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金石录》化身数字藏品 焕新登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8:23 1

摘要:上海图书馆携手广州数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于11月12日12:00在鲸探数字藏品平台重磅推出精品馆藏《金石录》数字藏品。这部承载千年金石学精髓的宋刻珍品,首次以数字藏品形态走入大众视野。

金石不朽,数字新生

上海图书馆携手广州数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于11月12日12:00在鲸探数字藏品平台重磅推出精品馆藏《金石录》数字藏品。这部承载千年金石学精髓的宋刻珍品,首次以数字藏品形态走入大众视野。

镇馆之宝《金石录》的前世今生

金石学开山之作

上海图书馆藏《金石录》为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龙舒郡斋刻本,为原书三十卷中“跋尾”部分的前十卷,是现存最早的刻本之一,历经八百余年沧桑,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1960年,《金石录》归入上海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学林伉俪 共铸佳篇

《金石录》为北宋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1081—1129)所著的金石学著作。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出身仕宦之家;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婉约派女词人。赵明诚李清照夫妇酷爱收藏古物,搜求天下碑帖彝器,共同勘校整理、悉心研究。赵明诚病故后,李清照历经艰辛,于南渡的兵荒马乱中保全遗稿,整理成书,并撰写《金石录后序》,详述成书之不易与夫妇之情深,使此书成为二人共同的学术结晶与爱情见证。

钤印题跋中的藏书史

上海图书馆藏《金石录》的递藏历史堪称一部微缩的明清藏书史。此书历经鲍廷博、江立、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等江南名家递藏,每位藏家均钤盖自家藏印,或题咏写跋,使全书印记多达三百方,题跋观款三十二则,朱墨灿然,美不胜收。这些印章与题跋不仅记录了书籍的流传轨迹,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的审美旨趣与学术风尚,使得这部书本身成为一件集文献、书法、篆刻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数字重生技术赋能古籍活化

广州数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数字化技术,对《金石录》进行高精度还原,不仅完整保留古籍原貌,更通过动态展示、交互等设计,让读者沉浸式体验《金石录》的博古雅致;通过鲸探数字藏品平台的区块链技术,让每件数字藏品均附带唯一编号,确保收藏性与学术性并重。

文化传承

从古籍到数字藏品的跨越

学术价值的当代延续

《金石录》数字藏品的发行,延续了赵明诚“证经补史”的学术精神。用户可通过鲸探数字平台近距离观摩阮元特治的“金石录十卷人家”印记、顾太清为《金石录》题写的《金缕曲》等经典跋尾,感受辗转递藏过程中发生并以具象化的形式留存至今的文化痕迹。

年轻群体的文化桥梁

通过数字藏品的形式,上海图书馆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媒体交互的方式传递给新时代年轻群体。此次发行不仅是上海图书馆推动古籍馆藏由“藏”到“传”的一次重要实践,也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传播与价值提升提供了成功范例。

来源:普洱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