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朱可夫在会议上,掏出手枪当众逮捕贝利亚,将其秘密处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0:51 1

摘要:克里姆林宫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要是让所有人都害怕,那他就离倒霉不远了。

克里姆林宫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要是让所有人都害怕,那他就离倒霉不远了。

1953年,拉夫连季·贝利亚显然忘了这条老话。

斯大林走后那几个月,整个莫斯科的空气都是紧绷的。

权力这东西,老头子在的时候,是压在所有人头顶的一座山;老头子一走,这座山就炸开了,变成无数滚烫的石头,谁都想抢一块最大的。

明面上,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三个人搭伙过日子,叫“集体领导”。

马林科kov当部长会议主席,管着政府这一摊,算是名义上的一把手。

赫鲁晓夫捏着党中央的印把子,管着干部任免,是组织上的头儿。

但那时候,谁都知道,这三个人里,真正手硬的是贝利亚。

他把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捏在一块,等于把苏联所有的警察、特务、边防军,几十万人的枪杆子都攥在了自己手里。

不光如此,原子弹项目也是他一手抓起来的。

谁有枪,谁有核武器,谁说话就响。

贝利亚就是这么个人,他觉得,他就是规矩。

他一上来就干了几件大事,动静闹得特别大。

先是搞大赦,把上百万关在劳改营里的人放了出来,这里面有刑事犯,也有不少政治犯。

老百姓当然拍手叫好,觉得新官上任,天要亮了。

接着,他又着手处理民族问题,主张给各个加盟共和国放权,让本地干部说了算,别什么事都让莫斯科来的俄罗斯人指手画脚。

他还跟南斯拉夫的铁托眉来眼去,甚至琢磨着把东德放手,换一个统一中立的德国,想给冷战降降温。

这些事,单拎出来看,好像都挺开明。

但在克里姆林宫里头,大伙儿看的可不是这个。

他们看到的是贝利亚的胳膊越伸越长,都快伸到别人饭碗里了。

马林科夫觉得,政府的权力快被他掏空了。

赫鲁晓夫更是睡不着觉,贝利亚搞的这些,全是在挖党的根基,再让他这么干下去,党中央就成空架子了。

最要命的是,贝利亚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开会的时候,经常当着大家的面,像训孙子一样训斥别的领导人。

那种压迫感,让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

恐惧,像病毒一样在克里姆林宫的高层里蔓延。

赫鲁晓夫这个人,看着像个乌克兰老农民,粗粗胖胖,说话也直来直去。

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他意识到,单靠他和马林科夫,根本动不了贝利亚。

贝利亚的内务部部队就驻扎在莫斯科,真要撕破脸,人家分分钟就能把他们全抓起来。

必须找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一个能调动军队的人。

这个人,只能是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

那时候的朱可夫,刚从乌拉尔军区调回莫斯科当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他在军队里的威望,那是神一样的存在。

赫鲁晓夫瞅准一个机会,把几个信得过的人,包括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还有朱可夫,偷偷叫到自己办公室。

他没多说废话,开门见山:“同志们,贝利亚已经不是我们的同志了,他是个野心家,想当苏联的拿破仑。

他正在把内务部变成他自己的私人卫队,这支部队不听党的话,也不听国防部的指挥。

再不动手,我们所有人都得完蛋。”

这话一下就戳到了朱可夫这些军人的肺管子。

苏联红军和秘密警察系统,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积怨已久。

在军人看来,国家就应该由正规军保卫,让一帮特务骑在军队头上,那是奇耻大辱。

朱可夫当场就拍了板:“需要军队做什么,你们说。”

一个圈套就这么织好了。

计划非常周密,每一步都算计到了骨子里。

第一步,得先把贝利亚的枪下了。

贝利亚有把德国造的瓦尔特PP手枪,从不离身,那是他的护身符。

行动前一天,他的卫队长被上级找去谈话,说是要统一更换新式手枪,就把贝利亚那把老枪给“借”走了。

第二步,军事部署。

朱可夫不动声色地从外地调了两个王牌坦克师进驻莫斯科周边,控制了所有关键路口和政府大楼。

同时,他亲自挑选了一组最可靠的将军和军官,包括后来的巴季茨基元帅,让他们随时待命。

第三步,确定行动时间和信号。

时间就定在6月26日的主席团会议上,地点就在克里姆林宫。

信号,由赫鲁晓夫发出。

6月26日那天,克里姆林宫的气氛有点怪。

贝利亚走进会议室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跟往常一样。

桌上摆着点心和矿泉水,大家互相打着招呼。

会议开始,讨论的是东德问题,这正是贝利亚最近力推的议题,他讲得唾沫横飞,一副大权在握的样子。

他没注意到,坐在对面的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脸色都有些发白,眼神飘忽不定。

会议进行到一半,赫鲁晓夫提议,把贝利亚的问题也拿到会上讨论一下。

贝利亚一愣,笑了笑,问:“尼基塔,你又有什么新想法了?

说吧。”

赫鲁晓夫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开始一条一条地罗列贝利亚的“罪状”:搞个人崇拜、破坏党的团结、企图篡夺权力…

贝利亚一开始还想辩解,可他发现,往日里那些对他唯唯诺诺的同僚,此刻都低着头,没人敢看他,更没人替他说话。

他明白了,这是一场鸿门宴。

他下意识地去摸腰间的手枪,摸了个空。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就在这时,赫鲁晓夫按下了桌子底下的一个秘密电铃。

这是给朱可夫的信号。

会议室的门猛地被推开,朱可夫带着一群荷枪实弹的将军冲了进来。

朱可夫走到贝利亚面前,声音像钢铁一样冰冷:“贝利亚,你被捕了!”

贝利亚还想挣扎,他冲着马林科夫喊:“格奥尔基,你也是这么想的吗?”

马林科夫哆嗦着嘴唇,点点头,说不出话。

整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

曾经让整个苏联都为之颤抖的秘密警察头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倒下了。

他被军人从克里م林宫直接押送到了一个地下掩体里。

为了防止他的内务部部队劫囚,朱可夫亲自指挥,用坦克封锁了莫斯科的街道。

接下来的六个月,贝利亚被秘密关押和审判。

罪名有很多,其中一条是“为外国情报机构服务”。

给他定罪的主要证据,是从他办公室保险柜里搜出来的那些文件,里面记录了他过去参与的种种阴谋和镇压行动。

讽刺的是,这些本是他用来对付别人的工具,最后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12月23日,贝利亚和他的几个心腹被执行枪决。

据说,亲手开枪的是巴季茨基将军。

贝利亚的倒台,让赫鲁晓夫成了最大的赢家,他清除了通往最高权力路上最强大的对手。

朱可夫因为这次行动中的首功,地位也水涨船高,但这也为他几年后被赫鲁晓夫罢黜埋下了种子。

当年,朱可夫在行动中掏枪时,因为紧张,手枪走了火,子弹打在了地上,火药严重烧伤了他的右手。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公开场合,他都习惯把右手插在口袋里。

那个伤疤,成了那一天永远的印记。

参考资料:

Knight, Amy. Beria: Stalin's First Lieutena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Montefiore, Simon Sebag. Stalin: The Court of the Red Tsar.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3.

来源:历史的旁观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