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I-X时空智能青年先锋共探未来|WGDC剧透(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11:27 1

摘要: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WGDC25)将于5月21日至5月22日在北京盛大召开。作为大会最受关注的板块之一,"AI-X青年论坛"汇聚时空智能领域青年先锋,聚焦地理信息科学、智能算法建模与产业经济系统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范式构建。本届大会由北京市

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WGDC25)将于5月21日至5月22日在北京盛大召开。作为大会最受关注的板块之一,"AI-X青年论坛"汇聚时空智能领域青年先锋,聚焦地理信息科学、智能算法建模与产业经济系统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范式构建。本届大会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支持,中关村科学城携手泰伯网联合多个知名科技伙伴共同举办,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李德仁将担任大会名誉主席。

本次青年论坛合辑特别汇聚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多位优秀青年学者。他们在地理空间智能、时空数据挖掘、类器官与人体芯片、遥感AI等领域展开探索,以开放协作的精神和科研实践的深度,回应着从城市运行到生命科技等重大现实挑战。让我们通过这组嘉宾介绍,一起走进这批正在用技术重塑空间认知与未来社会图景的科研新力量。

朱祺琪 (Dr.Zhu Qiqi)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本次青年论坛主持人朱祺琪教授。现任长江中游生态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入选本次2025年度“空间数据智能新星学者”、“地大学者”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深耕遥感大数据的智能提取与分析研究,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与热点论文5篇,并担任《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GSIS)》与《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GRSL)》等国际期刊副主编或青年编委,IEEE高级会员。凭借其在遥感与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专业深度与学术广度,朱祺琪教授将为本次论坛的深入交流与多元对话提供有力支撑与引导。

骆威(Dr. LUO WEI)

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与公共健康学院共同助理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与公共健康学院共同助理教授,GeoSpatialX Lab负责人,聚焦疫情建模、AI驱动公共健康策略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等议题,兼具地理学、数据科学与公共卫生背景。“全球空间地理领域50大新星”入选者。曾获“Waldo Tobler青年学者奖”、央视报道等多项殊荣。他的研究聚焦于疫情的时空传播建模、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共卫生策略优化,以及在地缘政治变动背景下全球产业链的转移与重构。

李海峰(Dr. LI Haifeng)

中南大学地理信息系主任


中南大学地理信息系主任,国防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是地理空间智能与遥感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专注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引用超万次。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8项。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并曾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展现了其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与国际学术影响力方面的卓越实力。

尹凌 (Dr. YIN Ling)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时空数据智能、传染病地理计算、城市计算与社会计算等领域研究,致力于将地理信息科学与高性能计算深度融合,推动数据智能在公共健康与城市治理中的应用。现任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建模特邀专家,广东省疾控中心—中科院先进院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持续为全国及地方疾控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与技术服务。截至目前,已在地理信息、计算机、公共卫生与城市研究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主持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荣获2020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多项重要科技奖励,是地理计算与城市智能治理领域极具代表性的青年专家。

张觅 (Mi Zhang)

武汉大学副研究员


专注于智能遥感解译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应用,致力于推动遥感影像智能处理技术的前沿突破与产业落地。现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智能遥感开源联盟副秘书长、湖北珞珈实验室副主任,已在遥感与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并担任CVPR、ISPRS等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的审稿人。张觅在遥感智能框架的研发方面成果显著,他主导构建的大规模遥感影像样本库LuoJiaSET,为遥感智能算法的训练与评估提供了坚实基础。

丁璟韬 (Jingtao Ding)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与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涵盖时空人工智能、城市计算与复杂网络分析,是该领域活跃的青年学者代表。现任PLOS Complex Systems期刊学术编辑,并担任KDD,NeurIPS、AAAI等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主持开发通用城市预测模型UniST,推动全球尺度人类移动数据开放平台建设。

杨天宇 (Tianyu Yang)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师从地理空间认知领域权威学者董卫华教授,专注于地理空间认知、地图可视化与认知神经地理学等交叉研究方向。以跨学科视角探索“人-空间”双向作用机制,曾获国际华人GIS协会学生论文一等奖等多项青年荣誉。其研究已在《Science Bulletin》《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作为该领域极具潜力的青年学者,杨天宇曾荣获第三十二届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学生论文竞赛一等奖(2024),在空间认知与智能地理研究方面展现出扎实的学术积累与创新能力。

郑冠杰 (Dr. ZHENG Guanjie)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长期致力于运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法应对城市时空数据挑战,聚焦智慧城市建设与交通预测等应用场景。其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实际领域落地,有效推动了城市智能化发展。在KDD、WWW、AAAI等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5000次。曾获ECML-PKDD 2020最佳应用数据科学论文奖,入选百度AI华人新星百强榜及2025年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空间数据智能新星学者”,是城市智能与时空数据科学领域的活跃青年学者之一。

郑付印 (Fuyin Zhe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北京冠铭航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兼首席科学家,致力于将前沿生命科学与航天科技深度融合,聚焦基于神经支配的人体仿生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动其在地基实验、空间任务与商业航天等多重场景中的落地应用。他创立了“太空数智人体芯片创新中心”(Space Digital Intelligence Human Organoids-on-Chips Center, SDI-HOCC)与“仿生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实验室”(BOOC Lab),以类器官与芯片平台为基础,探索人类生理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模拟与解析。

本次嘉宾阵容强大,内含主题丰富,汇聚了来自地理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公共健康、遥感解译、类器官芯片等多个前沿领域的青年学者与行业力量。他们将在本次论坛中带来关于空间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多维探索与思维碰撞,展开一场穿越学科、连接技术与现实的深度对话。敬请期待!


来源:泰伯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