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二十八宿和七曜的对应是两种纪日法结合的结果,一种是二十八宿纪日,大约南亚和中国都有起源(出土《日书》中已有利用星宿直日择吉的内容),另一种就是更为人所熟知的星期制(日月火水木金土轮流值日),起源于两河流域。由于二十八正好是七的倍数,因此两种纪日法随着佛教
二十八星宿对应的动物缘何而来?是类似古希腊星座的象形而命名一样吗?
实际上,二十八宿、七曜和禽,三者一开始是分开的。
首先,二十八宿和七曜的对应是两种纪日法结合的结果,一种是二十八宿纪日,大约南亚和中国都有起源(出土《日书》中已有利用星宿直日择吉的内容),另一种就是更为人所熟知的星期制(日月火水木金土轮流值日),起源于两河流域。由于二十八正好是七的倍数,因此两种纪日法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进行了结合,将星宿配以七曜,形成固定配对关系,形成了某日为某宿某曜主管的观念。二者最早何时结合,尚无明证,不过一行所著《大日经疏》和不空翻译、杨景风作注的《宿曜经》已经提及两种值日法,而咸通六年日僧宗㕡曾编写《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其中已有《七曜二十八宿历》一卷,很可能唐朝晚期已经出现这种结合。
七政安得與二十八宿相配耶? 徧閲群書,莫可考究,及見西域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乃得其説。蓋彼國不知十干十二支之名,而用二十八宿以紀日,其七政加二十八宿,猶干之加於支,非謂七政之果躔于此宿也。……其宿曜之名,虚、昴、星、房屬日,危、畢、張、心屬月,室、觜、翼、尾屬火,壁、參、軫、箕屬水,奎、井、角、斗屬木,婁、鬼、亢、牛屬金,胃、柳、氐、女屬土,則各從其國語。——《協紀辨方書·二十八宿配日》而宿曜和禽的配对,又是另一回事。目前出土文献(如放马滩简《三十六禽占》)看来,中国式占早在秦时将十二地支每个地支进行三分,可以配出三十六种动物。如《五行大义·论三十六禽》:
禽虫之类。名数甚多。今解三十六者。盖取六甲之数。拭经所用也。其十二属。配十二支。支有三禽。故三十有六禽。所以支有三者。分一日为三时。旦及昼暮也。若以意求。正应十二属并居昼位。不应或旦或暮。今依拭经法。以气而取。孟则在暮。仲则在中。季则在旦。是十二属当十二辰也。余二十四。既是配禽。以不当支位。所以孟在暮者。孟是一时之首气。初则未盛。向仲方盛。故属也。取近盛气。所以在暮也。仲则在昼者。以其气盛在中也。季则在旦者。以季为一时之末。其气已衰。当初近仲。尚有王势。故属旦也。于式当位。二俱不失。王简云。子。朝为燕。昼为鼠。暮为伏翼。丑。朝为牛。昼为蟹。暮为鳖。寅。朝为狸。昼为豹。暮为虎。本生经云。旦为生木。又云。昼为虎。暮为狸。卯。朝为猬。昼为兔。暮为貉。一云。朝为狐。本生经云。暮为鹤。辰。朝为龙。昼为蛟。暮为鱼。巳。朝为蟮。昼为蚯蚓。暮为鱼蛇。一云。暮为龟。本生经言。旦为赤土。昼为蛇。暮为蝉。午。朝为鹿。昼为马。暮为獐。本生经言。旦为马。昼为鹿。暮为獐。未。朝为羊。昼为鹰。暮为鴈。本生经云。暮为老木。申。朝为猫。昼为猿。暮为猴。一云。旦为羊。本生经言。暮为死石。酉。朝为雉。昼为鸡。暮为马。一云。朝为鸡。暮为死石。禽变云。暮为死土。本生经言。暮为鸢。戌。朝为狗。昼为狼。暮为豺。一云。暮为死金。禽变云。暮为死火。亥。朝为豕。昼为玃。暮为猪。一云。旦为生木。昼为豕。暮为蛦蝓。一云。旦为豚。昼为犭区,暮为朽木。虽本生经及禽变。互有不同。昼暮之位。理从前解。具体为什么给地支如此配对动物,题主可以自行阅读《五行大义·论三十六禽》,这里以子支的鼠、燕、蝠(伏翼)为例:
子为鼠燕伏翼者。色皆玄也。取水之色。鼠之为性。昼伏夜游。象阴气也。出于穴。常见首者。象阳气萌动于子。欲见之状也。燕口下有赤者。象阴之怀阳。其尾分者。阴数二也。春分而至。随阳见也。秋分而蛰。随阴伏也。礼记。月令云。仲春之月。玄鸟至。至日。以太牢祀于高禖。以祈子孙也。秋分。玄鸟归也。是见二月者。子刑卯也。易通卦验云。玄鸟。阴鸟也。伏翼者。鼠老为之。谓之仙鼠。方言云。自关已东。谓之伏翼。三者皆是阴虫。故并居子也。可以看出,主要还是根据动物的性情和地支的象征进行配对,跟“星座的象形”更是毫无关系了。
三十六禽要与二十八宿结合,就不得不删去八个禽,这在后来的禽星术中被称为“八暗禽”。当然,不仅宿、曜、禽三者结合,后面更与六十甲子发生变化,形成诸如甲辰角木蛟、庚辰亢金龙、己卯氐土貉、丁卯房日兔、癸卯心月狐、丙寅尾火虎、壬寅箕水豹之类,就不再过多展开。
这都是域外天文学传入后和中国传统术数发生碰撞的结果了。
来源:科学分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