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写完一条朋友圈,半小时没人点赞,删掉;转头把同一件事剪成15 秒短视频,弹幕刷到飞起——别怀疑,不是故事变了,是你没选对“表达方式”。
你写完一条朋友圈,半小时没人点赞,删掉;转头把同一件事剪成15 秒短视频,弹幕刷到飞起——别怀疑,不是故事变了,是你没选对“表达方式”。
纸面那套叙述、描写、议论的老五样,早就装不下手机里的新胃口。
我去年给品牌写新品发布稿,按惯例先来 300 字场景描写,投到小红书直接沉底。
后来把同一段文案拆成三段:第一屏用 7 秒特写镜头“展示”香气,第二屏用数据卡片“说明”成分浓度,第三屏留两行字“抒情”用户口碑,配一张动图按钮“选 A 试香选 B 看测评”,完播率翻 4 倍。
老板问我秘方,我说没秘方,只是把“描写—说明—抒情”打了个包,放进了“互动”这条赛道。
读者手指一点,自己就上车,比任何过渡句都顺滑。
AI 也在旁边递刀子。
我常用的一款工具能实时扫描稿子,标出“叙述块太长,用户会滑走”,一键帮我切成对话体;再检测“情绪密度低于 40%”,提醒我把数据后面加句人话——“这瓶 30ml 的香水等于 3 次心跳加速的约会”。
机器给骨架,我负责让它有血有肉,最后读者闻到的是人情味,不是算法味。
别以为只有香水、球鞋这种快消才玩得起。
上周帮一个老牌钢厂写招聘文案,一样把“说明”工资条做成可滑动卡片,把“议论”删成一句“想亲手焊一艘航母你就来”,再把“描写”留给电焊溅起的蓝紫色光雨,15 秒视频发出去,私信箱炸了。
重工业也能轻表达,关键看你敢不敢把焊花拍成玫瑰。
跨媒介也不是简单裁长短。
同一条核心信息,我习惯先写“文字骨架”——一句人话结论,再给它穿不同外套:B 站配动态图,抖音加口播,知乎放分支故事,小红书塞emoji。
内核不换,换的是让每块屏幕上的 reader 都以为“这稿子懂我”。
有人问我累不累,说实话,第一次搭模板费脑,后面就是拼乐高,比写长文省时间。
教学圈也在卷。
斯坦福开了门“跨媒介表达”课,作业是把一篇论文改成龙卷风 TikTok,还要求点赞破千才算及格。
国内新课标也偷偷加了“表达方式适配度”评分项,以后中高考作文恐怕不再看“标准三段式”,而是看你能否在给定场景里选出最省读者认知成本的那一套。
别光骂短视频害了孩子,先想想它把信息密度和情绪节拍调到多准。
写到这里,你大概也看明白了:五种底子不能丢,但别把它们当五胞胎,非得一起出镜。
像调酒一样,今天读者要的是“互动+轻说明”,你就别抱着长叙述不放;明天场景一变,可能又得把抒情顶到前排。
学会让表达方式像积木一样随拆随组,比背模板重要一百倍。
给你留个作业:把最近发出去没人看的那段文字复制过来,用 AI 测一下表达方式占比,再把最冗长的一块改成 5 秒镜头脚本,发出去看看数据。
别盯着点赞,看完播、看弹幕、看转发语——读者用脚投的票,比任何写作课都诚实。
数据不是爹,但是盏路灯,照着你下一步往哪儿走。
写作这回事,从毛笔到键盘再到镜头,工具一直在换,人性没变:懒得动脑,却渴望心跳。
谁能在 3 秒内给一次小小电击,谁就能让信息真正抵达。
下次落笔前,先问自己一句:我写的是“稿”,还是“钩子”?
钩子对了,读者自己会扑上来。
来源:文化藏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