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吉林大学漳州技术转移中心在引进过程中,科技部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度参与“供需双方”的沟通对接全过程,促成了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吉林大学科研团队共同组建“漳州市龙海区浮宫杨梅产业链”科技特派团,联合申报了…
20
25
漳州市科学技术局
科技创新,正成为漳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漳州市科学技术局围绕“十四五”规划与“十五五”布局,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构建“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从高能级平台建设到人才引育,从校企合作到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漳州实践”正全面铺开。详细内容,一起来了解......
11月12日上午10:00-11:00,漳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林志宏及相关科室负责人,走进漳州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效能建设热线》直播间。
“圆山创新港・科学城”是漳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科学城总规划面积13.56平方公里,以高新区圆山片区为核心区,统筹布局“创新策源区、中试示范区、孵化加速区、科创生态活力区、两岸青年创新区”五大功能片区,并围绕县域主导产业串联多个专业园区,构建形成“一核、五区、N园”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矩阵。按照“分步实施、集中建设”的原则,目前科学城已设立漳州科技园、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10个先行启动载体。其中,创新策源区(核心启动区)一期两栋大楼已顺利封顶,食品科学研究院科研大楼正式启用,各项基础设施正稳步推进。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制定专项支持政策,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优化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配套,科学城系统集成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关键创新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我们的目标在于显著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与成果转化效能,将科学城打造成为引领漳州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我市专门出台《漳州市支持“圆山创新港·科学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若干措施》,提供全链条政策支持。对引进的高能级平台采取“基本运行经费+绩效补助”方式予以支持;对技术转移中心连续三年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对科研设备购置按实际金额的30%予以补助,年度最高300万元;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按交易额的20%给予补助,单项最高100万元。此外,市级财政计划三年内安排约1.99亿元滚动支持。同时,漳州市近期印发《漳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遴选和支持办法》,首次系统推出人才引进扶持政策,通过重点支持与跟踪培养,聚力打造一批能够引领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军人才,最高可给予100万元奖励。
截至目前,科学城已与全国3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与福建理工大学、福州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功落地吉林大学漳州技术转移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漳州技术转移中心、钢铁冶金技术研究院等12个创新平台,覆盖石化、食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这些平台正积极发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集聚功能,逐步形成创新辐射效应,为区域内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和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02
校企合作“沿途下蛋” 项目
落地见效快
漳州市科学技术局今年创新性地推出“沿途下蛋”的新打法。通过事前精准征集企业技术需求,事先精准匹配高校科研团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形成了“边对接平台、边落地项目”的“沿途下蛋”模式。在吉林大学漳州技术转移中心在引进过程中,科技部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度参与“供需双方”的沟通对接全过程,促成了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吉林大学科研团队共同组建“漳州市龙海区浮宫杨梅产业链”科技特派团,联合申报了2025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团服务重点产业链项目,并获得立项。同时,与古雷石化的合作项目“乙二醇的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已过会,近日拟签约并开始进行中试,该项目系吉林大学今年在国内最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动39项落地科创平台与本地企业合作项目,覆盖石油化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其中11项已完成了签约。
03
科技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在科技企业培育方面主要体现在:
一、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025年漳州市科技局组织3场全市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推动38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规上企业200家。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增至922家,持续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这些企业已成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力量,在2024年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兑现释放科技政策红利。
兑现《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对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308家企事业单位的414项申报项目落实补助,核定总补助金额5410.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承担2909.1万元,政策红利精准直达科技企业。
04
创新创业赛事激发活力
漳州市科学技术局以创新创业赛事为抓手,着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成功举办了2025年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108家企业积极参与,覆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低空经济、节能环保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赛首次联合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优秀企业现场授信高达11亿元,并发放奖金230万元,有效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此外,我们还组织了配套的创业培训、政策解读和资源对接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赛事服务效能,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在这些赛事中,漳州企业荣获多个奖项,显著提升了本地的创新影响力。通过这些赛事,我们吸引多家企业积极参与,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参赛团队普遍呈现出“高学历、高技术、高成熟度”的特点。这不仅展现了漳州企业勇于突破、敢于探索的创新热情与技术底气,还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为优化创新生态注入了新动力。
同时,在2025年福建省创新创业大赛中,漳州企业表现突出,申报项目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经过多轮激烈角逐,最终斩获包括初创组一等奖在内的三项大奖,整体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充分展现了漳州企业强劲的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成长潜力。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反映出我市在科技企业培育、创新环境营造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05
科技人才引育再升级
为破解我市在科技创新领域领军人才数量少、引进难、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今年我市新出台《漳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遴选和支持办法》。完善阶梯式培育路径,进一步发现、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提升我市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面向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人才,视人才情况分三档,分别给予100万元、75万元、50万元支持。此外,漳州市科学技术局还修订《漳州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出台《漳州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支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基础研究攻关,促进全市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的基础研究与运用基础研究,营造更具活力的科研环境
06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漳州市科学技术局围绕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并取得实效:
一、强化政策宣贯与金融产品推广。
联合多部门举办政策宣贯会,推广科技金融扶持政策,与建行、农行、交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广“人才贷”“科技贷”等金融产品,目前已发放86笔,总额达4.06亿元;
二、搭建银企对接桥梁与资本赋能渠道。
筛选创新积分制评分70分以上的优质科技企业180家,组织企业填报融资需求,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推动银企高效对接,切实破解科技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参与成立额度为2亿元的“拨改投”基金,重点投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为科技项目落地、成长提供资本支持,助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
07
科特派队伍扎根基层服务
漳州市科学技术局始终坚持把服务基层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聚焦科特派队伍建设与作用发挥,多措并举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一、建强科特派服务队伍。我们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的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成功举办首期市级科技特派员培训班。培训聚焦政策解读、实践案例交流与专业技术提升等重点内容,通过专家授课、实地观摩、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水平、政策理解能力和专业实操能力,为他们更好地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县区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技术需求,积极组织推荐3个科技服务项目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团服务重点产业链专项。同时,针对性组建了3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覆盖果蔬、水产、农产品加工等多个地方优势产业领域,精准下沉到县区、乡镇和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靶向服务,切实帮助农户和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助力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和乡村振兴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选认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260名、团队科特派65个、法人科特派2家;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260名、团队科特派47个、法人科特派7家。通过省、市两级联动选认和协同管理,已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覆盖广、服务能力强的科特派服务力量,实现对我市主要农业产区、特色产业集群和中小科技企业的有效覆盖,为后续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展深层次技术服务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筑牢了坚实的队伍基础。
08
展望:“十五五”布局“四链融合”
“十五五”科技规划核心是“让创新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需求走”,一方面聚焦平台能级提升,将“圆山创新港・科学城”纳入省级战略,争取布局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古雷石化研究院、食品科学研究院创建省级平台;另一方面强化“四链”融合,建立“产业技术需求库—高校成果库—专家智库”三库联动机制,围绕“9+5”产业体系,针对食品加工、石油化工、人形机器人、绿氢等领域,谋划12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