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金奖,但我很满意自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0:03 1

摘要:好像被“说中了”,但我们并不害怕,在无数个面对电脑的深夜,在凌晨四点的中关村大街上,我们走过了8个月的备赛时间,从来没有一个瞬间产生过放弃的念头,我们坚信我们所走的路——用二维半导体新材料弥补我国先进制程芯片…

“他们的项目拿了国金!”

“他们的团队摘得桂冠!”

……

可是,我们

拼尽了全力

最终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意”

努力好像不一定就会成功

热爱好像也没能战胜困难

看着榜单上闪耀的名字

你是否也感到了些许遗憾与不甘?

唉,是我们不够好吗?

😭

不,亲爱的小贝壳们

今天,我可以坚定地告诉你

你很好

没拿金奖的你,没能拿奖的你

也很珍贵

🤗

金奖从来都不是唯一目的

比奖牌更闪耀的

是那颗为理想奋斗的滚烫初心

是那些为热爱倾注的日日夜夜

❤️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AI时代

是千百个坚定走向创新的“你们”

是无数个勇敢挑战世界的“你们”

用行动写下北科大的双创故事

这份无可替代的选择、体验和成长

才是这一路上最动人的勋章!

就像,他们一样——

银奖背后,是守着“炼丹炉”,死磕了5年

项目名称好埚成金——开启高温合金纯净熔炼新纪元项目负责人徐辉指导教师王恩会、侯新梅、杨涛相关单位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研究院

从2020年入学至今,我已经记不清搬过多少袋原料,修过多少台设备。无数个深夜,常常只有我和那台“不听话”的高温炉静静对峙。实验连续失败时,我反复拆卸、检修,硅钼棒断了一把又一把,手上的划痕也添了一道又一道。压力和疲惫层层堆积,几乎要将人淹没,但我从没想过放弃或者离开。正如我们研发的高性能坩埚,必须耐得起千度高温——做科研的人,也要经得起这般淬炼。

这次比赛,我们拿了银奖,和金奖仅一步之遥。遗憾吗?有点遗憾。但于我而言,这块奖牌的真正重量,不在于成色,而在于它所见证的每一个日夜,在于我们能否造出一口真正耐得住火炼、承载得起国家与时代重量的“好坩埚”。

好埚成金,所成者,又何止于器?更是一颗历经火炼、永不言弃的初心。感谢这“不为人知”的五年时光,让我如大树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稳稳地承载起未来的重量,我很满意这结果,更满意我自己。

落榜后,想起了那句“你这个项目迟早会折”

项目名称芯烁科技——国产WSe2芯片晶圆开创后摩尔时代“芯”未来项目负责人肖振升指导教师张铮、于慧慧、张先坤相关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

“你这个项目迟早会折。”比赛前就有人对我这么说。从全校季军到北京市二,我们“折”了;在悬而未决中奋力备赛的暑假,我们又“折”了。好像被“说中了”,但我们并不害怕,在无数个面对电脑的深夜,在凌晨四点的中关村大街上,我们走过了8个月的备赛时间,从来没有一个瞬间产生过放弃的念头,我们坚信我们所走的路——用二维半导体新材料弥补我国先进制程芯片的后发劣势,是一条正确的路。

曾经也有人说中国芯片迟早会“折”,但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自2019年5月我国半导体行业开始遭遇限制,许多企业被迫关停,诸多项目只能搁浅。他们好像“折”过,但有数不胜数的人不怕困难,毅然前行,奔赴国家人才需要的最前线,我们不怕“折”,怕的是没有勇气对抗曲折的命运,而我们的民族有着这样坚强的意志和决心,绝不会“折”!

未来,无数个“芯烁科技”会成为点燃这片广袤土地的星星之火,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拼搏三年,终于摸到了“可能迈入国赛”的门槛

项目名称氢力科技——纯氢输氢管线钢设计&服役智能化平台项目负责人公续杰指导教师岩雨相关单位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5年8月4日的腐蚀楼,421办公室的灯即使在暑假也亮到了最晚。我守着拉伸断裂的回响,正在作出一个决定:要不要把整整一个假期押给一场“可能”的国赛。

第一年失利,第二年铩羽,今年是第三年,终于摸到了“可能迈入国赛”的门槛,却意味着更残酷的筛选。屏幕上的电化学曲线一闪一闪,像命运的嘲笑——闪过“公续杰马上要开始备战2026了,脸都不要了”的窃笑,闪过输氢管线场地负责老师欲言又止的眼神,闪过师弟“早发文章才是正路,别做没用的试验”的劝慰。可同样闪过的,还有我这三年来每次失败后推倒模型加做实验的深夜。我咬咬牙,还是在心底里按下了“确认键”:我可以跨不过国赛的门槛,但我不能连站在门槛前的勇气也没了。

故事讲到这里,按照通常的剧情,应该要迎来主角“公续杰”的高光时刻了,但我的故事没有圆满的解决:名单公布,仍没有我。收到名单的那一刻确实想哭,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笑。或许从竞赛结果的角度看,屡战屡败的我是冲击国赛的典型失败案例;但是年复一年的屡败屡战,每次都能重新昂起头来再次站在这座门槛前的我,也是一种成功吧!

当金色的憧憬两次镀上银边,遗憾吗?

项目名称大尺寸高性能钛合金高精度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技术项目负责人李馨指导教师杨芳、陈存广、刘新华、郭志猛相关单位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顺德创新学院

凌晨四点,我知道WiFi又要准时断网了,这是为实验熬过的第几个夜,我已经记不清了。实验服上灰色的钛粉已伴随我走过四年,四年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调整配方,一遍又一遍地优化烧结曲线,炉膛从暗红到亮白又缓缓冷却的整个过程,我见证了不下上百次。

当金色的憧憬两次镀上银边,遗憾吗?确有一丝。但当我打开炉门,看到样品流转出均匀的金属光泽,所有的疲惫都在那一刻得到了释然。

我明白科研从来都不是领奖台上的短跑,而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马拉松。银,本就是钛合金最真实的色泽,这抹洗不掉的灰,恰是奋斗路上最诚实的勋章。而我的梦想,正在下一炉材料中静静生长。

比赛没能复活,

但十年前种下的“金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项目名称玉数粮丰——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双轮驱动玉米产业升级项目负责人柳双双指导教师吴锁伟、万向元、安学丽、龙艳、侯全璨、田喜相关单位现代农学院

夏日正午,烈阳当空,玉米叶被晒得打卷,土块热得发烫。这张照片拍摄于十年前,那时还是育种“小白”的我,站在试验田里,左手轻扶玉米穗,右手将授粉袋里的花粉抖落在花丝上,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熟睡的婴儿。这是我与“金种子” 十年之约的起点,也是袁隆平院士 “禾下乘凉梦” 里,无数育种人最寻常的一幕。

导师吴锁伟教授反复叮嘱我:“玉米授粉期仅有七天,花粉正午活性最强,一旦错过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烈阳下,我汗如雨下,仔细核对单株编号,确保每位“金种子”的“父亲”和“母亲”,不容半分差错;星空下,我认真整理白天的数据,笔尖划过记录本上的试验测产数字“1008公斤”,忽然觉得,田间的狼狈、农作的疲惫,都化作了沉甸甸的力量。十年间,我从育种“小白”成长为“金种子” 的守护者,手中的玉米品种,早已成了 “禾下乘凉梦” 的接力棒,每一次授粉、每一个记录,都是把努力织进农民丰收希望的约定。

参加比赛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项目,虽然没能成功抵达“金奖”的目的地,但此刻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介绍这个项目的我,好像也离“理想的目标”又近了一些。比赛结束后,我又回到了我的玉米田里,育种初心仍藏在每一个日夜。就像袁爷爷期盼的那样,让土地长希望、让农民笑开颜——这便是我追寻的答案,也是育种人守在田埂的意义。

属于我的金奖,早已刻在了煤矿巷道里

项目名称大地探针——智能钻控与地质透视系统项目负责人周振兴指导教师王公达、王海燕、牛会永相关单位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在淮河能源一个井下工作面,我们的“地质透视”系统第一次面对极其复杂的煤层结构,信号杂乱,生成的模型与实际情况偏差巨大。矿井总工拍了拍满是煤尘的设备,叹了口气:“解决现场问题不能光靠坐在实验室里想象啊,地质透视与矿工安全直接挂钩,一点也不能误报、漏报。”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我的心里。

作为项目全程的推动者,我深度参与了软件算法的开发、硬件设备的设计,并多次带队下井验证,深知每个环节的艰辛。每一次算法的迭代,只为更早一秒预警风险;每一次下井验证,都要让技术扎进煤矿一线。我们的科研,必须能够承载生命的重量。

从技术攻坚、井下实验到与多家央企的合同洽谈,我推动着大地探针从图纸走向市场。这次国赛银奖也是对我们阶段性工作的肯定。但我知道真正的金奖,早已刻在煤矿巷道里——用技术为矿工兄弟换来多一分生的保障,这才是科研价值的万吨所在。

“今日已处理钢渣896吨”,这是最好的结果

项目名称多固废协同利用——复合绿色建材“负碳”新技术项目负责人李倩指导教师倪文、张思奇、李佳洁、傅平丰相关单位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银奖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让更多固废重获新生的起点。得知比赛结果的那一刻,我问了问自己是否满意,是否有遗憾,就在这时,手机弹出了一条新消息:重庆生产基地运转数字正在更新,今日已处理钢渣896吨,产出胶凝材料2985吨。这些跳动的数字,比任何奖牌都更让我踏实。江水好像不会分辨金银,但它会记住每一个让它变得更清澈的人。

我已经记不清这五年里去现场取过多少次样,在实验室做过多少次配比试验。但我清楚地记得,当第一条完全用固废制成的混凝土路面投入使用时,整个实验室相视而笑的场景;也记得我们的材料第一次被用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时,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虽然这次与金奖擦肩而过,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比赛回来后,我迅速投入到了新的研发中——实验室的灯光依然常亮,而我始终都记得那个朴素的信念:让每吨废渣都成为生态文明的铺路石,让每滴青春汗水都汇入民族复兴的江河。奖牌也许会蒙尘,但清澈的江水不会,比赛也许会失败,但我的未来不会,我们都会收获最好的结果,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他叫我小朋友,他说我是“初级专家”

项目名称基于镓诱导免疫调控与内皮化协同促修复的高强高塑可降解锌合金血管支架项目负责人严帅指导教师石章智相关单位高等工程师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我第一次拿着那仍显粗糙的数据图表向导师汇报 时,心里七上八下,早早就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可导师细看片刻,竟露出赞许的笑容:“这个结果很有意思,做得很好。”那一刻,一种被“接住”的暖意从心底涌起,更加坚定了我做出一份真正令人满意成果的决心。

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历练,我终于能够代表学校参加国赛,那一刻内心的紧张却远大于喜悦。深夜独自一人忐忑地整理着材料,无意间刷到了导师分享我入围国赛推送的朋友圈:“严帅小朋友从专业‘门外汉’变成了研究生都向他请教的‘初级专家’。”导师竟把我称为这个领域的“初级专家”。我盯着那四个字,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的紧张全然转化为了动力。“专家”自然不敢当,可那份被信任、被看见的力量,如同暗夜里悄然点亮的灯,默默照着我此后的路。

对我而言,一次比赛的结果没有那么重要,导师的肯定和支持是我最宝贵的收获。我相信,踏实前行的人,一定会在沿途被赋予属于自己的光。

没过网评,但我过了自己心里那一关

项目名称一种面向高温服役环境的大尺寸复杂精密构件高性能制备方法项目负责人孙攀贺指导教师江河、董建新、姚志浩相关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200℃的高温合金铸锭水淬后表面产生了蛛网裂纹,盯着这么多天的实验出现了变化,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要记住,高温淬火和科研一样——速冷产生裂纹,慢熬才能长成铠甲。”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参加了2025年的国创赛。市赛的晋级像意外点燃的火花,却瞬间引燃了双重压力:一边是工艺设计及组织分析等核心工作接踵而至,容不得半分中断;一边是国赛网评材料提交deadline步步紧逼,催得人喘不过气。我像被卡在万吨压机下的铸锭,一边要扛住科研的持续高温高压,一边要挤出每一秒空隙打磨商业计划书。“洪荒之力”不是虚词,是炉温监控间隙改PPT的双眼赤红,是背完答辩稿立刻冲回实验室打磨金相试样的百米冲刺。

网评未过的结果传来,心里那根绷到极限的弦“铮”地一声——断了,也松了。我不必再撕裂自己,我不后悔参加比赛,也坦然接受失败。这份拼尽全力的答卷,早已在淬火与备赛的烈焰中,锻进了我自己的筋骨,让我更加刚毅、更有力量。

从“摇篮杯”校赛

到挑战杯、国创赛市赛

再到全国终审决赛

2025年

7900余人次

在赛场上播撒创新的种子

有人初试锋芒,有人屡败屡战

有人厚积薄发,有人突破自我

每个舞台都留下了

北科大人

追寻理想和热爱的身影

在此

请允许我们再一次为他们

送上最热烈的掌声

那些

面对难题时的“死磕到底”

团队协作中的“交给我吧”

都是奋斗路上最美的回答

“你们是我的骄傲!”

我最最最最最亲爱的小贝壳们

比赛已经落幕

实验室的灯光仍然明亮

深夜里的星光依旧闪烁

赛场上的心跳还在回响

创新的道路上

我们

步履不停,继续前行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