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印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和新兴经济体,建立面向未来的和平共处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中国国内部分自媒体对印度的轻视和嘲弄现象,确实可能对这一目标构成挑战。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影响:
中印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和新兴经济体,建立面向未来的和平共处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中国国内部分自媒体对印度的轻视和嘲弄现象,确实可能对这一目标构成挑战。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影响:
一、官方战略与民间舆论的张力
1. 官方推动的合作框架
中印两国政府近年来多次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延续性,并试图通过外交磋商(如2024年中印外长会晤)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倡导共同反对单边霸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这种合作立场体现了双方在战略层面的共同需求,例如在伊朗石油制裁、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的协同发声。
2. 民间舆论的负面效应
自媒体对印度的调侃(如网红“豪哥哥”以戏谑方式讽刺印度军备失利)虽属娱乐范畴,却可能被印度社会解读为对其国家尊严的冒犯。例如,印度网民对相关视频的激烈反应(如威胁向联合国投诉、封禁账号等),反映了这类内容可能加剧印度民众对华敌意,损害民间互信。
除了这些草根艺人,精英阶层也因为媚俗或吸引粉丝而嘲笑印度。比如著名的“张局长”在媒体上经常数落印度的军方设备研发的“笑料”。
二、轻视现象的根源与影响
1. 刻板印象的强化
中国互联网上对印度的猎奇化叙事(如夸大印度社会奇葩事件)往往源于信息筛选偏差和流量驱动逻辑。这种“有印必火”的传播模式,容易固化印度作为“落后”“滑稽”的刻板形象,甚至误将印度媒体的自嘲式反讽当真,进一步加深误解。
2. 对印度战略心态的误判
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其“盛世自信”与“优越感自信”根植于历史与现实(如经济增长对其他南亚国家的相对优势)。若中国舆论长期忽视印度的内生复杂性,仅以俯视姿态评价其发展,可能削弱印度对华合作意愿,甚至推动其倒向美国等第三方势力。日本等其他都晒西方国家都以“民主国家”阵营的话术忽悠印度联合起来对抗中国,但印度决策者没有完全倒向西方。对于中印矛盾,印度最高领导人说,中印作为同为文明古国的邻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和平共处互相学习,冲突只占极少数时间。
三、矛盾与机遇的并存
1. 短期冲突与长期利益的权衡
自媒体内容虽可能激化民间对立,但也可能成为软实力输出的非传统渠道。例如,“豪哥哥”事件意外提升了中国军工产品(如歼-10CE战机)的国际关注度,甚至促成潜在军售合作。这说明娱乐化传播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产生“破圈”效应,但其负面影响仍需谨慎评估。这种自短期利益相比较长远的中印和平共处的关系来说少得微乎其微。而且,就算没有这种“嘲笑”式的宣传,军备领域自然知道中国军工的先进之处。
2. 信任赤字的结构性挑战
中印关系长期受边界争端、地缘竞争等历史问题困扰,而自媒体内容可能放大这种不信任。例如,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疏远、对金砖国家内部合作的阻挠,均与其对华战略疑虑相关。若民间舆论持续对立,可能进一步压缩两国政策调整的空间。
四、对策建议
1. 加强舆论引导与文化对话
官方可通过智库交流、媒体合作等方式,推动对印度社会多维度、客观的报道,减少片面化标签。例如,借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等机制,鼓励民间友好互动。
2. 平衡言论自由与外交责任
自媒体平台需在尊重创作自由的同时,建立内容审核的敏感性标准,避免涉及国家尊严的恶意调侃。企业(如安慕希)在借势营销时,应避免将国际冲突娱乐化。
3. 深化战略互信与经济依存
中印作为彼此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可通过扩大市场开放、产业链互补(如医药、信息技术领域)增强利益捆绑,减少民间情绪对政策的影响。
摘自郑永年的书
向郑老师致敬
结论
当前中国自媒体对印度的轻视风气,确实与两国构建和平共处关系的战略目标存在矛盾,但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如何将民间活力转化为促进理解而非对立的工具,同时通过制度性合作对冲短期舆论风险。中印关系的未来既需要高层的政治智慧,也离不开草根社会的相互尊重与共情。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