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4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天一冷我就懒得动,窝在沙发上一坐就是一下午,这样会不会出问题?”
“我爸前几年中风过一次,现在天冷了,他还老爱一个人在外面遛弯,我该不该阻止?”
最近门诊上,这样的提问越来越多。天气一冷,很多中风患者的家属就开始担心了:是不是冷空气一到,中风就容易复发?
答案是:确实如此。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明确指出,秋冬季节是脑卒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的高发期,尤其是早晚温差大的时候,血压容易波动,一不小心就可能诱发新的脑血管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风患者在天冷时有哪些事千万不能做?为什么医生甚至建议你宁可去打牌聊天,也别干这6件事?
不是吓唬你,中风在冬季的发病率比夏季高出约30%。这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公布的确切数据。
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气温一低,血管收缩,血压会随之升高。尤其是那些本身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人,血管弹性本来就差,血压一波动,血管就更容易破裂或堵塞。
寒冷还会让血液变“稠”,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堵住脑部血管。
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律不齐也更常见。这就进一步加大了脑梗死的风险。
所以说,天冷的时候,中风不是悄悄来,而是明目张胆地“找茬”,尤其是对那些曾经中风过的“高危人群”。
说“打牌聊天”不是鼓励你沉迷麻将,而是提醒你,保持社交、保持心情愉快、维持规律生活,比你想象中重要得多。
下面这6件事,天冷时做了,不仅增加中风复发的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早起猛起床
很多老人习惯早起,但冬天一大早气温最低,血压最不稳定。如果一下子从被窝里坐起来,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眼花、摔倒,甚至引发脑供血不足。
正确做法:醒后在床上躺5分钟,坐5分钟,再慢慢起床。最好等到上午9点以后再出门。
2.用力大便
别小看这件小事。用力大便时,腹压上升,会导致胸腔压力变化,进而影响心脑血流,曾有患者就是因为蹲厕所太久而突发脑卒中。
特别是有便秘问题的中老年人,更要注意。
正确做法:保持大便通畅,多喝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药。
3.冷水洗脸、洗澡时间过长
很多人早晨用冷水洗脸,觉得“提神”。但对中风患者来说,这种刺激可能让血管瞬间收缩,引发血压波动。
而洗澡时间过长,尤其在密闭浴室中,容易导致血压下降、供氧不足,曾有新闻报道过老人洗澡中风倒地无人发现。
正确做法:用温水洗脸,洗澡控制在15分钟以内,注意浴室通风,最好有人陪同。
4.盲目停药
部分患者觉得天气好了、血压正常了,就私自把降压药、抗凝药停掉了,结果没几天就进了急诊。
中风患者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药,都不能随意停,一旦停药,血压反弹或血栓形成的风险立刻上升。
正确做法: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切勿擅自更改剂量或停药。
5.长期蜗居不动
很多老人冬天一冷就宅家不出门,活动量大幅减少,结果血液循环减慢,下肢静脉血栓、脑供血不足等问题悄悄找上门。
正确做法:即使在家,也要适度活动,比如室内散步、做广播操,每天至少活动30分钟。
6.暴饮暴食、吃太油腻
冬天食欲好,一不小心就多吃了几口红烧肉、火锅、腊肉。这些高脂高盐食物会迅速升高血脂和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帮凶”。
正确做法:饮食清淡为主,少盐少油,多吃绿色蔬菜。严格控制体重,BMI不超过24。
除了上面提到的“6不要”,医生还建议中风患者及家属,坚持做3件事,可大幅降低复发风险。
1. 每天测血压,记录在案
血压控制是预防中风复发的核心。建议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记录下来,一旦发现波动大(>20mmHg),及时就医。
2. 定期复查,别等不舒服才看医生
中风患者至少每3~6个月复诊一次,检查项目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脑血管超声等。
3. 保持心情愉快,适当社交
研究发现,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会增加脑卒中的复发风险。所以医生才会说,宁可去打打牌、聊聊天,也别一个人闷着。
第一次中风,可能留下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但很多人还能慢慢恢复。
如果发生第二次中风,恢复机会将大大减少,甚至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中风患者在5年内再次中风的比例超过30%,其中1年内复发率约为10%。
所以说,预防中风复发,比治疗更重要。
天冷不是中风的“借口”,但确实是一个“诱因”。曾经中风过的老人,就像走在一条结冰的独木桥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再次跌落。
医生提醒:宁可每天出门走一走,和朋友聊聊天,也别窝在家里不动、胡吃海喝、乱停药。
毕竟,控制风险因素、养好生活习惯,比任何药都重要。
参考文献: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卒中学组《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资料
来源:护师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