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股票软件翻利欧股份,总能撞见一个让人犯嘀咕的现象:截至2025年9月底,股东人数飙到68.18万,一年涨了340%,妥妥的“散户扎堆股”;可股价却从年内高点6.85元往下掉,俩月就跌了35%,大盘红的时候它还逆势跌,不少追高的散户刚进场就被套,评论区满是“
打开股票软件翻利欧股份,总能撞见一个让人犯嘀咕的现象:截至2025年9月底,股东人数飙到68.18万,一年涨了340%,妥妥的“散户扎堆股”;可股价却从年内高点6.85元往下掉,俩月就跌了35%,大盘红的时候它还逆势跌,不少追高的散户刚进场就被套,评论区满是“为啥越买越亏”的疑问。
其实这事儿不复杂,A股里“股东越多、股价越跌”的情况见得不少,利欧股份的下跌不是偶然。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背后的门道拆清楚,不管你是持仓的老股民,还是想进场的新手,看完都能心里有谱。
一、先掰明白:“68万人抢买”不是共识,是散户接了主力的盘
首先得纠正个误区——“68万人抢着买”可不是机构和散户一起看好,更像是主力资金出货、散户跟风接盘的结果,这种持仓结构从一开始就藏着跌的隐患。
散户为啥爱扎堆利欧股份?说白了就是被“热点概念”勾住了。公司对外一直喊“AI+制造”双赛道:数字营销业务说自己是国内第一,还搞了个AIGC平台叫“LEO AIAD”;泵业务更沾光,说自己是英伟达国产认证厂商,液冷泵能间接供华为、腾讯的数据中心,甚至还提了半导体、机器人布局。这些标签在A股太吃香,2024到2025年股价从1.31元涨到6.85元,翻了5倍,散户一看“有风口”,自然扎堆进场。
但热闹背后是另一番景象:散户往里冲的时候,主力正在悄悄跑路。2025年8月底,单日主力资金净流出就有5.6亿元,散户却逆势接了4.7亿元;近20天里,主力累计净流出48.49亿元,小单资金倒是持续净流入。机构持仓数据更实在,2024年末虽说有49家机构持股,但合计才占流通股的6.21%,深股通和香港中央结算公司还在持续减持。
A股有个铁律:筹码越分散,股价越难涨。68万散户持股,人均市值才4.84万元,根本形成不了合力。主力撤了之后,没大资金托底,股价自然成了“无根草”,一有风吹草动就跌——这不是“越买越跌”,是“散户接盘后没人拉”。
二、核心原因一:主业“虚胖”不赚钱,热点赛道全是“画饼”
股价涨得再欢,最终得靠业绩撑着。利欧股份看似业务多元,实则要么不赚钱,要么没落地,这才是跌的根本。
1. 主力业务是“赔本赚吆喝”
公司最主要的是数字营销业务,2024年营收占比77.78%,看着体量很大,实则毛利率低得可怜,只有0.81%,几乎不赚钱。旗下两家主要的数字营销子公司,一家净利润率不到0.8%,另一家还在亏损。2025年上半年这业务更糟,收入同比降了11%,就算搞了AI大模型,也没见成本降下来、利润涨上去——说白了,这业务就是“走量不赚钱”,赚的钱还不够覆盖运营成本。
起家的泵业务倒是还行,毛利率28.92%,但营收占比才20%,撑不起大局。而且说好的“液冷风口”也没兑现,2024年新业务占比才0.34%,所谓的核电泵、半导体布局,要么在测试阶段,要么刚投产,连实际订单都没见着,更别说贡献利润了。
2. 业绩全靠“炒股”撑着
更离谱的是,公司利润根本不是主业赚的,而是靠“炒股票”。2016年投了4.5亿元到理想汽车,2020年账面收益超60亿元,当年净利润一下冲到47.74亿元;可2024年理想汽车股价跌了,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失8.21亿元,直接亏了2.59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看似扭亏赚了5.89亿元,仔细一看,核心是处置理想汽车股票赚了2.07亿元,扣非净利润反而降了17.4%,第三季度更是暴跌81.1%——这意味着,抛开炒股收益,公司主业其实一直在亏。
这哪儿是制造业公司,分明像个“投资工作室”。2021年到2025年,公司每年都拿几十亿搞证券投资,2025年还计划投30亿进场——有这钱不投主业搞研发、扩产能,反而去炒股,投资者能有信心吗?毕竟炒股收益不稳定,今年赚了明年可能就亏,没法支撑股价长期上涨。
3. 现金流长期“失血”
赚钱虚就算了,公司还一直“缺钱”。2021年到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连续四年为负,累计流出超13亿元,2025年上半年刚转正,根本扭转不了长期失血的局面。更头疼的是应收账款,202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87.3亿元,占营收比重超40%,而且收回周期长,平均要180天才能拿到钱,比行业平均的90天翻了一倍。这种“赚纸面利润、流真金白银”的状况,一旦资金链出问题,风险随时会爆,股价自然受影响。
三、核心原因二:资本操作“伤人心”,市场信任彻底没了
如果说主业差是“能力问题”,那公司的资本操作就是“态度问题”——一边喊着“长期发展”,一边忙着套现,散户再傻也看得明白,信任没了,股价自然涨不起来。
1. 回购股份变“高抛低吸”
2024年9月,公司花4亿元回购股票,当时对外说“维护股东利益、稳定市场信心”,回购均价大概1.44元/股;结果2025年10月就公告减持,计划卖1.35亿股,当时股价5块多,一买一卖净赚超4.9亿元。回购本来是给市场传递信心的,结果成了公司“低买高卖”的套利工具,这操作让投资者觉得:公司根本不看好自家股价长期涨,只是想赚差价,哪有心思搞主业?
2. 高管跟着“套现离场”
公司减持前,高管早就动手了。2024年7月,几位高管以1.45元到1.5元的价格增持,当时还发公告说“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结果2025年9月,又以5.73元到6.11元的价格减持,赚了好几倍,有的高管减持数量比当初增持的还多,合计减持676万股,套现超3700万元。高管自己都“低买高卖”,散户怎么敢长期持有?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连公司自己人都想着套现,这股票能靠谱吗?
3. 一边有钱炒股,一边要募资
更矛盾的是,公司根本不缺钱。截至2025年6月,货币资金27.8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2.63亿元,类现金资产超70亿元,还有18亿的理想汽车股票可卖,有息负债才不到30亿——手里握着这么多钱,却还忙着向港交所递申请募资,说要搞AI基础设施和半导体产能。一边拿30亿炒股,一边向市场要钱搞“新业务”,谁能信它是真心发展主业?投资者难免怀疑:募资的钱会不会也拿去炒股,或者根本就是圈钱?
更别提公司还出过董事长、副董事长因母亲短线交易自家股票被证监会调查的事,治理上的漏洞让投资者更没底。信任这东西一旦没了,股价想涨比登天还难。
四、核心原因三:散户“抄底”变“接盘”,陷入恶性循环
利欧股份的下跌,还和散户的交易习惯形成了“自我强化”的死循环,这也是很多散户重仓股的通病。
1. 套牢盘太多,抛压一直在
很多散户觉得“跌多了就该涨”,可没算过成本账。公司原始股东、早期投资者的成本可能就几块钱,就算股价跌了35%,他们还是赚的;还有融资客和质押盘,股价跌到预警线就得强制平仓,不管亏不亏都得卖。这些低成本资金一直在卖,散户就算全员套牢,也挡不住抛压。现在股价在5.3元左右,上方5.35元到5.38元区间就有10万手卖单压着,稍微有点买盘进来,立马就被卖单砸下去,根本涨不动。
2. 散户扎堆,流动性越来越差
68万散户持股,筹码太散了。想拉涨?得有大资金接盘,可主力早就走了,没人愿意花真金白银帮散户解套;想卖?一有人挂单,没足够买盘承接,股价立马砸下来。这样一来,“跌了有人慌着卖,涨了没人敢拉”,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公司市盈率还不低,现在46倍,远超行业平均的25倍,之前甚至超过200倍——这么高的估值,没有真业绩支撑,跌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五、最后说句实在话:持仓的该咋办?想进场的要注意啥?
利欧股份越买越跌,本质是“概念泡沫破了”。散户追的是AI、液冷的热点,可市场看的是主业赚不赚钱、公司靠不靠谱,虚的东西早晚要现原形。
如果已经持仓了,别盲目割肉也别乱补仓,先盯紧两个信号:一是主业有没有真改善,比如数字营销收入能不能止跌,泵业务的液冷产品能不能拿到实际订单、产生利润;二是资本操作能不能收敛,别再靠炒股撑业绩,募资的钱真投到主业上,而不是搞其他小动作。这俩问题没解决,股价很难企稳,补仓只会越套越深。
如果想进场,劝你再等等。现在的利欧股份,就像“包装精美的空盒子”,看着全是热点,拆开全是问题——主业不赚钱、靠炒股撑业绩、高管忙着套现,这样的公司就算短期反弹,也只是昙花一现,很难长期涨。A股从来不是“人多的地方好赚钱”,散户扎堆的股票往往是主力出货的战场,别想着“抄底”,最后成了“接盘”。
说到底,炒股得看“实在东西”。不管是利欧股份还是其他股票,那些只靠概念炒作、主业稀烂、高管忙着套现的公司,就算短期涨得再疯,最终还是会跌回原形。你手里的股票是靠业绩撑着,还是靠故事吊着?不妨翻出最新的财报,看看扣非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这两个指标才是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试金石,比任何热点概念都靠谱。
来源:莓烦恼一点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