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同时,我也是一名线上科普作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有趣的话题:
医学科普文章:你的表达,正在影响你的健康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同时,我也是一名线上科普作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有趣的话题:你的表达方式,如何影响你的健康?
最近,清华、北大和港大的一项联合研究登上了《Nature Human Behaviour》,结论让人意外:在社交媒体上,“你是谁”不重要,“你怎么表达”才决定你是否被看见。研究发现,表达方式对注意力的影响接近50%,而性别、教育背景等因素不足10%。那些善于用表情符号、多样化情绪表达的人,更容易被关注、被理解。
这让我联想到医疗场景——尤其是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中。很多患者因为“不会表达”,不能与医生有效沟通,甚至错过了最佳诊治时机。今天,我就借这项研究,和大家谈谈:在健康问题上,如何通过“有效表达”,让疾病被早发现、早治疗。
❤️ 为什么“表达方式”在健康中如此重要?
研究指出,共情是吸引注意力的核心机制。多样化表达(比如文字+表情+图片)能触发他人的理解和回应。同样,在看病时,患者如何描述症状,直接影响医生的判断。
举个例子:
患者A:“医生,我脖子有点不舒服。”患者B:“医生,我脖子前面发胀,吞咽时感觉有东西堵着,最近还特别怕热、心慌。”你觉得哪位患者更容易被医生“看见”?
显然是患者B。因为她提供了具体、多样化的症状线索,激发了医生的共情与关注。
甲状腺疾病:你的“表达”决定诊治效率
甲状腺是身体的“发动机”,一旦出问题,全身都可能受影响。但它的症状常常隐匿、多样,容易被忽略或误判。以下是甲状腺疾病的常见类型与关键症状,请你对照自查:
✅ 甲状腺疾病常见类型与症状清单
甲状腺结节颈部前方可触及肿块吞咽时有异物感声音嘶哑(压迫喉返神经)多数为良性,但需定期随访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心慌、手抖、怕热多汗体重下降、食欲亢进情绪急躁、失眠眼球突出(部分患者)如果你有以上任何症状,请务必详细记录,并在就诊时清晰表达。
❤️ 面对选择,你的表达更能与医生达成一致!
随着对甲状腺癌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对于早期的癌变有主动观测、微创消融和手术切除这样三种不同的选择,那么你到底适合哪样选择呢?这就需要你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愿望,是想彻底的治愈,还是不想开刀,不想终身吃药,一定要表达清楚,这样医生可以根据你的个人意愿来帮你进行适合的决策。
学会这3招,让你的健康问题“被看见”
就像研究里说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可积累的资本。”在健康管理上,你也可以通过练习,提升“表达力”。
记录症状日记每天花2分钟,写下:
身体哪里不舒服?
什么情况下加重或缓解?
伴随情绪如何?(如焦虑、疲劳)
用“情绪+细节”描述不要只说“我累”,试着说:“我最近特别容易累,下午三四点就困得睁不开眼,还总觉得心里发慌。”带上“证据”去看病
比如近期体检报告、用药记录、甚至拍照记录颈部变化。这些都是帮助医生共情与判断的“表情包”。
⚕️ 作者简介与推荐理由
我是费健,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热爱手术台前的精准,也沉迷于科普背后的温度。我相信,医学不仅是治病,更是治人——而“表达”,是连接医生与患者最重要的桥梁。
我写这篇科普,是因为在线上咨询的10万多个案例中,太多人因为“说不清”而延误诊治。我希望你能学会表达,就像学会爱自己一样自然。
推荐你收藏这篇文章,不是因为我是专家,而是因为:
它帮你理解:健康需要被“表达”出来;它教你方法:如何说,医生才懂你;它提醒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的健康值得被看见。最后一句暖心话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身体的声音。有时候,一个细节、一句真话,就能点亮诊断的方向。别忘了:你的健康,值得被认真倾听,也值得被你认真表达。
如果你有甲状腺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我。我在这里,等你“表达”。
——费健 于上海瑞金医院
本文部分灵感来源于清华-北大-港大研究《Attention on social media depends more on how you express yourself than on who you are》,发表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健康表达,从读懂自己的身体开始。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