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近现代文物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9:06 1

摘要:粤港澳虽隔岸相望,但同根同源、同声同气,在时代变迁的巨浪中不畏艰难险阻,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粤港澳”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也是港澳与祖国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5年

展览现场

粤港澳虽隔岸相望,但同根同源、同声同气,在时代变迁的巨浪中不畏艰难险阻,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粤港澳”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也是港澳与祖国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由粤港澳携手举办。为庆祝“十五运会”,共同见证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作为大湾区的重要文化地标,广东省博物馆于2025年11月11日至2026年3月8日推出原创专题展“百年湾区情——粤港澳大湾区近现代文物展”。展览通过350多件反映百年来粤港澳历史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展品,展示粤港澳同根同源的历史记忆,以第一视角讲述大湾区故事,唤起大湾区人民的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览现场

展览入口以龙舟划过江面的造景,开启粤港澳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记忆长河。整个展览以一把19世纪下半叶省港澳港口风景图折扇为引子,将近代以来专属于粤港澳的故事娓娓道来。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哋/我们”,通过自然标本、历史物证与史料文献,从自然风貌、人文特征、历史变迁三个方面来阐释何为“粤港澳”。木棉花、紫荆花、莲花标本及画作展示了粤港澳三地代表性花卉的植物特征及寓意;粤港同款的清末民初“许三友造”款金漆木雕表现了共同的岭南文化基因;20世纪上半叶佛山石湾梁京记广绣过厅彩,见证了粤港澳商号之间的紧密联系。1910年广东博物商会广彩群鹿图瓷板、1947年6月香港出版的《正报》、1949年香港两航起义人员证明书等沉淀在岁月中的历史物证,让粤港澳人民的团结一心在历史的烽火中再次展现。

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同饮一江水”,从往来通关、守望相助、经济贸易、文化体育四个方面展示粤港澳之间的密切关系。港澳通行证件从“小本子”到“电子卡片”,从“跟团游”到“自由行”,见证了港澳与内地之间距离不断拉近、交往日益密切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母亲的关怀下,在广东及其他内地兄弟姐妹的支持下,庞大的供水、供电等基本保障体系拔地而起,“三趟快车”风雨无阻驶向香港,为港澳同胞筑起一道道生命线。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港澳同胞饮水思源,积极响应改革开放,在家乡等内地城市踊跃投资,并热心捐助教育、医院等民生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内地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中国连接世界、走向世界的桥梁。粤港澳之间的文化交流、体育交流更是由来已久,20世纪以来三地在体育领域取得的成就,共同为中国现代体育事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在粤港澳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家国情怀得以传承,民族精神得以弘扬。

展览现场

最后以展期内正在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为新的起点,展望大湾区璀璨的未来,在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中拥抱世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湾区力量。该展已入选2025年度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赏析

19世纪下半叶省港澳港口风景图折扇

“省港澳”概念形成于晚清,“省”是指广东的省城广州。广州、香港、澳门三地历史上同属于广东,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合称“省港澳”。随着社会变迁,“省港澳”概念逐渐淡化,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此概念已被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在内的“粤港澳”所取代。从“省港澳”到“粤港澳”,不仅仅是地域名称的变迁,更是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崭新篇章。

该扇扇骨采用了银镀金、烧蓝、染牙、玳瑁骨等多种材质及工艺,具有典型的广州外销工艺特色。扇面开光所绘清代省港澳三地风景,是19世纪广州外销工艺品的经典题材。此类外销扇深受海外人士欢迎,省港澳三地的港口风景,是19世纪外国人对中国广东的第一印象。

19世纪晚期中国沿海全图(粤港澳部分)

该图展示了19世纪晚期从直隶(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至广东沿海的海岸线、岛屿、港口等情况。现展出其中的粤港澳部分。

清代古籍《澳门记略》

《澳门记略》由清乾隆印光任、张汝霖编纂,是世界上首部系统介绍澳门的专著,也是研究澳门早期史最重要的中文文献。

20世纪上半叶佛山石湾梁京记广绣过厅彩

该绣品为20世纪上半叶佛山石湾青云上街梁京记制作,是粤港澳7家霍氏商号为祝贺霍仲明等人的新大厦落成而共同订制。

据佛山石湾《霍氏族谱》记载,霍氏原籍山西太原府霍县,善于制陶,北宋时南下至佛山石湾定居,在石湾世代经营陶瓷业。近代以后,其经营范围还拓展到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澳门霍耀昌位于澳门营地大街,经营石湾窑产品、江西瓷器、水壶等生活用品,曾是澳门的百年老字号。

1947年6月香港出版的《正报》

《正报》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出版的报刊,创始人为原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社长杨奇。该报创刊于1945年11月,停刊于1948年11月,发行范围为香港、广州及东南亚等地,是当时香港首个刊载新华社电讯、报道解放区消息的报刊。该报根据当地读者的特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准确报道国内外形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广受港澳粤读者欢迎,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的重要宣传阵地。1946年7月,《正报》从原来的报纸转型为杂志性期刊,承担起作为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刊物积极传播中共中央政治思想,及时报道解放战争进程,教育培养华南干部的任务。

20世纪50年代香港粤东磁厂广彩山水诗文盘

香港粤东磁厂于20世纪50年代制造。

题款:“遥望中原是我家,风雨催来映霓霞。海外棲迟长思蜀,襟里欲寒感落花。”

底款“Y.T.DECORATED IN HONGK0NG”

1964年香港画家任真汉绘《东深供水工程图》

香港画家任真汉1964年11月赴东江供水工程东莞旗岭、塘头厦施工现场参观后所绘。

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广东省动员了珠三角地区上万名知青、农民等组成的建设大军,在东莞石马河喊出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他们经历了五次台风和暴雨的侵袭,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肩挑、人扛等施工方式,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了工程建设。1965年3月1日正式开始对香港供水,结束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1896年希腊雅典发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纪念邮票

1896年希腊雅典发行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纪念邮票1套12枚,为世界上首套体育题材邮票,也是首套奥运邮票,为首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见证了现代奥运会的诞生。

邮票左边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纪念章,右边为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1920-2010)纪念章。

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

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捐赠

来源:艺术绘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