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近年来,各类“神医”及其编织的骗局屡禁不止。从街头巷尾的“家传秘方”,到网络平台的“养生大师”,这些骗局打着“根治”“奇效”的旗号,不仅掏空了受害者的钱袋,更延误了他们的治疗时机,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以雷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近年来,各类“神医”及其编织的骗局屡禁不止。从街头巷尾的“家传秘方”,到网络平台的“养生大师”,这些骗局打着“根治”“奇效”的旗号,不仅掏空了受害者的钱袋,更延误了他们的治疗时机,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以雷霆之势严加打击,以系统之策筑牢防线,守护好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
大家要清晰地认识到,“神医”的本质不是“神”,而是“骗”。其骗术虽不断翻新,但核心套路无非几步:先精心包装,或自称“御医后人”,或假冒“科研专家”,利用信息差营造权威假象;再巧言令色,精准拿捏患者对病痛的恐惧和对健康的渴望,以“包治百病”“无效退款”等承诺进行心理催眠;最后兜售天价“神药”“神器”等“三无”产品或普通食品,这些产品成本极低,售价却惊人。每一个“神医”得逞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对此等行径,绝不能等闲视之。
“神医”骗局之所以“烧不尽”,根源在于其背后存在巨大的非法利益链条和监管的薄弱环节。因此,打击行动必须精准有力,形成合力。
监管要跑在骗局的前面。市场监管、卫生健康、药品监管、网信等部门需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执法机制,将监管关口前移。对于广告宣传,尤其是针对老年病、慢性病的药品、保健品广告,要进行严格审查,对夸大、虚假宣传行为露头就打。
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互联网平台绝不能成为“神医”的“扩音器”和“避风港”。针对算法推荐、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渠道,需要平台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内容审核,一旦发现违规账号和内容,立即封禁并报告主管部门。对于疏于管理、变相纵容者,应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执法务必“长牙带刺”。对查实的“神医”骗局,不能止于罚款了事,要综合运用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等多种手段,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依法严惩,形成强大法律震慑。
在挥出法律重拳的同时,我们更要致力于构建全民参与的“免疫系统”。
权威科普供给要加大。医疗机构、权威专家和主流媒体应主动发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持续不断地普及医学常识,要让大家牢记一个基本原则:医学是严谨的科学,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神医”不是“神”,甚至不是“医”。
社会关爱要及时到位。许多老人沉迷“养生讲座”,背后是情感的孤独和对健康的焦虑。家庭成员和社会组织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引导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
严打“神医”骗局,不仅是一场维护市场秩序的战斗,更是一场对生命尊严和健康权利的保卫战。
来源:中国商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