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超越人类中心的设计伦理:张黎教授在南艺导读《我们可以设计的事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01 18:30 1

摘要:10月31日上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联合主编张黎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01报告厅,带来题为“超越人类中心的设计伦理”的精彩分享,讲座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赵泉泉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10月31日上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联合主编张黎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01报告厅,带来题为“超越人类中心的设计伦理”的精彩分享,讲座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赵泉泉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学术主持赵泉泉教授

讲座伊始,学术主持赵泉泉教授对张黎教授的学术背景及其主编的“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丛书是国内学界了解国际前沿设计思想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

从人类世危机到非人类转向

张黎教授从“人类世”的全球危机切入,指出人类活动已对地球构成地质性的改变。传统上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范式,其底层逻辑是马斯洛需求层级式的等级制。而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迫使我们反思,人类绝非唯一的“行动者”。她通过梳理“物”(Object、Thing、Matter、Artifact)的复杂概念,引入了“物导向本体论”(Object Oriented Ontology, OOO)、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等西方前沿哲学思想,强调万物平等,并呼吁消解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此外,人工智能等智能主体的兴起,也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随后,张黎教授阐释了设计伦理的内涵——不仅关注“对与错”的行为结果,更关注“好与坏”的动机和状态。她区分了设计与伦理关系的三种类型:关于设计的伦理(Good Design原则)、为了设计的伦理(设计师职业规范)以及当前她重点关注的“通过设计的伦理”(ethics through design)。这种新兴的设计实践将伦理价值前置,使其成为设计过程的本质(本体论转向),强调设计师应运用“思辨设计”等方法,将不确定性的未来转化为当下可供公众讨论的议题,以克服技术发展的“克林格里奇困境”。

凤凰文库新书导读:《我们可以设计的事物》

张黎教授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作为“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丛书主编,张黎教授重点推介并导读了该系列的新书——由罗恩·沃凯瑞(Ron Wakkary)撰写的《我们可以设计的事物:为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本书第二译者、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伯宇首先介绍了书籍的整体结构与核心概念,并阐释了书中“事物”(Thing)与“物”(Object)在翻译上的严谨区分。

本书译者之一张伯宇

张黎教授随后进行了深入导读。她解析了书中关键概念:

作为游牧实践的设计: 设计不是遵循固定的范式,而是一种在确定与不确定边界中游走的状态。

事物的属性: 强调事物具备互联性、转化性、关系性和活力性。通过攀登珠峰的装备、指南针仪、乃至具有“敌对建筑”属性的公共长凳等案例,教授生动阐释了物如何影响人的意向性,以及其内在的“活力”如何以陌生化的方式显现。

设计师作为传记作者: 设计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甲方意志的实现者或用户需求的满足者,而是应充当非人类的代理者,用设计作为媒介,帮助非人类进行发声,从而实现从“关切的议题”(Matters of Concern)到“关怀的议题”(Matters of Care)的伦理转向。

设计与共(Design-with):这一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协同设计”(Co-design)和“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它并非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而是认识到人类的价值和目标是与“他者的命运”(包括非人类、动物、环境等)交织在一起的,从而迈向一种更慷慨、更谦虚的思维方式。

在地反思:从中国出发的设计思考

讲座最后,她以AlphaGo与柯洁的围棋对弈为例,指出这种“人机共演”可能蕴含着超越人类中心的东方智慧。教授鼓励青年学者应基于中国自身的文化与语境,例如《庄子·齐物论》中的”物“哲学,以及围棋这种强调整体性与流动性的思维媒介,去建构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全球普适性的设计理论,实现设计理论的“中国转向”。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仅激发了大家对设计伦理前沿问题的思考,也为今后的设计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和方法论工具。

来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