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国建立之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下令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于是完颜希尹乃模仿汉字和契丹文字,制作了合女真语的女真文字,也就是女真大字。金熙宗时期,又制作了女真小字。但金国灭亡后,此种文字就迅速失传。女真文字是一种方块文字,学习难度很大,难以推广。从外观上看,女真
金国建立之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下令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于是完颜希尹乃模仿汉字和契丹文字,制作了合女真语的女真文字,也就是女真大字。金熙宗时期,又制作了女真小字。但金国灭亡后,此种文字就迅速失传。女真文字是一种方块文字,学习难度很大,难以推广。从外观上看,女真文字和汉字差不多,但读音却是女真语的读音。女真文字发明后,基本就在上层贵族圈推广,用于培养官员和贵族,但女真平民就根本没有机会学习。
女真人入主中原后,大量的女真人为了融入中原文化的需要就学习汉语、汉字,女真文字就逐渐被抛弃了。金国后期,虽然女真文字还在使用,但使用范围已经非常狭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金国后期的皇帝、大臣都基本会写一手好字(汉字),甚至对诗词情有独钟,但是他们对女真文字却不是很感兴趣。这和清朝后期帝王几乎忘记满文是怎么书写的差不多。
此后蒙古兴起,灭了金国,金国的女真贵族被大批消灭。既然女真文字基本是女真贵族早学习,如今女真贵族大批死亡,那女真文字就逐渐变成了死文字。元朝以后,女真文字还没有彻底灭亡,但女真人平时压根不会去使用,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女真文字才会被使用。一是明朝对女真人的文件或者明朝在女真地区树立的碑文,例如《永宁寺碑记》上就有汉、蒙、女真三种文字,其中女真文字是女真人康安所写。明成祖招抚女真建州三部时,也使用了女真文字。二是女真人向明递交的文书也可能使用女真文字,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建州左卫指挥童凡察遭管下人,用女直文字献书。”
由于女真文已经严重脱离了女真人的现实生活,所以到了明朝后期,女真文字就彻底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蒙古文。金灭之后,蒙元统治女真各部长达百年之久,所以女真人在元明时期出现了明显的蒙古文化特征,许多女真人都会蒙古话,女真族上层也多半会蒙古文。正统年间,有海西女真部落来朝贡,奏称:“臣等四十卫无识女直字者,乞自后敕文之类第用达达字(蒙古文)。”之后,明朝颁布给女真的敕书用蒙古文,女真和朝鲜之间的交流也使用蒙古文。到明末,建州的文书大概六七成用蒙古文书写,有三四成用汉字书写。如此女真人就彻底沦为了死文字。
蒙古文是粟特字母文字中的一种,是成吉思汗统一后下令制作的。粟特字母的渊源比较久远,其最早的前身是两河流域的腓尼基字母,这是世界最早的字母,也是世界大部分字母文字的起源。腓尼基字母出现后很快通过海上贸易线路传播到了希腊,发展为了线形文字B,随后形成了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乃至于后来的斯拉夫字母,是所有欧洲国家字母的源头。在东方,腓尼基字母很快取代了楔形文字,发展为了阿拉米字母,是波斯文、梵文的源头。阿拉米字母传播到了两河流域,经过粟特人(昭武九姓)的改造成为了粟特文字,这种文字就是亚欧大陆内部草原民族文字的源头。
9世纪中期,突厥人开始学习粟特字母,仿造出了突厥文字,影响深远。此后,回鹘汗国又仿照突厥文字,发明了回鹘文字,也就是维吾尔文的前身。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人(突厥后裔),俘虏了乃蛮的文秘官员塔塔统阿(回鹘人),并让他制作蒙古文。于是塔塔统阿就用回鹘字母为基础创造了蒙古文,使用至今。
来源:北斗维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