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序更迭,盐始终贯穿人类文明的进程。从解决粮食安全的钾肥,到驱动能源转型的锂资源,再到循环利用的多元产业链。青海的盐,不断写就新的传奇。
本 文 约 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分 钟
盐,自古至今都是生活必需品。青海的盐,曾是古海洋馈赠的晶莹结晶,是史书中著名的“青盐”,在贸易史上书写传奇。
盐。图片来源/Pixabay
时序更迭,盐始终贯穿人类文明的进程。从解决粮食安全的钾肥,到驱动能源转型的锂资源,再到循环利用的多元产业链。青海的盐,不断写就新的传奇。
青海盐的顶流之路
早在几千年前,青海的盐便已闻名。《史记》《汉书》中将盐湖称为咸池、盐池。西汉元始四年(4),王莽设西海郡(今海晏三角城),及至新莽末年,王莽一度将临羌县改称“盐羌县”。南朝刘宋时期,时任新亭侯的段国编纂了《沙洲记》,其中便记载了青海的盐:
“自大岭岭北乙沸界屈海,海西南三百里有盐,从阔半寸,形似石,味甜美,无忝河东也。”
一句“味甜美”的描述,便足以窥见青海盐的独特之处。清人杨应琚纂修《西宁府新志》中的记载更为详实:
“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
青海省地图。来源/纪录片《航拍中国》青海省地形图
青海流传着许多与盐相关的历史文化传说。在青海南部的多伦多河谷一带,当地居民将生养他们的山峦视作神灵,认为它们是村落与盐泉的守护者。这里也世代传颂着饮用盐泉能够防病治疾的故事。而在玉树囊谦县的白扎乡,相传在很久以前,村庄周围森林茂密,栖息于此的猴子常常聚集一处,饮用盐泉水。人们尝试后发现泉水带有咸味,于是发现了这片土地上的盐。
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不仅映照出当地人朴素而深厚的自然观,也引领我们望向那片孕育出如此丰富文化的土地。雄踞于昆仑与祁连之间的柴达木盆地,素有“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之说。然而这片苍茫大地,却是盐资源眷顾的珍宝之地,散布着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马海干盐湖、昆特依干盐湖等众多盐湖。“察尔汗”,在蒙古语中意为“盐的世界”,它是我国最大的盐湖,也是世界第二大盐湖,尽管察尔汗盐湖的规模开发起步较晚,却已成为柴达木盆地中开发规模最大的盐湖。
察尔汗盐湖,位于青海海西州柴达木盆地最低洼处,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盐湖,以钾盐资源为主
除了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同样声名远播。这里的盐晶因富含矿物质而呈现青黑色,史称“青盐”,一经打碎,则晶莹剔透,品质上乘。早在《汉书·地理志》中便有记载:
“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盐池。”
其中“仙海”即今青海湖,“盐池”便指茶卡盐湖。至明代,青海青盐已颇负盛名,在朝贡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天顺四年(1460),西宁的藏族僧人就曾向朝廷进贡了佛舍利、青盐等物。
茶卡盐湖近现代工业遗址,位于海西州乌兰县。“茶卡”藏语中意为盐池,这里开采历史悠久,盐湖所产方斗盐晒干即可食用。后来盐湖中的一部分被开发为景区
古代青海的盐业经济
对于古人而言,盐湖的开采并非难事。湖面往往覆盖着天然裸露的结晶盐盖,有些仅掩浅浅一层湖水,人们可以直接俯身捞取,或稍加挖掘,便能获得洁白的盐块。
正因为盐在产地如此易得,而盐又如此必需,一条以盐为核心的贸易链条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不同颜色的翡翠湖,这是青海省内的硫酸镁亚型盐湖。来源/纪录片《航拍中国》
受自然条件制约,高原上的物质产出相对匮乏,资源分布不均,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交换生存资源的需求,“盐粮交易”由此应运而生。牧民时常用畜产品、土特产品等来交换当地紧缺的粮食、茶叶、布匹等生活物资。从明中叶开始,临潭的洮商就自发组织盐帮到青海省的茶卡盐湖驮盐。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记载,民间食用的青盐产自青海地区,距离西宁五百多里。由于内地百姓无法直接前往,大多是由蒙古族商人驮载至丹噶尔(今湟源县),与汉族、藏族居民交换布匹、炒面等物品,这些盐再被转运到西宁城中,分售给小贩,由他们分销到各地贩卖。丹噶尔曾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据《丹噶尔厅志》记载,光绪末年从牧区运至此地的货物就包括青盐、各类兽皮、骆驼毛等物。
然而,采盐虽易,运盐之路却充满艰辛。古代交通如此落后,商人们如何运盐呢?
答案就是驮运。其实,当时运盐的主力是牲畜。在青海境内,高原一带多用牦牛,柴达木等西北沙漠地区多用骆驼。它们驮载着沉重的盐块,组成商队,仿佛行走在天际——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队”。青海地区的商队运输,“往往聚集数百上千的牲畜,组编成庞大的队伍,如牦牛队、骡马队等,停驻下来就是一个大营地。行动起来,鱼贯而行,绵延数里,颇为壮观”。(《青海公路交通志》)
这条维系高原与内地经济的贸易通道,也成为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主要的输盐通道有这么几条:一条经西宁、兰州,销往甘肃、陕西乃至中原地区,称为“东路”;一条经过黄南、果洛地区,进入四川松潘、康定,供应川西地区,称为“东南路”;另一条通过玉树,进入西藏,再远销至尼泊尔、印度等地,称为“南路”。
茶马互市线路图。来源/周斌
这些纵横交错的通道网络,虽然保障了盐的流通,但在很长时间之内却未能带来财富的普惠。
由于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加上运输成本高昂,盐利大多被少数部落头人、土司和大商人掌控。例如在清雍正二年(1724),青海蒙古二十九旗牧地重新划分后,盐池多由蒙旗茶卡王、青海王和柯柯王控制,未经许可,普通人难以自由采盐。
古代中国的盐,从开采到贩卖一般会受到朝廷的严格控制。盐利绕过地方,主要流入国库,成为支撑中央财政的重要来源。这一利益分配机制,不仅保障了古代政权税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凭盐业割据自雄的可能。
从食用盐到“工业之血”的蜕变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勘探技术的飞跃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为青海盐业注入了全新动力。盐业开发告别了依赖牲畜驮运的漫长历史,迈入机械化、规模化与综合化的新阶段,其角色也从单一的食用盐供应,全面转向支撑国家农业安全与能源战略的工业基石。
从开心岭处拍摄到的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
20世纪50年代,“中国贫钾”曾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论断。作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三大基础肥料之一,钾元素的缺失直接导致作物减产、品质下降和抗逆性减弱。正因如此,实现钾肥的自主供应,早已超越单纯的农业经济范畴,成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转机始于1954年——地质工作者在察尔汗盐湖发现了富含钾元素的卤水。然而,从成分复杂的卤水中高效提钾,曾是一个世界级难题。面对挑战,科研团队通过持续攻关,逐步找到了破局之道。如今,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我国业已突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困境,实现了从钾肥净进口国向出口国的历史性跨越。
富含不同元素的盐湖。来源/央视新闻
钾的突破只是起点。对察尔汗盐湖的开发并未止步于此。在成功提取钾盐的基础上,卤水中的锂——这一驱动新能源时代的“白色石油”,也逐渐成为开发的重点。随着锂电池行业的蓬勃发展,青海盐湖正崛起为国内锂供给的重要基地,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关键支撑。与此同时,镁、钠、硼等多种元素也通过循环利用,构建起一条资源高效增值的完整产业链。
锂工厂。来源/央视新闻
资源的释放,离不开通道的打开。而解锁这片白色宝藏、改写整个地区命运的钥匙,正是一条条穿行于戈壁盐湖之间的交通动脉。在察尔汗盐湖之上,一条以盐筑就的宽阔大道横跨湖面,全长3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故得名“万丈盐桥”。它不仅是通行的道路,更是人类智慧的象征。昔日行走在高原天际的“盐队”,已被纵横交错的铁路与公路所取代。青藏铁路横贯柴达木盆地,使得青海的盐及化工产品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地运往全国。而与之配套的国道与高速公路系统,则将散布的盐湖群与铁路干线、消费市场紧密相连,构建起高效的物流网络。
万丈盐桥。来源/央视新闻
更引人瞩目的是,盐湖的价值仍在不断被重新定义。随着西部旅游的兴起,青海盐湖正突破单一生产型经济的局限,探索出一条“工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以茶卡盐湖为例,它在持续产出高品质食盐的同时,凭借“天空之镜”的绝美风光,跃升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自然景区。这条独特的“盐旅融合”之路,让古老的盐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双重生机,也展现出地区发展的广阔可能。
青海茶卡盐湖。来源/Pixabay
青海的盐——这部写在大地上的雄奇之书,正被注入新的智慧,续写文明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历史上青海省的盐业[J]. 房建昌. 盐业史研究. 1996 (04) :46-49
[2]川青藏结合部泉盐历史文化的民间叙事及其传承保护——基于青海囊谦多伦多盐场的调查[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2,39 (03) :105-112
[3]回藏贸易中的盐业问题[J].盐业史研究. 2007 (03) :27-32
[4]丹噶尔厅志[M].(清)杨治平编纂. 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
[5]西宁府新志[M].[清] 杨应琚编纂. 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
[6]青海公路交通史[M]. 青海公路交通史编委会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
[7]临潭县志(1991-2006)[M]. 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8](南朝宋)段国著:《沙洲记》
[9](汉)班固著:《汉书》
[10]历久弥新古老盐田——“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四. 青海日报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