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立志到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瘁,周恩来凭什么被赞千古一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00:15 1

摘要:你还记得吗?有这样一位领导人,他离开时没有子女承欢膝下,没有积蓄留存世间,甚至连骨灰都化作了祖国山河的一部分。但他逝世那天,联合国的半旗整整飘扬了七天,北京长安街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哭着送别他的灵车。他就是周恩来总理,一个让中国人永远怀念、让世界都为之动容的传

你还记得吗?有这样一位领导人,他离开时没有子女承欢膝下,没有积蓄留存世间,甚至连骨灰都化作了祖国山河的一部分。但他逝世那天,联合国的半旗整整飘扬了七天,北京长安街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哭着送别他的灵车。他就是周恩来总理,一个让中国人永远怀念、让世界都为之动容的传奇人物。

13岁那年,在沈阳的教室里,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读书”。当其他孩子还在思索时,周恩来突然站起来,声音清亮地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从一个少年口中说出,听起来像是大话,但他用一辈子的行动,把这句话写成了现实。

19岁东渡日本求学,他在日记里写下“面壁十年图破壁”,意思是要用十年时间钻研学问,打破旧中国的困局。在巴黎勤工俭学的时候,别的年轻人下工后去咖啡馆放松,他却躲在狭小的阁楼里,就着面包啃《共产党宣言》。26岁那年,他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每天天不亮就到操场,带着学生们出操、上课,后来好多开国将帅,当年都听过他讲的课。

1927年,南昌起义前一晚,上级突然要求取消行动。所有人都很犹豫,只有周恩来一拍桌子:“必须按原计划打!再等下去,我们都会变成靶子!”那天晚上,他连夜部署,带着一群年轻人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那年他才29岁,放在现在还是个小伙子,却已经能在关键时刻扛起千钧重担。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好多国家对中国有误解,甚至有人公开指责我们“输出革命”。轮到中国发言时,周恩来临时改了讲稿,他站起来说:“我们不是来吵架的,是来交朋友的。大家看,我们都被西方列强欺负过,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点啊!”短短几句话,让会场的气氛缓和下来。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进会议公报,好多非洲国家主动找到中国,说要建交。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时,心里还有些戒备。周恩来请他吃北京烤鸭,一边夹菜一边说:“我们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你看这烤鸭,要慢慢烤,火候到了才好吃,交朋友也是这个道理。”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里写:“他跟我聊哲学时像老朋友,但一说到台湾问题,眼神立刻变得严肃,让我知道原则问题不能碰。”

1976年1月11日,北京的冬天格外冷。百万群众自发站在长安街两侧,从凌晨等到深夜,就为了送总理最后一程。有人冻得直哆嗦,却不肯离开,说“再冷也要见总理最后一面”。联合国降半旗时,有外交官不服气,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哪个国家的总理去世时,没有子女、没有存款、连骨灰都撒进江河?周恩来做到了。”

当总理的26年里,他办公室的台灯几乎每晚都亮到后半夜。秘书说,他批文件时总拿着一把尺子,沿着字行慢慢划,说“老百姓的事,每一笔都不能写歪”。三年困难时期,他带头不吃肉,有次厨师偷偷炖了碗鸡汤,他知道后严肃地说:“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怎么能吃这个?”

特殊年代里,红卫兵要冲击宋庆龄的家,周恩来连夜让人列了一份保护名单,把郭沫若、班禅等几百人都写进去,还特意批示“任何人不得打扰”。听说故宫可能被砸,他赶紧下令“闭馆整修”,其实是找借口把文物保护起来。有天晚上,秘书看到他在办公室偷偷擦眼泪,问他怎么了,他说:“这些文物要是没了,我们怎么跟子孙后代交代?”

1972年,他已经确诊膀胱癌,却依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护士劝他休息,他说:“我多干一天,下面的人就能少受点委屈。”有次秘书发现他的皮鞋底磨穿了,偷偷买了双新的,他却生气地说:“补补还能穿,现在国家还不富裕,能省就省点。”

日本战犯冈村宁次被俘后,有人问他最佩服谁,他说:“周恩来。跟他谈判时,他总是笑着握手,但眼神里好像能看透你的心思,让你不敢说谎。”国民党将领张治中曾对部下说:“跟周先生打交道,就算最后谈不拢,你也会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心里不堵得慌。”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吃饭时说了句“过去给中国添麻烦了”。周恩来放下筷子,认真地说:“‘添麻烦’就像走路不小心踩了人一脚,可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的伤害,能用‘麻烦’两个字轻飘飘带过吗?”田中听了赶紧道歉,后来在联合声明里改成了“深刻反省”。这件事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讲礼仪,但在原则问题上,半步都不会退让。

现在去淮安的周恩来故居,还能看到他小时候用过的书桌,桌上摆着一个打满补丁的旧书包。他没有亲生子女,却把全国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没有自己的房产,却把整个中国都当成了自己的家。

邢台地震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灾区,踩着泥地问老乡:“住的窝棚漏风吗?粮食够吃吗?”在大寨村,他蹲在梯田边,和农民一起商量怎么提高产量;临终前,他还惦记着陕北的老百姓,问“那里的水窖修好了没有”。

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在周恩来身上,我看到了政治家少有的真诚和担当。”美国记者白修德曾感慨:“跟他接触,你不会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大官,而是一个把国家和人民的事都扛在肩上的普通人。”

周总理逝世时,纽约的华人自发在唐人街升起五星红旗,日本民众在东京举行追悼会,英国《泰晤士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他的事迹,标题是“一个没有遗产的伟人”。

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分钱,却给中国留下了尊严和底气;他没有子嗣传承血脉,却让全中国人民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如今,我们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在世界各地自信地说出“我是中国人”时,都应该想起,曾经有一个人,为了这些,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他是周恩来,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周总理”,是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忘记的传奇。他走了,但他的精神,就像他撒向江河的骨灰一样,早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

​2. 《周恩来传》,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3.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

4. 《见证周恩来》,童小鹏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5. 《周恩来的最后十年》,纪东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6. 《大国总理》,梁衡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