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报税口径混乱,卖家集体“对不上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25 1

摘要:亚马逊报税口径混乱,卖家集体“对不上账”

今年的报税,卖家不是在算税,而是在猜税。

这段时间,只要提到“报税”,卖家群里几乎是一片哀嚎。后台一个数,税务又是另一个数,差得不像是同一套账...

AMZ123获悉,近日有卖家在与税务部门对账时发现:税务系统收到的亚马逊销售额,明显高于自己后台的net income。后台净收入只有 160,777.91 美元,但税务报出的金额却远远超出这个范围。

因为账差太大,她随即开 case 向亚马逊客服询问。在对话中,该卖家多次强调中国是按净额申报,但客服的回复很直接——平台推送过去的,是gross sales(毛收入)。后台的net income,并不在推送之列。

随后在进一步核对中,她才发现税务端收到的金额由subtotal income + credit tax组成,也就是所有退款未扣、折扣未扣、VAT/销售税未剥离的“交易毛额”。这与国内按净销售额申报的口径完全不同,差距也因此被迅速放大。

这一爆料在卖家社群中迅速引发共鸣。多名卖家反馈,自己的税务数据结构与上述情况完全一致:

“信用税额、促销、退款全都没扣。”

“英国站推过去的是含 20% VAT 的含税销售额,但 VAT 不是收入。”

“这就是 1099-K 口径,整套毛收入直接报过去了。”

业内人士指出了背后的逻辑:亚马逊长期向美国IRS报送1099-K,采用的就是总交易额口径,不剔除任何项目——包括退款、销售税、VAT在内的所有流水都会计入。在中国端口径与平台尚未完全对齐的情况下,这套报送方式自然就直接导致“后台一个数、税务另一个数”的混乱。

当然也有卖家尝试自行对账,但越算越迷糊。有卖家先按美国站 income 算,又把加拿大站加上去,仍然比税务数字少五万多;换成 product sales,又比税务端高出三四万。

她无奈表示:“就算有汇率差,也不至于差这么多。我现在完全不知道该按哪个口径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爆料卖家不断反馈后,客服也补充了一些情况。从对话内容来看,平台已经意识到中国报税所需的净额口径,与目前推送给税务的毛额流水并不一致,确实容易造成对不上账的情况。

客服表示,后续会把推送给税务的那部分数据同步给卖家,用于自行核对;如果其中存在偏差,平台也会协助处理。

但眼下这些回复仍停留在客服层面,具体如何调整、何时同步、是否会对既往数据进行追溯,目前都没有明确时间表。在各方口径仍未真正对齐之前,卖家的疑惑并没有因此减少。

在数据对不上的焦虑尚未消散之际,另一股动作正在卖家圈迅速蔓延——换主体。

从卖家群到服务商朋友圈,相关讨论几乎在一夜之间炸开:有人从大陆换大陆,有人改挂香港,也有人干脆把主体迁往海外。理由各不相同,但背后情绪却惊人一致:“与其被动等数据,不如先把风险切出去。”

不过行业的现实远比讨论复杂。换主体,并不能改变平台的报送逻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能触发风控,带来新的不确定。

大陆换大陆

在所有更换主体的路径里,“大陆换大陆”原本被认为是最稳妥、最不易触发风险的一种。不少卖家此前尝试过这一方式——法人未变、地址未变,只是更换营业执照信息,流程简单、审核速度也快。

然而随着近期集中申请的卖家激增,审核节奏开始出现波动。有卖家反馈,资料刚提交,店铺就立刻触发了消费者告知法案,需要重新走身份验证、银行验证、地址明信片验证等一整套流程。

更有甚者,变更刚刚通过,店铺却直接进入停售状态,后台页面只显示“调查中”,没有进一步说明。

大陆换香港主体

此前AMZ123提到,已有部分规模较大的卖家尝试将店铺主体切换为香港公司,希望借此规避国内涉税信息报送。常见做法是:注册一家香港公司作为新主体,再通过服务商完成主体迁移。

但实际操作并没有传言中那么“干净利落”。

一方面,它极易触发亚马逊审核。近年来平台的主体一致性审查愈发严格,稍有不符,店铺可能立刻进入风控流程,被锁区、被停用的案例并不鲜见。

另一方面这一行为本身就处在政策敏感期。一旦被查到有意规避信息报送,卖家本人或服务商大概率会被要求解释,风险远比想象中复杂。

与此同时,业内提到的“赛维模式”也被重新拿出来讨论——通过境内店铺主体、香港归集公司、境内运营公司三层结构,让收入沉淀在境外。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本质上是大卖的打法,财务体系完整、主体多、承受力强,中小卖家并不具备可复制性。且多数香港公司本身也没有实际经营场景,属于空壳,店铺实际运营又发生在内地,两边主体对不上时,反而更容易被查。

大陆换境外主体

相比大陆或香港主体,“切到境外主体”的声音这段时间也明显增多。部分卖家希望借此完全跳出国内口径,绕开数据同步带来的不确定性。但从行业反馈来看,这条路同样并不如想象中“干净利落”。

一方面,更多是临时起意想“半路切过去”的卖家,在真正落地前就被成本挡住了,且后续的公司维护和合规成本也不低。

另一方面主体切到境外并不意味着“从此与国内无关”。 平台报送的数据仍会包含店铺的唯一标识,税务也可以据此追溯店铺的真实经营历史。如果利润最终回到境内,该申报的税依旧绕不过去。

眼下,无论卖家选择观望、换主体,还是继续对账,行业都处在同一条时间线上:政策还在落地,口径还在磨合,平台与税务之间的流程也远未跑顺。

在这种尚未定型的阶段,任何“快速解决方案”都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卖家能做的,也许不是频繁换道,而是在变化定型之前保持稳态,避免把不确定叠加成新的风险。

形势越是摇摆,越需要把基本盘得更稳。对卖家而言,当前只有把该补的课补齐,企业才能在下一轮规则成型时站稳脚跟。

来源:小安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