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带徒立门,赵本山把直播写进章程分账鼓励,郭德纲坚决不让开播,吴云飞带货风波把两条路的风险摆到台前
同样带徒立门,赵本山把直播写进章程分账鼓励,郭德纲坚决不让开播,吴云飞带货风波把两条路的风险摆到台前
说白了,选择不同,跟各自走过的路有直接关系
赵本山从黑土地里摸爬滚打起来,先活下去再谈艺术;
郭德纲一辈子泡在相声里,先守住规矩再谈生意
说白了,赵本山更看重“能养家”的现实,郭德纲更看重“能立身”的规矩
这不是空话,翻翻两人的成长,就能看出端倪
赵本山的童年是硬熬过来的
辽宁铁岭的贫困乡村,母亲6岁走了,父亲12岁也走了,他跟着盲人二叔拉二胡、唱二人转,风里雨里走街串巷,挣的是糊口钱
小旅店里一盏昏黄的灯,叔侄俩用碗边敲拍子,那种窘迫的场景后来在他演盲人角色时成了细节储备
那时候的信念质朴得很:有活儿就接,能赚就干,先把饭碗稳住
等到他凭《卖拐》《不差钱》把春晚舞台踩成自己的主场,1997年创办本山传媒,把遍布东北的二人转艺人收拢,赵家班就像一个大家庭
徒弟里不少是草台班子出身,演出环境辛苦,资源也不稳定
师傅懂他们想法,干脆搭平台,让大家抱团
拍《刘老根》《乡村爱情》,从地方台刷到央视,小沈阳、宋小宝、唐鉴军被一手捧红,名气和收入一起涨
这份信任说到底是“你跟着我,有饭吃”,朴实有效
移动互联网起来后,剧场受冲击是真实的
机会来了,赵本山不是挡,而是把直播做成制度
直播兴起后,本山传媒把流程、分成、考核都写进制度,师徒之间有账可算
有的徒弟说,办公室里常年亮着环形灯,直播团队按部就班,排品类、签合同、定抽成,像上班一样
有业内人士提到,唐鉴军一场直播顶过去几十上百场普通演出,王小宝靠直播也补上了戏约不足的窟窿
对赵本山而言,直播不是“变心”,只是换了个渠道延长二人转的生路
郭德纲这边,是另一套逻辑
他出生在天津曲艺世家,小时候就练“说学逗唱”
15岁辍学闯北京,茶馆里跑过龙套,地下室里挤过床位,台下只有一个观众也照样讲到底
那段日子练出来的,是对相声的敬畏
他后来用传统相声把德云社做成了行业标杆,徒弟里不少是从小带大的“儿徒”,比如烧饼
师徒像一家人,住一起、练一起,讲的是尊师重道,守的是舞台清规
所以,直播红火时他一直勒着口子
德云社的规矩也不含糊:不上播,不带货,回到台口、板眼、抖包袱的基本功
他曾直接点名提醒弟子,别被流量裹挟
郭德纲曾说:“张云雷要是天天带货,哪还有功夫练太平歌词”
这话狠,但也直
换句话说,练活儿的时间被掏空,台上就没底气
德云社的路,靠的是票房和口碑,台下练得扎实,台上才不慌
很多观众说,剧场里能听见捧哏的呼吸、看见逗哏的眼神变换,那是直播间里给不了的真实
更扎心的是,直播带货的风险不只是“分心”
2025年1月,“赵玉田”吴云飞因羊肉卷直播被检测出添加剂,遭消费者实名举报,舆论骤起
他在3月6日拿出菌落总数合格的检测报告,试图回应卫生问题,但
3月6日他晒菌落总数合格报告,但对添加剂争议未作正面回应
有业内人士提到,厂家曾试图“拿钱平事”被拒
有业内人士提到,厂家曾试图拿钱平事被拒,至3月30日仍未见公开说法
这事给了所有直播艺人一记闷棍:粉丝信任不是流量能替代的,货不硬,人设就不稳
这起风波提醒所有艺人:镜头前的笑点可以吸粉,商品背后的责任才是底线
拉回到行业数据,冷静看
行业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曲艺类线下票房同比涨18%,二人转剧场场次较2019年仍降32%
舞台在回暖,但二人转的剧场恢复慢,这解释了赵家班为什么要积极拥抱直播
说白了,结构性差异逼着人走不同的路
在不少东北徒弟看来,一场直播顶几十场小剧场,现实的选择很难拒绝
与此同时,德云社的节奏是“往里扎根”
他们更像“宿舍到剧场”的闭环生活,上午抄顺口溜、下午练太平歌词、晚上上台碰观众反应,师兄弟轮流“打磨包袱”
而德云社弟子更像是“宿舍到剧场”的闭环生活,白天练活儿,晚上登台,收入靠票房
有人问这是不是保守,我更愿意理解为“守住一个点”
传媒研究者评价:本山系是“团体化商业适配”,德云社是“艺术本位坚守”,没有孰高孰低
关键在于平衡:传承不掉线,生计不失控
放到更宽的舞台看,有不少对比可参考
开心麻花这几年走的是“全域商业化”
2015年后,大量艺人去做影视、综艺、甚至直播,流量和商业单子很多
开心麻花的路径是另一种答案:放开商业,话剧舞台参与度随之走低
优点是钱来得快,缺点是舞台密度降了,回到剧场的次数少了,话剧的“味道”就容易淡
德云社则选择“少量合规综艺,核心在剧场”,线下票房稳步增长,艺术口碑持续稳定
两边都在试,方向不同,各自有得有失
再看看戏曲
越剧尹派的年轻弟子从2020年开始直播演唱选段,讲知识点,圈了一些年轻粉丝,拿到一些商业合作;
京剧谭派一脉坚持“舞台为本”,只做公益性质的普及直播,不碰带货
越剧尹派用直播做科普与选段传播,京剧谭派坚持舞台为本,彼此都在找适配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当传播渠道更新得如此快,我们该怎么保护慢工出细活的艺术?
也许答案不在“上不上播”,而在“用不用直播去替代舞台”
真实的舞台氛围,是很多人最终在意的
二人转剧场里,喝着塑料杯里的热茶,台上一个抻嗓子、一个扭秧歌,掌声是热的;
相声园子里,铺着老木地板,捧哏一个眼神,逗哏一句垫话,观众的笑是从心里冒出来的
直播间的好处当然明显,灯一亮、链接一挂,数据蹭蹭上涨;
但它很容易把“现场”的呼吸切掉,把“练基本功”的时间磨没
归根到底,不是直播对不对,而是你的艺术能不能承受这种商业节奏
我更在意的是责任感
赵家班的规则明了,赚钱就按章分成,师傅与徒弟共同承担口碑;
德云社的底线清晰,先把基本功练扎实,其他的慢慢来
有曲艺家协会的权威观点强调:守住基本功底线,商业化路径要与艺术特质匹配,盲目跟风直播会让技艺退化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前人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商业化不是谁更会赚,而是谁能在赚的同时不把自己的“根”丢了
最后想说两句心里话
我们看待艺人直播,别急着站队
赵本山的路帮助不少徒弟解决了现实问题;
郭德纲的路守住了一门手艺的筋骨
现实给出的提醒是:守住基本功,才有资格谈扩张;
守住诚信,才有资格谈变现
当舞台和直播相互拉扯时,最怕的是“既不练也不守”
只要两边的选择能让艺术活下去、活得好,观众能看见更好的作品,这就是当下最合适的路
下一步怎么走?
或许答案不在“选边站”,而在每天把该练的练好,把该负责的负责
来源:摩宝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