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从火线记者到交通传媒领航者的传奇人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23:03 1

摘要:在湖南传媒界与交通领域,李凌的名字如同一座精神丰碑,既镌刻着新闻人的职业荣光,也见证着传媒转型的时代浪潮。从衡阳大火中紧护相机的生死时刻,到人民交通网湖南运营中心的战略布局,这位曾获“全国十大风云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杰出记者”的传媒人,用三十余载春

文丨胡春晖

在湖南传媒界与交通领域,李凌的名字如同一座精神丰碑,既镌刻着新闻人的职业荣光,也见证着传媒转型的时代浪潮。从衡阳大火中紧护相机的生死时刻,到人民交通网湖南运营中心的战略布局,这位曾获“全国十大风云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杰出记者”的传媒人,用三十余载春秋书写了一部关于勇气、担当与创新的传奇。

一、火场涅槃:以生命守护新闻理想

2003年11月3日,衡阳市珠晖区一栋商住楼突发特大火灾,坍塌的楼体将正在楼顶拍摄的《衡阳晚报》摄影记者李凌掩埋在废墟中。昏迷前,他本能地将相机紧护在胸前——这个动作被新华社记者抓拍,成为诠释新闻职业精神的经典画面。当救援人员扒开瓦砾时,发现这位年轻记者虽已失去意识,双手仍死死攥着设备。经诊断,他肋骨骨折、肺部挫伤,但苏醒后第一句话竟是询问胶卷是否保存完好。

这场生死考验让李凌成为新闻界的标杆。2004年中国记者节,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将他与另外三位火场负伤记者评为“中国记者风云榜”人物,评语写道:“当人群逃离火海时,他们逆着人流奔向真相,用血肉之躯诠释了新闻人的脊梁。”伤愈后,李凌转战《三湘都市报》,在时政新闻领域持续发力,其采写的《衡阳大火救援纪实》系列报道获湖南新闻奖一等奖。

二、跨界突围:从火线记者到交通传媒掌舵者

2017年,李凌的人生轨迹迎来重要转折。这位曾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护航任务撰写解说词的记者,正式出任人民交通网湖南运营中心主任。面对全新的交通传媒领域,他提出“大交通·大传播”理念,将报道视角从路网建设延伸至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维度。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他发现当地通过村规民约推动交通法规落地的创新实践后,立即组织12家主流媒体深入采访。“芋头侗寨的经验证明,基层治理需要刚柔并济。”他主导推出的《交通顽疾整治的通道样本》系列报道,推动该模式在全省推广。2023年湖南油菜花节期间,他策划的“花海里的交通课”融媒体产品,实现单日浏览量超500万次,开创了交通宣传与文旅融合的新范式。

作为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李凌将艺术审美融入交通报道。他主导的《湖南高速二十四节气》摄影专栏,用镜头记录四季路景,获中国交通报社“年度创新案例”奖。在娄底通讯员培训会上,这位传媒“老人”手把手教授新闻六要素:“时效性是交通报道的生命线,但科学性才是立身之本。”

三、仁心济世:用媒体力量传递人间温度

李凌的传媒情怀始终与民生脉动同频共振。2006年,他得知湖南益阳患者鲁叔罹患晚期肺癌被多家医院拒收后,连夜联系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在陪同患者就诊过程中,他既当记者记录治疗过程,又化身协调员对接专家资源。当冷冻消融术使鲁叔的肿瘤在三个月内完全消失时,李凌在病房外泣不成声:“这就是媒体存在的意义——让绝望者看见希望。”

此事促成他与复大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先后帮助17名贫困患者对接优质医疗资源。其采写的《民营医院的温度》调查报道,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媒体公益奖”,评委会评价:“他证明了媒体人不仅是记录者,更可以是改变者。”

四、破界创新:构建交通传媒新生态

面对融媒体时代挑战,李凌提出“三个转型”战略:内容生产从单兵作战转向矩阵传播,报道形式从文字图片拓展至短视频、直播,运营模式从广告依赖转向IP孵化。他主导开发的“交通小助手”AI客服系统,实现路况查询、政策解读的智能化服务,用户突破300万。

在2025年春运宣传中,李凌团队创新采用“慢直播+云监工”模式,对京港澳高速、沪昆高速等主干道进行24小时实时播报,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3亿次。这种“沉浸式交通报道”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年度创新案例。

五、传承与超越:永不停歇的传媒长跑

如今51岁的李凌依然保持着记者时代的作息:凌晨四点审阅稿件,白天奔波于采访一线,深夜在办公室练习书法。他的办公室挂着启功先生题写的“笔墨当随时代”,案头摆着从火场抢救出的相机——这台尼康F5已作为文物被中国记者协会收藏,但李凌始终认为:“真正的武器在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心脏。

从火线到交通线,从纸媒到全媒体,李凌用三十年证明:传媒人的担当,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能否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正如他在人民交通网湖南运营中心五周年庆典上的致辞:“只要路上还有需要被听见的声音,我们的笔就不会停下。”这或许是对他传奇人生最好的注脚。

来源:大湘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