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张元济纪念馆在沈巍到来的时候,因为奉命行事,阻止了沈巍随从直播,引发了一点小小的不快,但该馆对展板错误知错必改的动作却是相当神速的。
11月6日,沈巍在浙江海盐张元济纪念馆参观的时候,因为他喜欢对展板上的文字读出声来,一旦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识别出错字来。
在张元济纪念馆里,沈巍在“移风易俗,严格治家”主题的展板前,一眼就识别出文字中的“朱伯庐”仍“朱柏庐”之误。
发现错字,沈巍一直喊着火烛小心,叫身边人不要声张,以免给馆方带来难堪。
但是,沈巍捉拿错字的视频,被发布在网络上,还是产生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网络影响。
虽然张元济纪念馆在沈巍到来的时候,因为奉命行事,阻止了沈巍随从直播,引发了一点小小的不快,但该馆对展板错误知错必改的动作却是相当神速的。
两天后,当有网友打电话询问张元济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时候,得知沈巍指出的错字“伯”,已经改成“柏”了。
但是,就在这同一块展板上,又有网友发现了一个错字。
网友海昌敬山在留言中写道:
——首句应该是“张元济出生于晚清”,而不该用出身一词。出身与出生,是不同概念的两个词。用错在宣传文化的单位,不禁唏嘘!——
这位网友说的对不对呢?
我们找来曹志彪、何伟渔著的《词辨百话》(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中对“出生与出身”的异同辨析的相关内容,看看是不是这样:
——[错例]别看他现在事业上很有成就,你可能怎么也想象不到,他原来是在非常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出身的。
【诊断】
“出身”应为“出生”。音近义混而致误。尽管两个词都与人生经历有关,与人的生命或身份、地位的来源有关,但所表达的意思和使用的场合是不一样的,不能随意互换。
【辨析】
“出生”和“出身”都表达人的某种属性的来源和出处,但是用于哪个人生阶段,表示人的哪方面的属性,或者说什么时候该用“出生”,什么时候该用“出身”,有着明确的分工,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含义上看。生,本义是生长,引申为生命。“出生”就是胎儿从母体中生出来,也可以比喻事物的诞生。身,本义指身躯,引申义为自己、本身、身份。“出身”是某种身份的来源。
第二,从侧重点看。“出生”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毫无疑问与生命的起始有关。“出身”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作为人生某种社会意义上的起始点,与家庭背景或个人早期的经历有关。
第一,从搭配上看。“出身”可以和表示家庭背景的名词搭配,如“贫农出身”“地主出身”“干部家庭出身”等,也可以和表示自己早年某种经历的名词搭配,如“科班出身”“学生出身”“军人出身”等,“出生”没有这种搭配。“出生”可以和时间词语搭配,如“出生于1900年”,“出身”一般不能这样搭配。“出生”和“出身”都能与地点名词搭配,但表达的意味有所不同。如同样说“出生于上海(农村)”和“出身于上海(农村)”,前句中“上海”或“农村”仅仅是一般的地域概念,表明生命开始于此,不一定成长于此或长期生活于此,而后者表明不一定出生于此,但通常有较长一段在此成长的经历。
第五,从词性来看。“出身”除了可以作动词之外,还可以作名词。“出生”只能作动词,不能作名词。
【正例】
①可能和儒家之礼相违背的是,木兰竞在曾先生去世之后的那个月受了孕,所以在次年,她的孩子的出生晚于暗香的孩子五个月。 (林语堂《京华烟云》)
②在这湖边还未站住脚的艰苦情况下,一部分队员是有些消极和蛮干的情绪,尤其是本地农民出身的队员,王虎就是最突出的一个。(知侠《铁道游击队》)
一个人的“出身”和他的某种社会身份有关,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家庭出身,和自己出生的家庭及环境有关,如“地主出身” “贫农出身”等。另一种是经历出身,凡是今日以前的人生经历,都可以说是“出身”。包括学习经历,如“秀才出身”“黄埔出身”“学生出身”“博士出身”等。还包括工作生活经历,如“工人出身”“机关出身”“商人出身”等。——
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出生”可以和时间词语搭配,如“出生于1900年”,“出身”一般不能这样搭配。
而张元济纪念馆的展板首句“张元济出身于晚清,却具有适应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中的“晚清”是一个时间概念,一般情况下,“出身”不能与时间词语搭配,显然,这里正如网友所说的那样,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出生于晚清”。
这里,我们再顺便探讨一下沈巍为什么能轻易地在文化馆所发现一些不文化的瑕疵呢?
这与沈巍的参观习惯有着很大干系。
之前,沈巍在参观松江博物馆的时候,站在镇馆之宝“《急就章》碑”前,他曾经阐明了有效的学习之法。
我们先看一下《急就章》碑为什么被称为镇馆之宝。
在汉朝的时候,有个叫史游的人,编写了一本叫《急就章》的启蒙书,可以称作中国最早的《宝宝识字大全》或者《看图说话》。它把常用的字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是当时孩子们上学用的主要课本,火了好几百年。
到了三国时期,大书法家皇象用非常漂亮的“章草”字体(一种古朴潇洒的草书)把这本书抄写了一遍。他的字写得太好了,这个版本就成了后人学习这种字体的顶级范本,相当于今天的“网红字帖”。时间跳到明朝,松江一个叫杨政的官员,是“章草”的超级粉丝。他发现这本“皇象字帖”的原稿快要失传了,非常着急。于是他到处寻找好的版本,最终找到一个宋代的摹本(宋代人临摹的版本),然后请工匠把它刻在了石碑上,永久保存。
因为它不仅是最早识字书的内容,还保留了最牛书法家的字,而且是流传下来最古老、最完整的版本。它集合了历史、文学和书法的顶级价值于一身,自然就无比珍贵了!
为了保护这个镇馆之宝,博物馆在石碑上建了一个亭子,上书“始草风范”亭。一般人很少注意到亭子上的牌匾,而沈巍却提醒大家注意要在寻常中读懂文化的特异之处,他讲解道:
——抱着疑问参观呢,这是我一直认为,就是我们参观博物馆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任何人,就是抱着疑问进去,还应该抱着疑问出来。我们没有能保证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了解,是吧?来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疑问。
那么来到这个亭子,“始草风范”这四个字呢,如果我们就现在文来说呢,“始草”的“始”就是开始,开始草。那么想象一下,我们这里是一块书法碑,那应该联想到草书。那么也就是说,它是最早的草书。
我刚才说了,我说我来到这个亭子,刚才有一种感慨,因为走过好多人,没人停下脚步,好不容易看到两个人进来了,然后上来就走掉了。
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敬畏心啊,对吧?我说了,抱着疑问的心情来到博物馆,那么当时走的时候呢,也应该抱着疑问,因为我不可能参观一次就能解答的,绝对不可能。——
很多人在文化馆所,走马观花,风一样飘过,自然一无所得,而沈巍喜欢不紧不慢地诵读馆所里的文字内容,这样,便可以沿着文字的长链,滑行而下,不会漏掉任何一粒文字的环节,自然能够把那些突兀的疵点给识别出来。
因此,沈巍对文化场馆里的错误给予指正,恰恰印证了一条正确的学习途径,这才是文化馆所的真正的知音与粉丝。
对铁粉上门,你会拒之门外吗?
来源:文学私秘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