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1927年九江事件(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3:14 1

摘要:此时,围观的中国群众出乎意料地变得安静下来,他们带着好奇的目光注视着这支奇怪的队伍。只见这支队伍沿着跳板前行,绕过趸船,登上了已停靠在旁边的英国皇家海军军舰“飞龙号”(H.M.S. “Wyvern”)*。

翻译:陈博 钱星文 编撰: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较长,约两万字,计划分为多篇连续推送,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续前篇:

九江文史 | 1927年九江事件(一)

九江文史 | 1927年九江事件(二)

九江文史 | 1927年九江事件(三)

【正文】

此时,围观的中国群众出乎意料地变得安静下来,他们带着好奇的目光注视着这支奇怪的队伍。只见这支队伍沿着跳板前行,绕过趸船,登上了已停靠在旁边的英国皇家海军军舰“飞龙号”(H.M.S. “Wyvern”)*。

当这边人群撤向太古趸船时,外滩上游的另一处集结点也在同步撤退,经怡和洋行趸船,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炮艇“圣甲虫号”(H.M.S Scarab)。而九江的少数美国侨民则在数日前已避入本国舰船。两艘军舰解缆启航后,在江心抛锚停泊。撤离者约三十六名,皆为不同国籍、身份各异的男子。海军以传统待客之道安排舱位。我有幸被分到系缆于舰侧的屋船之一。

【译注与解读】

1920 年停泊在伦敦德里港的HMS Wivern

* 英国皇家海军军舰“飞龙号”(H.M.S. Wyvern)为一艘改装型W级驱逐舰,于1919年12月23日完工,舷号D66,后改为I66。该舰隶属英国皇家海军第三驱逐舰队,1926年9月22日调入中国站服役,1928年9月6日离开香港返英。1939年“飞龙号”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退役,1948年报废拆解。

“飞龙号”标准排水量为1140吨,满载排水量1550吨,全长95米,最高航速34节。舰上装备包括4座120毫米火炮、2座40毫米防空炮,以及6座533毫米鱼雷发射器。

1915-1916年期间进行海上实验的圣甲虫号

* 英国皇家海军的炮艇“圣甲虫号”(H.M.S. Scarab):是英国皇家海军十二艘“昆虫”级炮艇之一,是一类体型虽小但装备精良的舰艇,专为在浅河或近岸航行而设计。

在长江服役期间的圣甲虫号,1937-1939年

圣甲虫号于1915年11月14日建成,1918年编入中国舰队,隶属长江舰队服役。该舰载员35至50人,标准排水量635吨,全长72.4米,装备配置较为精良,配有2门152毫米火炮、1门76毫米火炮,以及8挺20毫米机关炮。二战期间,该舰参与了北非战争,1948年报废拆解。

* 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是两家历史悠久的英资财团,自19世纪70年代起,两家公司所开设的轮船公司在长江航运业中占据重要份额。关于它们的相关情况,可参见笔者所撰《长江往事 | 九江港的英国商船》一文。

1926年九江街市全图

高德卫星图

将1926年的九江街市全图与现今卫星图对照,可以清晰辨认出当年英国领事馆、太古洋行码头和怡和洋行码头的位置。其中,太古码头即今日的浔阳江号游轮码头,码头前方现设有一座停车场。

浔阳江号游轮码头 笔者摄于2025年3月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5年3月。99年前的那个下午,就是在这里,一队外国侨民,以及英国警察和水兵们,携带着枪支、警棍和行李,被迫离开了九江的租界。无数围观的中国人——有冲击租界的劳工,有看热闹的市民,也有趁乱劫掠的闲汉,以及北伐军的将士——都沉默地目送着这些外国人的离去。

这是永恒的一刻,是九江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

九江,因这一刻而被载入世界近代史册。该事件不仅标志着近代中外关系的大变局,也成为重塑远东政治格局的关键节点。

【正文】

这些机动船屋(houseboat)*原为行驶于扬子江纵横交错的支流与运河而造,这些水道构成了整个长江流域庞大的内河体系。借此,商人们得以舒适地往来于华中各城,与中国商号和买办洽谈业务、查点货存,经本地钱庄汇兑资金,并巡视市场。在一个全无汽车道路的国度里,这种便利尤为可贵。

这类船屋也非常适合周末狩猎旅行。猎季一到,乡间猎物极多:鹬、丘鹬、各类鸭与小野鸭、雁与鸨鸟;野兔、麂、鹌鹑、竹鸡(美味之冠),以及百鸟之王、羽色华丽的中国雉鸡。

迅思号(M.H.B. Hsun Si)是一艘典型的内河船屋。船身长五十英尺(约 15.2 米),吃水四英尺(约 1.2 米)。在前方楼梯舱口的正上方,设有一间小型的驾驶室,“老大”*于此掌舵。

沿舷梯而下便是卧舱,两侧各设铺位,下置三排抽屉供旅客收纳杂物。舱顶与床头皆装小电灯,便于夜读。衣橱与枪架补齐家具,然衣橱常塞满甲板椅、备用寝具,以及"老大"的黄铜擦具。船身两侧自首至尾都装滑窗,光线充足到不能称作舷窗。往里是客厅,沙发兼作床铺,中间的餐桌折板可收起以腾空间,远端一侧为餐具柜,对面嵌冰柜,上方层架设有圆孔,用以固定玻璃杯盘。另配扶手椅与书桌,便于撰写报告。

“Pursuit”号屋船 图源: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舱尾两扇门分别通向厨房与浴室。厨房狭小,配有小煤炉与各式炊具,厨役能于此变出各式美味佳肴。浴室设计尤为乖张:因排水需高于舱外江面,小巧浴缸被垫高在平台上,这让浴缸更贴近那低矮舱顶。水龙头由甲板水箱供水。若想蜷身而入浴缸,却不碰伤脑袋、或不被龙头“切腹”,得靠一番漂浮与扭曲的奇技方能完成。但多数人试过一两次后便放弃。我在的时候,故浴缸常堆满鸡蛋、白菜、土豆或鱼。

浴室里的另一奇物,足以让人怀疑造船师是否神智清醒。它闪着黄铜与玻璃的光泽,布满把手,须按正确顺序扭动。一侧设手泵,要奋力摇动,其噪声之大,甚至盖过引擎嗡鸣。若把手拧得恰好,咕嘟声说明机械运转正常;若弄错顺序,则后果惨不忍睹。最后再多一嘴:此“造船艺术奇物”配的座位,小得令人绝无舒适可言。一道隔舱板将这些华丽装置与机舱分隔开来。双台桑尼克罗夫特(Thorneycroft)半柴油引擎推动船速六至七节(约11至13公里每小时),须知夏季长江流速即有五节,此速实不为过。船尾设中国船员舱室与厨房,"老大"及其“同伙”、轮机员与两名水手皆居于此。

我们三人住进迅思号,安顿下来消磨时光。还好有远见借来了领事的留声机,另外他的酒柜刚好由我们“护送”。天气平稳时一切安好。但屋船头重脚轻,当东风逆着江流掀起短急的浪头时,船身便剧烈摇晃,猛撞驱逐舰的舷侧。副舰长怒目前来查看舰体漆痕,喝令我们离去。我们只得唤醒轮机员开动引擎,冲进浪头仓皇逃离,驶向上游数英里外一个河湾,在北岸找到一处避风。

【译注与解读】

* 船屋(houseboat):是指设计用来日常居住的机动或非机动船只,常见的短途旅游观光船、水上餐饮船、中小型游艇,都是船屋的一种。

* (原注)“老大(Laodah)”:是对中国船员中头目的称谓。直译过来,“老”指年长,“大”指伟大。不过,“老”通常是奸诈老练,“大”是撒谎有术。此类人物颇有趣。在煤炭、木柴、煤油、清洁用品与日常采买上,不动声色地坑骗不设防的外国人。尤其是拖把损耗之速,堪称奇观。不过,真正的"大清洗"在年度检修之际,那时往往会更换“老大”。只不过,换的从未比前任更好。

“Pursuit”号船屋 图源: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笔者未能得到文中提到的"Hsun Si"号(迅思号)船屋的照片,但找到了一张同年代在长江上航行的类似船屋照片。两者长度相近(约15米)。根据文章描述,这类船屋是配备了柴油动力的现代化游艇,拥有完善的生活设施,甚至包括冰柜和浴室等豪华配置。

外国侨民乘坐这种船屋进行打猎、旅行,也会乘船前往长江支流的城镇开展贸易活动。由于航行于中国内陆的长江支流,故船屋由中国船员驾驶。作者不吝笔墨刻画了贪婪狡诈中国船老大的形象。

【正文】

岸上的中国当局下令,严禁任何中国民众与船上外国人往来。但海军在趸船留驻有守卫,小艇依旧往返其间,不久便通过这一途径恢复联系。七十年来*,中外比邻而居,和平相处、情谊深厚,这份纽带岂能轻易割断。他们通商互利,共席同饮,患难相扶。彼此记忆中,都留着许多美好时光和善意。

故夜深时,舢板在黑暗中悄然出航。岸边送来食物小礼,也捎来近况:劫掠损失几何?钱庄可复业?仆役是否受虐?卫戍司令有无布告?

其间,长江英国炮舰队海军少将租来一艘中型江轮,以安置撤离的侨民。“江和号”(S.S. Kiang Wo)船舱与餐厅足以容纳我们所有人,遂在长江中停泊下锚。九江外国侨民在此居住了三个月,后被称为“漂浮租界”(Floating Concession)。

英国怡和轮船公司的“江和号” 来源:怡和洋行长江船列表

我们甚至在船上开设办公室,照常处理业务,大多是在催收未清款。当时对华进口贸易多半以信贷为基础:洋商向华商提供赊账,待华商从终端商回款后,再结清。由此,外国人向中国的商业血脉中注入了一剂“兴奋剂”,说到底,对受益者何尝不是好事。

其间,长江英舰舰队副司令为撤侨租中型江轮"江和"号。舱室餐厅俱备,九江外侨群居于此三月,称"浮动租界"。船上甚至设办公室处理事务,主追讨逾期账款。当时对华贸易多赊销,华商待终端回款再结清,此种信贷体系实为华商注入活水。

九江和汉口事件动乱全球瞩目,促成陈友仁和欧玛利谈判*,约定归还两地租界。劫后室内照片铁证如山,蒋介石新政府允赔款四万华元。

【译注与解读】

* 70年来:九江英租界自1861年正式开埠至1927年,实际为66年。但若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并同意长江开埠的1858年起计算,则为69年。

* S.S. Kiang Wo,中文名称可能为“江河号”,是一艘建造于1901年的客轮,隶属于怡和洋行长江航运公司。该船总注册吨位2175吨。1941年在宜昌被日军夺取,改名为Rozan Maru(虎川丸),1945年2月20日触雷沉没。

1927年停泊于汉口港的“江河号” 来源:怡和洋行长江船列表

* 陈友仁—欧马利谈判:即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与英驻华使馆参赞欧马利在武汉进行的谈判。

时任民国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

有关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的过程及时间表,简述如下(主要根据国内史料):

1月7日,外国侨民、警察、水兵撤离英租界,躲避于轮船、军舰和趸船上。九江民众及北伐军士兵随即占领英租界,并发生严重盗抢事件。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率宪兵入租界,维持治安。1月8日,邓演达在贺耀组师部召集九江各界联席会议,商讨善后事宜。1月9日,成立九江市民对英外交行动委员会,并通电全国,以彰公理、保国权。1月10日,在武汉国民政府主持下,成立九江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1月12日,欧玛利与陈友仁开始谈判,局势趋于缓和。

时任英国驻华参赞欧文·欧玛利

1月15日起,英国开始武力恫吓,组织军队增援中国,据称舰艇二十余艘,兵力两万余人。此后,双方进入艰难谈判阶段。2月10日,英国外相张伯伦在伦敦宣布:“英租界收回,绝对由华管理”,但仅限于汉口、九江,其他在华英租界仍维持原状。

1927年汉口九江事件期间,英军在上海举行炫耀武力的阅兵仪式

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2月20日,中英双方签订《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协议规定:自3月15日起,将九江租界区域行政事宜无条件移交国民政府,并由国民政府给予银四万元以清偿最近九江骚扰中英人民所受之损失。3月15日,按双方协议规定,英国将九江租界区域内行政事无条件移交国民政府办理。

《申报》1927年3月10日

来源:冯晓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