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200%,香港正从美国捡漏留学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08:51 1

摘要:今年港校本科一年级非本地学生中的内地学生,比例已升至高达75%;八大的内地学生比例更是增加了55%。香港教育大学和岭南大学的非本地生中,内地学生高达93%和91%,被戏称「大陆院校的附属大学」。

如果说今年哪个地区留学最火爆,那一定是格外爆火的香港。

《南华早报》数据显示:

今年港校本科一年级非本地学生中的内地学生,比例已升至高达75%;八大的内地学生比例更是增加了55%。香港教育大学和岭南大学的非本地生中,内地学生高达93%和91%,被戏称「大陆院校的附属大学」。

有报道称:大量内地学生的涌入,还拯救了香港原本低迷的楼市。

就在前两周,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还向国际学生们喊话:「香港的高校会考虑在美国因学生签证续期受影响的学生,欢迎他们来到香港继续学业」。

昨天港大首次官宣接收QS前50大学转学。

与此同时,国际课程申请香港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是申请人数的高涨,拉高了门槛。

如香港理工大学则提前停止招生国际学生:「因2025学年国际课程体系申请量已达饱和,2月6日后才提交申请的内地籍申请者,材料将不予受理。

另一方面也是港校将更多名额给了高考生。

如上述港理工的政策对高考学生不适用;而香港科技大学今年面向内地高考生格外慷慨,共发出220个名额,各省市及科类招生名额不设上下限。

现在去香港读大学,如何走通这条路呢?

申请暴涨200%的港校

之前,港校一直被视为留学圈的保底项目,但这几年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首选目标,究其原因就在于港校的「高性价比」。

论学校排名,港校在国际排名中的表现一直是稳中向好,甚至港八大的表现不输部分藤校。

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有五所大学位列TOP100,香港大学(18名)排名仅次于康奈尔大学(17名),香港中文大学(36名)也只比哥伦比亚大学(34名)差两名。

我们还独家统计了不同学科的排名,不难发现,有一些常被忽视的王牌专业。如港大的护理学,已经跟热门专业牙医不相上下。

好的专业排名意味着吸引好的教授,口碑和校友网络,利于就业。

而众所周知,港校非常「务实」,提供大量的实习、就业机会,为此,不管是未来去申请英美的研究生,还是直接就业,都是一个好的跳板。

与之相对应的,是港校的高性价比。

美国高校的学费还在逐年涨价,TOP50以内的所有私立大学一年的总成本都已经超过了8万美元,顶尖文理学院韦尔斯利学费已经超过10万美元一年。

若不算其他生活成本,光算学费的话,香港大学一年非本地生的费用约合人民币18.7万元,四年读下来与美国顶尖私立大学的费用差距,几乎可覆盖一套深圳学区房。

最关键的是,比起美国难抽得要死的HIB签证,香港IANG签证允许非本地生毕业后无条件留港1年。留港工作,七年之后即可拿香港永居身份。

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成了留学人天然的避风港。进可凭借香港做跳板再冲击一下欧美,退可回到内地,香港学历依然吃香。

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奔赴港校,直接将今年的申请季变成了最难的一年,据悉,香港大学的录取率都暴涨200%!

两极分化的大学们

不过,随着人越来越多,自然不同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多。

这几年,港校的热度越发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排名靠前的老牌名校竞争越发激烈。如去年香港中文大学连续多个学科,都因为提前招满而早早就关闭了申请通道,连环境信息、健康与公共管理专业这种冷门专业都早就招满了。

而香港理工大学更是在申请期间因为系统访问人数过多而崩了,可见港校申请之火热。

但在今年申请季中,还有一批大学招生遇冷。如香港城市大学、浸会大学、教育大学等,纷纷宣布延期一批热门专业的申请,疑似没有招满。

一个利好消息是,从今年开始,香港八大增加了非本地生的招生名额,将非本地生的招生比例从20%提高到了40%。

根据港大最新公布的2024-2025年新生数据,本科新生总人数增长4.8%。其中非本地新生比例从上一年的25.5%增长到今年的33.9%,增幅高达8.5%。

而来自内地的新生人数也持续增长,今年占所有非本地学生的65.2%,高于去年的63.4%,可见港校对内地学生的吸引不断在增强。

港校申请,基本上就是三条路:联招(JUPAS)、高考、国际课程资格申请,对于非本地生来说,基本都是后两条路。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开放限额后,港校的入学申请人数立刻激涨,光是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就分别收到超过一万份的来自内地生的申请。

无论是IB、AP还是A-Level,在香港的认可度都是比较高的,都能直接申请香港各大高校。

从香港各大高校的招生网站上可以看到,他们还是比较欢迎这些国际生的,香港大学就有专门针对IB学生的奖学金,如果IB成绩达到44分或以上就有资格获得奖学金,最高可支付全额学费。

而与此同时,走国际申请路线的竞争压力也在逐年攀升。

香港大学法学院对于IB成绩的招生标准从37分涨到了39分,理学院更是从39分涨到了41分,李嘉诚医学院的医学与外科学更是达到42分之高。

港大建筑院原来大部分专业A-Level成绩基本只要AAB就可以了,2025年要求到了AAA。

而港大公布的A-Level申请者最高成绩,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A*1A,足见申请竞争之激烈。

另外,还有一条专属于香港的特殊赛道——DSE「香港高考」。

DSE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这是全球唯一一个可以用中文作答的考试,除了英文科目外,其他科目可以自由选择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或英文进行作答。

如今,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经有多家国际学校开设有DSE课程。

当资源不再稀缺之时

在港校火爆的背后,还有遍地可见的「身份规划」团队的助推。

数据显示,尤其是2023-2024年度呈现爆发态势,超过22万人递交了身份申请。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显示,2024年申请总量都比前一年有所增加,并且申请成功率都较有所提升。

2023年至2024年期间,香港优才计划甚至取消了名额限制。

也就是说,只要申请人满足条件,都可以递交申请,无需担心配额问题。

港府的抢人大战里,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来自内地的高端人才,且不少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根据艾媒数据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主要目的就是冲着香港教育水平高、资源更丰富。

这些家长不再是用国际生的姿态当香港是个跳板,他们提前七年筹谋一个香港身份,就是要用这个身份挤入香港本地生的池子,抢占更多资源。但这却又引发了一个议题:

如何在不侵占本地生身份学额的同时,继续增长非本地生生(主要是内地学生)的名额呢?如果同步扩招,那么原本稀缺的资源是不是又会「烂大街」呢?

而且,真相是可能没有宣传的那么美。

就拿「名校跳板」DSE来说,数据显示2024年参加DSE考试的内地学生共有1400名,占整体报考人数的2.8%。

其中,92%是自修生身份报考。拿到5科18分及以上的学生总共有528人,占所有自修生 (6267人)中占比8%,勉强及格,远远达不到港大最低收录标准33分。

于是,很多人发现去港校最简单的路子就是国际课程,更是被一些心思不正的人盯上了。

近年来,多所港校曝出「学历造假」新闻。香港经管大学发现约30名学生伪造了海外高校的学历进行入学申请,均为中国籍学子,导致香港警方介入,最后逮捕了两名分别24岁和34岁的内地女硕士生。

去年12月,又传出南京李女士花70万找中介帮孩子上港大的新闻,最后钱打了水漂,孩子入学一年后也因材料造假被退学。

这些新闻一出,香港各大高校更加加强了对入学申请材料的审核,香港中文大学吓得倒查近五年内学生的学历信息。

有人猜测,或许未来国际课程学生申请港校会遭到更严苛的审查。隔壁的澳门大学已经关闭了国际课程申请的通道,港校还会远吗?

我还打听到一条更稳妥的路:通过高考进入港校,但是同步先考雅思和托福等标化成绩。

据悉,已经有越来越多学校专门为孩子开设类似的课程,且录取人数也很多。

说实话,每场教育选择背后都是「信息差」之战,尤其是对不少原本目标英美的家庭不得不按下教育重置键,这场教育迁徙的本质已从「逃离内卷」演变为「资源围猎」。

那些赢家,可能从不是盲目追风的人,就像淘金热时,去淘金子的人没赚到钱,但是给淘金人卖水的人却赚得盆满钵满。

有新闻称,大量中国大陆学生的涌入,甚至拯救了香港低迷的楼市。有人说「香港教育行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从学校到宿舍,再到教育设施,一切都严重供不应求。」

时代瞬息万变,而唯一在这场争夺战中受益的,一定是那些想明白了为什么来的人。

也像一个在港大孩子写的文章:

在香港读书,留学了,又仿佛没留,但我在这里有了归属感,有人觉得香港太近,我恰好觉得自己很幸运,下楼就能吃到热乎乎的烧腊饭。

来源:清清家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