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庭上,七人合议庭中,四名人民陪审员身穿一样的白色衬衣出庭。事实审理部分,合议庭中的人民陪审员有条不紊地就多年前一则商事收购的细节进行发问。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人民陪审员是在法官审理案件时“陪着”的人,他们只是在审判席上坐一坐、陪一陪,事实上并不发挥什么作
转自:天津日报
法庭上,七人合议庭中,四名人民陪审员身穿一样的白色衬衣出庭。事实审理部分,合议庭中的人民陪审员有条不紊地就多年前一则商事收购的细节进行发问。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人民陪审员是在法官审理案件时“陪着”的人,他们只是在审判席上坐一坐、陪一陪,事实上并不发挥什么作用。这是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一种误解。
随着审判公开制度的推进,很多庭审依法允许公民旁听,还有不少法院对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直播,也确实吸引了不少法律爱好者围观。如果围观者能够看懂人民陪审员的法庭表现,读懂其法庭“语言”,就会明白“误解”所从何来,也可能会在自己遇到相关案件时,知道如何配合人民陪审员在庭审上的发挥,进一步利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天津,截至2025年9月9日,全市法院共有人民陪审员4848名,这支队伍有力推动了司法民主和公正。
人民陪审员是具有中国特色司法审判制度的存在。他们独立于诉讼当事人、公检法机关、律师等法律专业群体。法院审理案件时,他们坐在审判席上,是合议庭组成人员。相比法官的法袍、律师的律师袍,他们穿着寻常服装,看起来更像当事人,而胸前的徽章又让他们显得格外庄严和神圣。他们参与合议庭评议,可能只是说了一个理儿,却恰恰体现了“大众正义观”。
一次人民陪审员参与的庭审
8月21日上午9时,原告天津某塑料公司与被告石某某、许某某、第三人天津某加工公司追加被执行人异议之诉一案,在武清区人民法院京津产业新城法庭公开开庭,由两名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耿俊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记者经法院允许到场采访,感受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的全过程。
耿俊杰提前30分钟到庭,他携带人民陪审员工作证经安检后进入法庭,在审判员的指引下进行庭前准备工作。正式庭审开始,书记员宣布全体起立,请合议庭入席,两位身着法袍的审判员和着正装、佩戴胸徽的人民陪审员走向审判台站好,书记员面向审判长,向审判长报告到庭当事人情况。审判长宣布落座,宣读法庭纪律后敲击法槌开始庭审。
庭审有条不紊地进行,双方当事人举证质证、陈述事实……法庭调查阶段,耿俊杰首先就本案事实向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询问。庭审照例以审判长为主导进行,人民陪审员与审判员的发问都不多。但是整个庭审,耿俊杰都端坐在审判席上,精神抖擞。
随着审判长再次敲击法槌,庭审结束。庭后,合议庭成员在会议室就本案进行了合议。
当事人双方对人民陪审员的看法
庭审结束后,原被告双方接受采访时,都对人民陪审员的表现表示满意。被告说,自己开始紧张,后来就不紧张了,因为感觉有人民陪审员在,让审理更公平公正。“我说到说不到的,人家(人民陪审员)能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看问题。”
原告律师表示,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利于让群众参与到司法之中。很多人民陪审员还是人大代表,在参审的同时,起到监督作用,让审理更加公平公正。
这位来自北京的律师表示,他在全国各地出庭代理案件,感觉天津作为直辖市,司法环境和制度的建设都比较好,人民陪审员作用的发挥也是理想中的模样。
审判长会为人民陪审员补台
本次庭审过程中,人民陪审员耿俊杰发问后,审判长立即适时发问,将审理引导到争议焦点上来。庭审后,记者问审判长,会否在庭审过程中为陪审员补台?他肯定地表示,会!因为人民陪审员不是法律专业人士,相关法律知识可能不足,在庭审过程中,审判长发现人民陪审员提了专业问题,又存在一定偏差时,就要适时引导和补充。这并不代表人民陪审员“不行”,因为人民陪审员制度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民陪审员在法律知识之外,从社会经验、生活知识等方面,对合议庭进行补全。
对于庭审当天人民陪审员的表现,审判长认为非常好。“人民陪审员在这次庭审中表现得非常镇定,问题也很专业,可能与其之前的履历有关。”本案中,人民陪审员的问题抛出来以后,对于案件审理相当于一个开端,后续问题都以人民陪审员问的这个问题为前提,展开深入询问。
庭后采访人民陪审员耿俊杰
耿俊杰说他68岁了,但看起来很年轻。他说这与自己曾经的军旅生涯有关,精力一直很旺盛。当人民陪审员之前,他在某国有企业工作,也曾作为代理人在企业涉及的案件中出过庭,对企业间的纠纷比较熟悉。
耿俊杰说,自己在退休前出庭,坐的都是当事人席,真正坐在审判席上,还是当了人民陪审员后的事。2023年11月被武清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人民陪审员后,他一直把参审当作一种荣誉。到目前为止,共计参与了8个案件的审理工作,包括民事、刑事等案件。还在法院组织下观摩过不同类型案件的庭审、参加座谈会,学了不少法律专业知识,了解到不少法院审判业务工作情况。“武清法院有106位员额法官,平均每人每年400多件案子,法官们压力很大,我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也要确保公平公正,为司法审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全市人民陪审员配发徽章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早在2015年就为全市法院的人民陪审员统一配发了人民陪审员徽章。徽章呈圆形,由六种图案组成,其中四种图案取自法徽,包括麦穗、齿轮、华表和天平等,象征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审判过程中,与法官享有同等权利,承担相应义务。长城图案和外围的金色环形图案,代表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人民陪审员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在阳光下参与司法、见证司法、监督司法。
人民陪审员如何选任
据市司法局介绍,人民陪审员选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执行。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由各区司法局推动进行,市司法局负责业务指导。近年来,各区司法局与基层法院等各选任相关部门,建立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通过个人申请、组织推荐与随机抽选相结合的多元方式,扩大公民参与司法的覆盖面。
在选任过程中,各区司法局与各相关部门积极对接,明确需求、信息共享,优化人民陪审员选任流程,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调整,尽可能确保选任的人民陪审员高效履职。各区司法局还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候选人的资格审查,通过面试等方式审查候选人的履职能力,做到严把入口。根据基层法院特殊审判需求,增加专业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占比,进一步提升人民陪审员履职效果。通过努力,更多不同背景的公民参与到司法审判中,充分反映民意,增强司法裁判的社会认可度。
市司法局表示,将继续提高人民群众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知晓度、认可度,不断提高人民陪审员的陪审能力,切实发挥人民陪审员的积极作用。
人民陪审员如何发挥作用
近年来,随着庭审公开的进一步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日益为公众知晓,相关案件审理中,人民陪审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备受关注的“重庆姐弟坠楼案”审理过程中,相关法院组成了少见的七人合议庭,其中的四名人民陪审员自费购置并穿着清一色的白衬衣出庭,表达对案中死难者的哀悼之情,其情其景令人动容。
法庭上,人民陪审员的发问很重要。细心的人,通过人民陪审员的发问能够读懂审理的走势。比如人民陪审员魏建波在“老汉与服装厂”一案的庭审发问过程中,从赔偿数额到恢复原状等各项细节逐一核实,通过抽丝剥茧般的追问,逐渐厘清双方责任与诉求立场,有效促成了该案的调解解决。
人民陪审员耿俊杰在记者旁听的案件审理过程中,首先发问,从原被告及第三人之间的关系问起,记者庭后采访得知,此问题看似与争议焦点无关,实则一语中地,上来就揭开了纠纷的实质。
蓟州区人民法院邦均法庭崔军委副庭长接受采访时说,法官尽管精通法律领域,但案件复杂多样,经常需要其他行业的专业意见。一些年轻法官对辖区的风土人情可能了解不充分,在案件事实认定中,陪审员基于生活常识及朴素的“大众正义观”独立发表意见,可防止裁判脱离社会共识及常情常理。为了让人民陪审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结合案件情况,由人民陪审员管理智能系统推荐合适的人民陪审员,如专业性较强的案件匹配熟悉相关行业的陪审员、家庭矛盾类纠纷匹配年龄较长的陪审员、农村发生的矛盾纠纷匹配乡村陪审员等;法官会在庭前告知案件基本情况,以便人民陪审员了解案情;庭审中,审判长会主动询问陪审员有无要发问的问题,调动陪审员参与庭审的积极性;庭审后,首先听取陪审员发表的意见,并明确告知人民陪审员只需从普通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经验发表意见。
蓟州区人民法院邦均法庭近期审理的一起家事纠纷案中,人民陪审员从“好人办好事不应赔偿”的朴素认知及“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又要求赔偿应受道德谴责”的角度出发,明确发表驳回赔偿的意见,相应的判决结果在辖区内备受好评。
人民陪审员 吕小乐
多元视角看世界
吕小乐,男,33岁,河北省保定市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历。2022年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来到天津市西青区某机关工作。之前在北京一家民营企业工作过五六年。已在津安家。
在记者采访的人民陪审员中,吕小乐算不上生活经验丰富的,但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能够在不同案件的陪审过程中,适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陪审的同时,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下面是记者与吕小乐的问答。
问:你是怎样当上人民陪审员的?
答:2023年6月,我看到西青区一个公众号发的信息,招募人民陪审员。一共50个名额,其中40个在西青区户籍的居民里随机抽选,另外10个名额自主报名或单位推荐,在西青区居住的外户籍人员也可以。我的户口还没迁来天津,属于后者。我很想借机开阔眼界,报名后,成功入选。
问:为什么想当人民陪审员?
答:为了行使公民权利,人民陪审员是普通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平时我在单位,虽然也认真工作,但觉得有时候与社会、外界有隔阂,没有参与感。工作之外参与人民陪审工作,是消除隔阂的好机会。
问:在参与人民陪审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答:我珍惜这样的机会,陪审的权利也慎重使用。参与过程中,我督促自己不断学习和思考,每次参加陪审,认真做笔记。之前在民企工作时,发生过一次劳动争议,那场我刚走入社会不久的纠纷,一度让我形成要么甲方要么乙方的思维模式。自从参与人民陪审员工作后,我学会了站在中间立场思考问题。
问:第一次参加陪审,是怎样的案件?
答:我第一次参加陪审,是一桩交通肇事案,搅拌车司机驾车右转时不小心碾轧到骑电动自行车的人,导致对方死亡。法警把被告人带上法庭时,被告人穿着看守所的衣服,手上脚上戴着镣铐。我没有这样的预期,当时有一点震撼。法院播放事故监控画面的过程,也让我感到震撼。画面从不同角度拍摄,第一个镜头因为有搅拌车遮挡,没看到行人;镜头一换,看到地上躺了一个人;镜头再一换,看到骑电动自行车的人被碾轧,很触目惊心。出法院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庭审结束时,法官对那名被告人说,您也是一位老司机了,如果当时开慢一点,多观察一下,其实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被告人说,确实后悔。这让我感到法庭的温度。
问:印象最深的案件是哪些?
答:我参加过几次交通肇事案件的庭审,每次参加完这样的庭审再开车时,我都非常小心,更加重视交通安全。有两次去监狱参加庭审。作为普通人,进入监狱管理区,是独特的体验。看见服刑人员的文艺作品,庭审结束后走出来,感觉守法很重要。
还有一个国企高管受贿的案件,让我感到意外。作为高管,精英人才,智商情商都很高,却走上犯罪道路,可惜了。案件很复杂,历时很多年,涉及很多企业,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法庭上,对事实部分审查的时候,被告人还能清晰地指出其中的疏漏。庭审最后环节,法官问他有没有要说的。之前陪审,普通被告人,大都只说几句话,内容也泛泛,这位高管说得很系统:坚持认罪认罚,服从法院判决,希望获得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不起家里的老人、孩子,希望亲属中的公职人员以自己为戒,遵纪守法……
问:参加人民陪审员的待遇或报酬是怎样的?
答:参加人民陪审,一个庭审50元。每次法院会提前通知。每次,我都提前沟通,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参加陪审,单位相当支持。
问:有没有发表过人民陪审员意见?
答:我有不太清楚的,都会问法官和书记员。每次陪审过程中,法官也会问我们,征求我们的意见。我的体验是,法院把工作已经做得很充分了,我一般很少有再补充的想法,就认同法官的意见了。西青区法院还是尊重人民陪审员想法的。
人民陪审员 魏建波
厨师、陪审一样也不能少
魏建波,女,49岁。15年前,她成功实现从车间工人到专业厨师的身份转变,走上再就业之路。4年前,她迎来了人生的又一重要转折——通过选拔成为一名人民陪审员。
魏建波坦言,自己并非法律科班出身,但内心始终怀有学习法律、了解法治的强烈愿望。偶然的一天,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人民陪审员的招聘公告,应征条件中“高中学历即可”的要求让她萌生信心。更让她自豪的是,父母、公婆均为共产党员。尽管她本人并非党员,但人民陪审员制度对政治面貌的包容性,让她看到了参与司法、融入法治建设的可能。最终顺利获选,她倍感荣幸,视其为一次难得的学法契机。
4年的陪审实践,魏建波真切感受到自身法律知识的积累与法治素养的显著提升。她参与审理的第一个案件是一起复杂的民事纠纷:一辆搅拌车发生事故致人受伤,涉事几方因层层转包关系相互推诿、争执不休。该案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先后两次开庭审理。她仍清晰记得首次接到陪审通知时的场景——当时正在单位厨房忙碌,法官来电告知她已被电脑抽选参加庭审。“那一刻又惊又喜,虽然已是陪审员,但第一次真正走上审判席仍有些恍惚,仿佛梦圆成真。”
在一起涉及乡镇服装厂收购纠纷案件中,一位来自蓟州区下仓镇的老汉早年收购了该服装厂,后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仍居住在厂区内。现镇政府为盘活闲置资产拟收回厂房,双方就补偿问题成讼。庭审中,魏建波认真倾听、细致发问,最终促成案件调解成功。
在履职过程中,她不仅专注案情本身,还主动核对庭审笔录与当事人陈述是否一致,竭力还原案件事实。评议时,她坚持从普通群众的视角出发,坦诚表达基于常理常情的判断,真正发挥人民陪审员沟通司法与民意的桥梁作用。
人民陪审工作,魏建波乐在其中。她的家人和单位领导都对此给予大力支持:家庭事务几乎无需她操心,单位也为其调剂工作时间。每逢接到开庭通知,她便提前包好饺子冷冻储存,确保开庭当日同事仍能按时就餐、伙食如常。
被问及是否有人请托办事,魏建波爽朗一笑:“从来没有。一般人也不知道我是陪审员,除了法院工作人员。”她平日喜爱黑色正装,风格庄重朴素,每次参审除了在法院门口郑重佩戴人民陪审员徽章,其余与寻常当事人并无二致——于细微处见庄严,于平凡中践使命。
4年来,魏建波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人民陪审工作,将参与审判视为践行司法民主、感受法治进步的重要途径。她用自己的真诚、朴实和严谨,诠释了一名普通公民对法治的尊重与信仰,也体现出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发扬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中的深远意义。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