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更新进展,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两个乘组在轨驻留不受影响,着陆场开始综合演练
神舟二十号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后仍推进返回准备,这是一条把心提起来又稳住的消息
11月1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更新进展,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两个乘组在轨驻留不受影响,着陆场开始综合演练
官方明确返回任务按计划有序推进,这意味着关键评估已跨过安全门槛
这一切的转折,源于11月5日的那则通报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返回任务推迟”
前一日刚完成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在轨交接,原定11月5日回家,忽然按下暂停键,公众的焦虑实时放大
“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应急预案随即启动,仿真分析、测试联调、关键产品状态判读一环扣一环
这是载人航天的铁律,不以情绪为转移
着陆场正在开展神舟二十号乘组返回综合演练
演练不是仪式,是对每一个环节的再确认
为什么一次疑似撞击能让计划停下
因为太空碎片不是抽象词,而是速度和能量的直面冲撞
一克碎片以每秒70公里撞击,相当于727克TNT的能量
从7.9公里每秒到70公里每秒,微流星与太空垃圾混在同一片轨道空间里,方向不一,变量众多
历史里至少六次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故,还在提醒应对的边界:1991年Cosmos1934被撞报废,1996年法国CERISE卫星的稳定杆被打断,2009年铱星33与宇宙-2251相撞化作数万个碎片,2013年BLITS提前退役,2022年联盟MS-22推进舱泄漏致无法载人,2023年MS-21货运飞船在清空后直接离站烧毁
天宫空间站的防护并非裸奔
多层防护能解微小碎片,躲不过十厘米级的大块,只能变轨避让
外层薄金属板让撞入的碎片先行破碎,中间缓冲层耗掉剩余动能,内层舱体壁成为最后一道止损
但防护是概率上的安全,永远不等于绝对
2024年3月,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完成对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的维修,修的是碎片留下的真实痕迹
修补并不是难点的全部
空间站舱体出现小孔,标准临时堵漏手段早已成套,压力传感器和声学传感器可以帮助定位,环氧树脂、胶带、硅胶垫、充气膨胀式堵漏各有应用场景,必要时再做焊接的永久修复
真正的难点不在堵漏,而在评估损伤的边界和后果
这句看似抽象,落到返回舱才具体
返回舱不是空间站,它要穿越再入的热与加速度,表面出现擦伤或微孔穿透,夹层受损却难以拆解探伤,管路可能被削弱但未穿透,评估要回答的不是有没有损坏,而是是否影响返回过程的安全冗余
既然公开宣布推进返回,意味着评估已给出可接受的安全边界
这不是安慰,而是程序与数据的结果
工程系统对关键产品做状态判读与质量确认,联调联试不是形式
能到这一步,是对风险清单的逐项闭环
另一件备受关注的事,来自一套蓝饰带的航天服
这套蓝饰带的B号飞天,是第一件在轨完成寿命评估并延寿使用的航天服
它从2021年7月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中随汤洪波完成首次出舱,原本设计指标是在轨贮存3年、出舱次数不小于15次
到2024年初已接近上限,科研团队基于在轨与地面数据回溯,进行材料级和产品级验证,确认状态稳定良好,延寿到“4年20次”
2025年8月,累计保障20次出舱后正式退役
同年7月,天舟九号送上D、E两套新款飞天,设计寿命提升为在轨储存4年、可保障20次舱外任务,空间站阶段继续接力
这套退役航天服的价值不只在仪式感
航天服是一个迷你航天器,温度、压力和空气环境要自给自足,还要抵御辐射与微陨石,同时保证关节的灵活与可靠
延寿到20次,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重复检验
带它回家,不是情怀,是为了下一代航天服的实证数据
月面任务在前,设计寿命、重量与防护能力都需要真实样本给出新的边界
问题很现实:怎么带
返回舱可用空间约6立方米,返程额定携带300公斤货物
三名航天员占据主要空间,剩余货物围绕座椅布置
航天服不超过120千克,体积大、只能部分关节调节,需要重新验证舱内布置和重心
返回舱的舱门直径大约0.85米,设计用于航天员穿舱内服进出
舱外服的尺寸与结构更复杂,背包系统也在,其能否通过舱门,已经进入官方评估列表
携带它意味着要少带120公斤其它返程物资,样品与产品的取舍必须稳妥
问题的关键不在喜好,而在任务需求与安全冗余
不妨对比一次临近历史
与联盟MS-22相比,这次不是功能性失效,而是稳态评估后继续推进任务
MS-22那次推进舱泄漏导致热失控,无法载人返回,最终以救援方案收尾;
MS-21作为货运飞船,被撞后清空并离站烧毁
不同任务、不同边界,给出不同答案
这段时间线清晰而克制
2025年11月4日,神舟二十号与神舟二十一号在轨完成交接,按计划次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11月5日,通报疑似碎片撞击并推迟返回
11月11日,确认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演练展开,返回安排有序推进
公众的揪心与工程的审慎,在这三则信息之间找到了同一根主线
还在等待两件事
其一,具体的返回时间节点
其二,关于B号航天服能否随船归来的最终评估
任何取舍都要服从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这句原则听起来朴素,实际是航天任务的压舱石
一个现实问题仍在眼前:评估如何确保返回舱的结构与系统冗余在再入窗口内足够稳健
另一个问题同样重要:在有限的载荷里,哪些在轨试验样品必须优先返回,哪些可以延后或通过后续货运飞船处置
答案不会来自情绪,来自流程与数据
如果这套蓝饰带的飞天最终落地,它会以“文物”的身份进入公众视野,也会以“样本”的身份走进实验室
这两种身份,都是航天文化与技术向前的必要路径
神舟二十号的稳妥推进,是一次把风险与确定性摆在同一张桌子上的示范
等着它平安回家,等着一个关于航天服的理性决定,等着人们在看到真物时再次相信那些在轨的日日夜夜并非抽象
来源:小蒋的科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