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玉石行情冷清?九成是低档劣质货,玉商利润薄如纸套路还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08:30 1

摘要:回想往年,双十一总像一场全民狂欢,各类商品争相上阵,折扣力度大得让人眼花缭乱。今年的双十一,和田玉包括翡翠圈的促销活动似乎少得可怜。当整个世界都在为“定金抵XX”、“还有XX张消费券”而疯狂时,和田玉市场为何显得如此清冷?今天和玉大叔想从行业特性和大家聊一聊,

回想往年,双十一总像一场全民狂欢,各类商品争相上阵,折扣力度大得让人眼花缭乱。今年的双十一,和田玉包括翡翠圈的促销活动似乎少得可怜。当整个世界都在为“定金抵XX”、“还有XX张消费券”而疯狂时,和田玉市场为何显得如此清冷?今天和玉大叔想从行业特性和大家聊一聊,因为和田玉不像那些快消品,能轻易打折甩卖。价值藏在岁月的积淀里,而不是一时的热闹。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行业秘密?

每年双十一,各家平台的晚会请来各色明星助阵,大屏幕滚动的天文数字成交额,确实让人热血沸腾。自从阿里巴巴在2009年硬生生创造的这个“购物节概念”,如今已经成了一种席卷全民的消费惯性。在这种群体性的狂热中,我们很容易被一种“从众心理”推着走,买了一堆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只是为了不错过这场盛宴,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看一看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乌合之众》这本书,相信会有更多的感受。

话说回来,即便是冲动消费,买件衣服,换部手机,可能问题不大。但如果把这种“抢购”的心态带到和田玉的世界里,那可就离“吃药”不远了。和玉大叔记得,三年前有位粉丝小李(化名),在双十一某热销平台淘了个标价2888的和田碧玉吊坠。照片上看着晶莹剔透,她还以为捡到老坑冰底料。可拿到手一瞧,厚度才1毫米多一点点,薄得像片树叶,轻弹一下就颤巍巍的。常规和田玉吊坠至少得1.5毫米厚,这么薄不只影响美观,还非常脆很容易磕碰,商家在促销页面压根没提厚度,结果换来的是很郁闷的购物体验。

仔细看看双十一的各家玩法——预售定金、跨店满减、优惠叠加,VIP会员专享券,手机打开APP就各种弹优惠,短信+AI电话给你送上门,算到脑瓜子嗡嗡直响,最后发现优惠并不总是“体感友好”。在标准化的家电、百货上还能凑凑单,在和田玉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与收藏融合品类上,就很难奏效。因为在网络商城出售的玉件,九成以上的其实是低档货,品质远不如宣传。商家们利润薄如纸,必须要从消费者身上抠出来,让你防不胜防。

“理性”这两个字在和田玉圈子永远是常年不过期的护身符,别指望靠“算法+折扣”拿下高品质的和田玉。价格可以一时热闹,价值不会撒谎。

和玉大叔偶尔会到电商平台看看市场行情,经常能看到让人啼笑皆非的商品。有个店铺挂着一款“新疆籽料白玉佛”,标注为“新疆和田玉”,配图看上去莹润饱满,色度干净。关键是价格——仅售588元,还打出“七天无理由退换”的承诺。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真正达到羊脂白的和田玉,市场价至少在大千起步,万元也很常见。这种价格悬殊本身就是最明显的警示信号。可偏偏有些玉友抱着“买回来看看,反正随便退”的心态下单。等到收货、送检、发现问题、联系客服、协商退货,其实一整套流程下来,耗费的时间精力成本远超商品本身的价值。这些平台赌的就是不少客户嫌麻烦,最后只能把这些“垃圾货”束之高阁了事。

双十一还有一种更隐蔽的套路——偷换概念。和玉大叔见过一款玉石手镯,卖家宣传时只说是“天然新疆玉镯”,配上精美的拍摄和温润的质感呈现,有些觉得不对劲的玉友自己送检一看,材质标注的是“石英岩质玉”,压根不是和田玉。技术上讲商家确实没有说谎,新疆的石英岩玉也属于广义的玉石范畴,但档次和价值完全不在一个层级。最过分的是这类料子经常还配着主播夸张的宣传,什么“把新疆料的性价比打到地板上”、“真正一线矿场供货”之类的话术,给很多同行带来困扰。

“PS去瑕”已经是基操了,以碧玉为例,很多发货在广东的玉石平台,会把棉点、黑点修掉,再加个“光泽滤镜”。你照片里能显出老坑般的菠菜绿色,货到手一看满是黑点,偏偏总有人抱着捡漏的幻想,觉得也许卖家急于出货,急需回本,也许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

和玉大叔想说的是,所谓捡漏本质上是信息差的产物。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职业卖家对市场行情的把握远超普通消费者。用业余的知识积累去挑战别人赖以为生的专业技能,结局可想而知。这些所谓的“漏”,十有八九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坑”。当热闹属于其他品类时,和田玉的沉默不代表没货、不代表退潮,更多是行业与消费者的一次默契:不在错的节奏里做难的选择。

你看到的“寂静”,其实是一种行业的自我保护和价值坚守。它不是玩不起这场价格游戏,而是真的货从根本上,就不屑于参与这场以“虚高标价再打折”为核心的数字狂欢。因为真正的价值,从不畏惧时间的冲刷,更不需要靠一时的折扣来证明自己。双十一的寂静也源于玉友们的成长。越来越多粉丝给大叔留言说不愿盲目跟风,更注重实体体验。和玉大叔也觉得十分欣慰,这说明大家在理性回归。经过几年洗脑的营销,宣传像潮水,大家也开始祛魅了。

来源:和玉大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