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想今年凭借AI原生组织实践拿了拉姆・查兰管理奖,他们的“硅基战队”已经覆盖20多个核心场景,累计创收18.9亿元,客服智能体占比超75%,400个人工坐席就能处理每年4000万服务单。
不少企业还抱着“人多好办事”的旧思路,可AI早已改写了规则。
联想400名人工坐席,靠AI智能体支撑起每年4000万服务单的处理量。
2025年,组织变革已成生存刚需,而“传声筒”式中层,正站在最危险的十字路口。
你发现没,现在越来越多企业不再空谈“数字化转型”,而是实打实重构组织。
联想今年凭借AI原生组织实践拿了拉姆・查兰管理奖,他们的“硅基战队”已经覆盖20多个核心场景,累计创收18.9亿元,客服智能体占比超75%,400个人工坐席就能处理每年4000万服务单。
这正是麦肯锡预言的“人类+AI智能体”协同模式。过去工业时代管“人手”,数字时代放“人脑”,现在AI时代要的是“人机复合协作”。
森马服饰和钉钉的合作更直观,他们用AI表格打通供应链数据,靠“AI森教练”培训导购,把传统层级化组织变成了动态协作网络,终端业绩明显增长。
保险行业也不例外。2025年政策明确支持AI赋能全业务链,头部险企的核保智能审核率已经冲到95.8%,AI能快速解析医疗记录,自动判定保险责任,把过去需要几天的流程压缩到几小时。
这些案例都证明,组织形态正在从金字塔层级,转向扁平化、网络化的智能生态。
最让人意外的是“以一当千”的生产力革命。
酷开科技用AI智能体自动生成营销海报,省去了运营、设计、审核的多环节协作;探迹科技的销售智能体让制造企业新客开发量提升200%,原来靠大量人力堆出来的效率,现在少数人+AI就能实现。
这就是AI时代的核心逻辑:不是替代人,而是放大人类的核心价值。
我跟你讲,建智能型组织最怕走两个极端:要么把AI当单纯降本工具,要么盲目追概念不落地。真正的赢家都懂,要抓住五大支柱,还要避开三个核心争议。
先看商业模式重构。企业不能再盯着单一产品,要像中国太保那样构建“智慧服务生态”,靠AI原生渠道做个性化服务,用“专属数据花园”建护城河。
高绩效企业的秘诀就是,把AI战略从“提效工具”升级到“业务重塑引擎”,60%的高绩效企业都有明确的AI路线图,普通企业只有30%。
运营模式上,传统部门墙必须打破。麦肯锡建议用“目标—能力—智能体”重塑组织单元,就像探迹科技那样,让AI数字员工成为独立业务执行者,而非单纯工具。
北大教授魏炜也提到,未来企业是“端到端型+工作流型”智能体协同,2-5人的小团队就能管理50-100个AI智能体,完成端到端业务目标。
治理和人才是容易踩坑的地方。智能体不能“野蛮生长”,要嵌入护栏智能体、审计日志等实时治理机制,确保人类有最终问责权。
人才方面,现在最缺三类人:M型领导者(跨领域通才)、T型解题者(专业深才)、AI赋能者(会用工具的一线员工),企业得赶紧调整招聘和培训方向。
至于大家争论的“中层会不会消失”“要不要从零重建组织”,答案其实很明确。
中层不会消失,但“传声筒”式岗位会减少,“教练型”“赋能型”角色会增多;组织进化不用一刀切,麦肯锡推荐“灯塔域”策略,先选1-2个场景做试点,再复制到全公司,联想、森马都是这么跑通的。
实操起来也不用复杂,记住三个关键动作:一是CEO亲自挂帅,把智能组织建设当成“一号位工程”;二是先搭低代码平台、数据中台,让技术像搭乐高一样好用;三是把企业文化变成“免疫系统”,把合规和伦理红线植入工作流。
这些动作不复杂,但能帮企业少走90%的弯路。
时代变了,组织不变就是等死。AI带来的不是工具升级,是生产关系的重构。
那些还抱着“层级管理”“人力堆效率”老思路的企业,迟早被甩在身后。智能型组织的核心很简单:让AI干重复的活,让人聚焦创造性的事。
现在动手还有红利期,等大家都跑通了,再想追就难了。记住,淘汰你的从来不是竞争对手,是不愿变革的自己。
来源:南破青丝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