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海边吃炸鱼薯条,谁没被海鸥盯上过?要么疯狂挥手驱赶,要么赶紧把食物塞进嘴里,要么干脆逃进附近店铺,这场景简直是海滨旅游的“标配”烦恼。
去海边吃炸鱼薯条,谁没被海鸥盯上过?要么疯狂挥手驱赶,要么赶紧把食物塞进嘴里,要么干脆逃进附近店铺,这场景简直是海滨旅游的“标配”烦恼。
以前我遇到这种情况,总觉得只能认栽,毕竟海鸥是受保护物种,打不得骂不得,没想到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学术探究,给大家找到了个超简单的解决办法。
这项探究专门针对海鸥抢食问题,研究人员在康沃尔郡的九个海滨城镇做了测试,前后涉及61只野生银鸥。
他们把薯条放在显眼位置,等海鸥靠近时,分别播放三种不同的声音。
本来以为海鸥只看声音大小,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播放的第一种声音是男性的喊叫声,内容大概是“不准靠近!那是我的食物”。
第二种是同等音量的普通男性说话声,第三种则是知更鸟的鸣叫声。
测试下来的结果,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听到喊叫声的海鸥,差不多一半都在一分钟内飞走了。
听到普通说话声的海鸥,只有少数会离开,大部分只是远远看着食物,能感觉到它们有点警惕,但没到要飞走的程度。
而听到知更鸟鸣声的海鸥,大部分都原地不动,该干嘛干嘛,完全没把这声音当回事。
负责这项探究的尼尔蒂・布格特研究员说,所有声音的音量都是一样的,差异只在发声方式上。
这就有意思了,海鸥关注的是人类的发声特点,而不是声音大小。
这一点挺打破认知的,以前总觉得驱赶动物要么靠大音量,要么靠突然的动作,没想到海鸥这么“懂行”。
更特别的是,这种对人类发声方式的感知能力,以前只在狗、猪、马这些长期和人类相处的驯化动物身上发现过。
野生非圈养动物能做到这一点,在学术上还是首次探明。
如此看来,海鸥和人类打交道久了,确实练出了“特殊技能”。
作为受保护物种,海鸥抢食确实让人头疼,既不能伤害它们,又不想自己的食物被抢走。
这项研究刚好解决了这个矛盾,证明不用接触就能和平驱离海鸥,对游客和海鸥来说都是好事。
这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正确打开方式,不用对立,找对方法就能双赢。
研究人员本来以为,人口稠密的城镇比如彭赞斯,海鸥抢食会更积极。
毕竟人多食物也多,海鸥应该更“猖狂”才对。
但实际测试下来,结果刚好相反。
圣艾夫斯这类小型旅游胜地的海鸥,抢食意愿更强。
后来分析才明白,这些地方的海鸥更习惯吃人类的食物,久而久之,就变得更主动了。
想想也合理,小型海滨城镇游客集中,大家吃零食、正餐时,难免会掉落食物,海鸥长期捡食,自然就不怕人了,抢食也就更肆无忌惮。
我之前去圣艾夫斯旅游时就发现,那里的海鸥胆子是真的大。
有人坐在海边长椅上吃馅饼,一只海鸥直接俯冲下来,差点就把馅饼叼走了。
当时那位游客吓得赶紧站起来,手里的馅饼都差点掉地上。
现在回想起来,要是当时他喊一声,说不定海鸥就飞走了。
这项研究还留下了一个小悬念,那就是女性的声音是否能达到同样的驱离效果。
研究人员表示后续会继续探究这个问题,要是不管男女,只要语气坚决地喊一声就能管用,那对游客来说就更方便了。
对经常去海边的人来说,这项研究的实用性太强了。
以前花半天劲挥手驱赶,效果还不好,现在只需要简单喊一句,就能让海鸥知难而退。
而且这种方式不会伤害海鸥,也不会影响旅游体验,简直是一举两得。
其实人鸥之间的矛盾,本质上还是因为生存空间的重叠。
海鸥习惯了人类的食物,人类又想在海边安心享受美食,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而这项研究提供的方法,相当于给双方划了一条“隐形边界”,海鸥知道人类的警告信号,人类也不用再为抢食烦恼。
现在再去海边,我再也不会因为海鸥靠近就紧张了。
上次我特意试了一下,看到一只海鸥盯着我的薯条,我直接喊了一声“不行”,它愣了一下,然后真的就飞走了。
那种感觉还挺奇妙的,不用费力,也不用退让,简单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毫无疑问,这项研究不仅给游客提供了实用技巧,还为城市野生动物与人类的互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它让我们知道,野生动物对人类的行为感知,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而这种非接触式的驱离方式,也为其他城市野生动物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下次去海边遇到海鸥抢食,你不妨也试试这个方法。
不用大喊大叫,只要语气坚决地说一句警告的话,说不定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毕竟,能和平解决问题,谁愿意费劲巴拉地驱赶呢?人鸥和谐共处,才是海滨旅游该有的样子。
来源:品茗阅法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