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美国政坛围绕经济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前总统特朗普的一番言论更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民众对生活成本上涨的抱怨,他不仅不承认通胀存在,反而将其定性为民主党制造的骗局,甚至直言所有相关民调都是虚假的。
近期美国政坛围绕经济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前总统特朗普的一番言论更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民众对生活成本上涨的抱怨,他不仅不承认通胀存在,反而将其定性为民主党制造的骗局,甚至直言所有相关民调都是虚假的。
有趣的是,四年前现任总统拜登在任时,也曾因误判通胀形势付出过政治代价,但如今多项民调却显示,超过六成美国人觉得特朗普对经济困境的责任比拜登更大。这种看似矛盾的判断背后,藏着美国民众对两任政府经济表现的真实评价。
客观来看,拜登政府在通胀问题上确实有过明显失误,但这种失误更偏向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偏差,2021年7月,美国通胀率已经达到5%左右,不少民众开始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但拜登当时仍表示,经济复苏中的物价上涨无需担忧,不会发展成持续通胀。
这种“暂时论”的说法被后来的事实狠狠反驳,一年后美国通胀率飙升至9%以上,创下多年新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后来逐渐承认了判断失误,也尝试通过推出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进行补救,即便法案效果存在争议,但至少展现了应对问题的态度。
和拜登的“判断失准”相比,特朗普的应对方式可以说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直接否认问题存在,在11月10日的福克斯新闻采访中,当主持人追问民众是否真的面临经济压力时,特朗普轻描淡写地将其归为民主党制造的骗局,完全无视民众的真实感受。
更让人意外的是,当主持人拿出民调数据证明民众对经济的焦虑时,他干脆宣称所有民调都是假的,有记者梳理发现,特朗普在经济议题上多次歪曲关键数据,无论是通胀率、食品价格还是能源价格,他都一味宣称没有通胀或者价格在下降。
近期多项不同机构的民调结果,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结论:美国民众更倾向于将经济问题归咎于特朗普,CNN最新民调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特朗普的政策加剧了美国经济困境,而拜登执政期间,类似观点的比例最高才58%,平时大多维持在50%左右。
这意味着即便拜登曾因通胀问题饱受批评,其峰值认可度也没低到特朗普现在的水平,在通胀责任的直接归因上,数据对比更明显,上月底美国媒体联合民调显示,59%的民众认为特朗普要为当前通胀负重大责任。
而2021年末到2022年初通胀最严重的时候,认为拜登该负责的比例最高也才50%,最低时只有48%。食品价格上涨是民众感受最直接的通胀表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与YouGov的民调显示,64%的美国人认为这是特朗普政策导致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经济衰退风险的预判,今年5月路透社-益普索民调就提前释放了信号:如果美国陷入经济衰退,59%的人会怪特朗普,只有37%的人会指责拜登,特朗普团队一直试图把经济问题甩给拜登。
美国民众对两任总统的不同评价,本质上反映了他们对执政者“态度”与“能力”的权衡,拜登政府的问题核心是能力层面的判断失误,虽然这种失误给民众带来了实际损失,但民众能够理解经济形势预判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疫情后经济复苏的特殊背景下。
出现判断偏差并非完全不可接受。更重要的是,拜登政府后来承认了错误并采取了补救措施,这种正视问题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不满。就像生活中人们对犯错后主动道歉的人,包容度总会更高一些。
特朗普的问题则出在态度层面,他不仅不承认通胀这种民众切身感受的问题,反而通过否认数据、歪曲事实来掩盖问题,这种做法让民众觉得他既不了解民间疾苦,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执政时期推行的激进经济政策,比如对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本身就为通胀埋下了隐患,而他现在的否认态度,更让民众把当前的困境和他过去的政策联系起来。美国社会存在两党内斗导致的媒体分裂,但通胀是渗透到衣食住行的真实体验。
当执政者试图用“骗局”说法否定这种体验时,只会进一步透支民众信任,相比能力不足,民众更反感这种无视现实、敷衍了事的执政态度,这也是他的责任评分更高的关键原因。理清了民众的评价逻辑,我们更能看清这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启示。
从拜登的误判到特朗普的否认,美国两任前总统在通胀问题上的表现,给所有执政者提了个醒:经济问题从来不是可以靠嘴硬就能掩盖的,民众对经济的评价始终基于真实生活体验。拜登因判断失误付出过代价,而特朗普用否认的态度把自己推到了更不利的境地。
这说明无论身处何种政治立场,正视问题、尊重民意都是维系信任的基础,对美国民众而言,他们给两位总统的“责任评分”,本质上是在呼吁一种更务实、更贴近民生的执政风格,对普通人来说,能不能解决菜价、油价上涨的问题,远比政治口号和数据否认更重要。
来源:初六睡不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