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度古人咋活?全家抱着一个空瓮取暖,你的被子藏着千年心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0:01 1

摘要:杜甫说他的被子冷的跟铁一样,那还只是秋天,他要是再多熬一个月,就能明白什么叫“被子比铁还冷”。宋朝以前哪有棉花,更别提棉被了,黄河流域大冬天夜里能到零下二十度,古人靠什么熬过那么长的黑夜,答案说出来有点硬,靠皮、靠草、靠火,也靠命。

杜甫说他的被子冷的跟铁一样,那还只是秋天,他要是再多熬一个月,就能明白什么叫“被子比铁还冷”。宋朝以前哪有棉花,更别提棉被了,黄河流域大冬天夜里能到零下二十度,古人靠什么熬过那么长的黑夜,答案说出来有点硬,靠皮、靠草、靠火,也靠命

先秦时候的“被”字写作“衾”,书里解释说是大被子,可没说里头填的啥,湖北江陵有个楚墓,挖出来一件“锦衾”,面子是好看的锦缎,里子你猜是啥,一整片的野鹅毛,那羽毛杆子还扎手,可见贵族也找不到更软和的东西了,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夫人墓里更直接,棺材底下垫了三十层丝绢,每层中间夹着芦花,芦花轻是轻,可不蓬松,考古的人一抖就扁成一张纸,保暖全靠数量堆。有钱人都这样,老百姓就只能往麻布里头塞柳絮、碎麻、干草,这玩意儿统称“草索子”,睡一晚上就压成一张大饼,第二天起来抖一抖再接着盖。

兽皮那可是顶级的奢侈品,《诗经》里头一句话就把价钱说死了,“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狐狸皮是公子哥专用的,战国时候赵国的平原君养着三千门客,冬天一人发一件“白狐腋”一件衣服得用四十只狐狸腋下那块纯白的毛,凑一件大衣要杀上千只狐狸,放现在就等于人手一件爱马仕。

汉武帝那会儿宫里还有个“裘工署”,专门管皇帝的冬衣,史料记着一件“紫貂裘”值两千钱,那时候一个中产家庭一年收入也就两千五百钱,一件衣服就能让人倾家荡产,普通人退一步想弄张羊皮,可羊在北方是耕地的宝贝,杀羊等于毁坏生产工具,法律管得特别严,汉朝法律写着“盗杀羊者,弃市”,想暖和过冬得先拿命去赌。

麻布是最普遍的料子,战国墓里挖出来的麻布片,一厘米里头经纬线才二十根,比今天的麻袋还粗,纤维里全是木头渣子,贴着肉就跟砂纸一样。穷人把旧衣服拆成线头,再塞进新织的麻布里,这叫“缊袍”,孔子说穿着破“缊袍”跟穿着狐皮大衣的人站一块也不觉得丢人,其实就是自我安慰,那袍子里全是破麻絮,风一吹就透心凉,不觉得羞是因为根本没得换。更穷的连麻都买不起,直接就披稻草绳,《齐民要术》里记着“冬编草为襦,粗如臂,着之以御寒”一件草衣服有十斤重,雪水渗进去再冻成冰壳子,走起路来咔嚓咔嚓响,活脱脱一个移动的稻草人。

房子也能取暖,可代价也高得吓人,咸阳宫遗址的墙皮里头,检测出了花椒、姜、贝壳灰,花椒能散发辣味驱寒,还能防虫,可花椒在西汉比黄金还贵,《三辅黄图》里写“椒房殿”只有皇后能住,因为不是最尊贵的人根本住不起。老百姓就想别的办法,用马粪抹墙,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的房子墙缝里,现在还能看到马粪层,这玩意儿导热慢,保温效果跟加了层泡沫板似的,可那味儿,你自己想吧。最常见的是“火墙”,在灶台后头砌个夹层墙,做饭的烟顺着墙里头的通道走,顺便就把屋子给暖了,河北满城窦绾墓里就出土过这种烟道模型,可火一灭,屋里温度立马就没了,大半夜还是得硬扛。

夜里最难熬,宋朝以前没蜡烛,油灯也省着用,天一黑就得上床,可床也是冰的,河南新郑的郑国祭祀坑里出土过一个战国的“燎炉”,青铜的方盘子,专门放炭火,睡前把它端到床底下,把土床烤热了再拿出来,就怕一氧化碳中毒,可炭也贵,汉武帝那会儿“炭一斗值三百钱”,能买三斗米,穷人就用“灶灰盆”,把做饭剩下的热灰扒拉到陶盆里,端到床脚,后半夜灰冷了,脚一伸进去跟踩进冰窖没两样。后来有人想出装热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的竹简上记着“以瓦瓮盛热水,塞口,置卧内”,这不就是热水袋的前身嘛,可一个瓦瓮五斤重,翻个身能把自己脚面给砸了,那一声惨叫比打更的还响。

最惨的是守边的兵士,居延汉简里有封信,大概意思是说缺毡子少毯子,冬天没火,冻死了十七个兵,朝廷回复“令各以皮裹足”,意思就是你们自己想办法,于是士兵就把羊皮缝成大口袋,双脚塞进去再把腿绑上,白天当鞋,晚上当被,史书上叫“皮筒靴”,敦煌马圈湾的烽燧遗址就挖出来过这种皮筒,里头还留着人脚形状的冻痂,看着就让人心里一紧。

文人会玩点雅的,南宋的陆游收到朱熹寄来的一床“纸被”,高兴得写诗炫耀,说这纸被比狐狸毛还白,比棉花还软,这可不是A4纸糊的,是用楮树皮捣成浆,加石灰煮烂,一层层浇在竹帘上,趁湿压成厚纸,再刷上桐油防水,纤维结构里能存空气,居然真比“缊袍”还暖和,可陆游自己都说“贫士不敢常”,这东西太贵了,盖一次就得收起来,等下个有钱的朋友再送。

最普遍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实是“熬人”,唐朝的《天圣令》规定十月到正月,刑部不判死刑犯,不是心善,是怕犯人熬不过连夜审讯给冻死了。老百姓也一样靠“熬”,洛阳的东汉墓里出土过一组陶俑,一家三口穿着单衣抱成一团,中间是个空瓮,瓮口盖着块破布,考古学家一开始以为是饭瓮,后来才发现里头啥也没有,纯粹是靠体温互相取暖,这叫“瓮抱”,瓮壁挡风,破布透气,热量在里头循环,居然能比一个人睡草堆多撑两个小时,这是古人用身体试出来的极限省电模式。

棉花真正走进普通人家要到明朝初年了,洪武元年朱元璋下命令,逼着农民种棉花,松江府的黄道婆又改良了纺车,效率高了三倍,一匹棉布的价格跌到跟一石大米差不多,穷人总算买得起了,可在这之前,零下二十度的夜里,一条命就是个取暖器,熬过去了,就能见到第二年的春天,熬不过去,就成了“路有冻死骨”,下次再盖上棉被的时候,不妨留个念想,那团柔软里,藏着两千年的骨头和草屑

参考文献:

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3年。

来源:忆空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