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请客,儿子先动筷,苏轼作诗教育,现代家长都该学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22:50 1

摘要:时哲宗年仅九岁,无法打理朝政,因此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称制。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文/枫见月

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六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

时哲宗年仅九岁,无法打理朝政,因此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称制。

高滔滔素来亲旧党派,以礼部郎中将苏轼召回,随后接连迁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并知礼部贡举。

朝中有人好做官。

时黄庭坚被贬德平镇,受赵挺之排挤(李清照的公爹),为此苏轼上了一封《乞郡劄子》,称: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以白为黑,以西为东,殊无近似者。

恩怨是非,皆有因果。

后赵挺之不遗余力打击旧党,包括自己的亲家公李格非(苏轼门生)。

此乃后话,姑且不言。

札子递上去不久,黄庭坚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

随后,苏轼与黄庭坚聚于京师,这是他们初次见面,此前皆为神交。但黄庭坚见苏轼,每次必执弟子礼,亦师亦友,相交甚笃。

前“苏门四学士”中,秦观最得苏轼喜爱,黄庭坚最让苏轼放心。

也就是在这一年五月,黄庭坚的儿子黄相出生。

1088年的某一天,黄庭坚于家中宴请苏轼等人,做了许多精美的菜肴。

菜上齐开饭时,客人纷纷起身致谢,黄相却先动了筷子,于是黄庭坚作《嘲小德》:

中年举儿子,漫种老生涯。

学语啭春鸟,涂窗行暮鸦。

欲嗔王母惜,稍慧女兄夸。

解著潜夫论,不妨无外家。

黄相,字小德,乃庶出独子,为黄庭坚四十岁所生。

黄庭坚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任是孙觉之女,第二任是谢景初之女。

在这首诗中,黄庭坚提到“解著潜夫论”,典出东汉王符。王符亦非正妻所生,又没有外家背景,因此常遭人轻视,导致仕途不顺。

后王符退隐,撰文三十余篇,以讽时风,并将书名定为《潜夫论》。

故诗文大意可解为:

人到中年才有了这么一个儿子,故而疏于管教。他刚学说话时,声音像鸟儿一样动听,常拿笔在窗上乱涂乱画,俨然乌鹊归巢时乱舞;

想对他稍加责备,又觉得他是上天的赏赐,实在舍不得,况家里人也总是护着。若是他能读懂《潜夫论》这样的书,我倒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

不难看出,黄庭坚对儿子失礼,把责任推到了妻子身上,认为她非正妻,管教不严,实乃护犊子的表现。

故言“不妨无外家”。

苏轼读过他这首诗后,和了一首《次韵黄鲁直嘲小德》:

进馔客争起,小儿那可涯。

莫欺东方星,三五自横斜。

名驹已汗血,老蚌空泥沙。

但使伯仁长,还兴络秀家。

诗特别有注:小德,鲁直子,其母微,故其诗云。

美味佳肴上桌,客人起身致谢,小孩子哪懂这些规矩。但不要因此训斥孩子,东方最亮的星星,每逢月圆夜自会闪耀;

汗血宝马注定不凡,而我们这些老家伙才真没用,就像老蚌一样守着泥沙。如果他将来能如伯仁一般,何愁络秀家不兴。

苏轼这番话,既护了孩子,又周全了黄庭坚妻子。

“其母微”,即母亲身份低微,故子不教,后难贵。于黄庭坚而言,实乃嗔语。

尾联“但使伯仁长,还兴络秀家”之句有典:东晋周顗(yǐ),字伯仁,官至宰相,与王导有深交。王导的堂兄王敦欲夺位时,王导携全家赴阙待罪。

遂周顗替王导开脱辩护,司马睿这才没有治罪。

可王敦入朝后,第一个擒的就是周顗,问王导该如何处置,王导沉默不语。

遂王敦斩周顗。

后来王导得知周顗曾救过自己,痛哭流涕,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周顗的母亲叫李络秀,未嫁前,周顗的父亲周浚官安东将军,游猎时遇雨。李络秀闻之,与婢女杀猪宰羊招待。

后周浚前来求亲,请为妾室。

李络秀的父兄不同意,不愿为庶。

但李络秀却说:若能使门庭贵之,何惜一女!

后李络秀生周顗,待周顗成人,教育他说:我屈节嫁汝家为妾,门户计耳。汝若不与我家亲,吾何惜余年!

周顗受教,终成栋梁之材。

苏轼身为黄庭坚的老师,并且自己也曾续娶王闰之,而此言意味深长。

也许很多人会问,前“苏门四学士”比苏轼都小不了几岁,尤其黄庭坚仅虚八载,为何甘愿称苏轼为师?

特别黄庭坚的诗词、绘画、书法造诣,直逼苏轼。

这倒不是苏轼官做得大,而是苏轼确有为师之范。

就这件小事而言,苏轼的言行堪称模板,不但委婉地批评了自己的学生,也让其子黄相受益匪浅。后黄相每每提及,皆是感慨不已。

而苏轼对女子的尊重,乃千古佳话,想必黄庭坚的妻子亦有所动。

因此,黄相十岁时,黄庭坚作《黄子家训书》,定下了八条规矩,留“教子有方”之名。

想必,这其中也有苏轼的功劳。

苏黄之交,同样是千古美谈,后世皆传。

来源:槐序古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