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承古韵 薪火长明照九州——记南音传承的当代践行者黄朝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20:49 1

摘要:在闽南与粤地的山水之间,流淌着一种穿越千年的声音。那是南音的雅韵,作为中国四大古乐之一,泉州弦管的余音绕梁,承载着中原雅乐的基因,沉淀着闽粤大地的人文密码。

在闽南与粤地的山水之间,流淌着一种穿越千年的声音。那是南音的雅韵,作为中国四大古乐之一,泉州弦管的余音绕梁,承载着中原雅乐的基因,沉淀着闽粤大地的人文密码。

2009年,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来自唐宋的音乐遗产,本该在岁月中绵延不绝,却曾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年轻从业者寥寥,传统曲谱濒临失传,地域限制让其传播范围受限。就在这项非遗文化濒临断层的岁月里,有一位行者,以半生心血为炬,以丝弦为桥,在闽南的红砖古厝与岭南的骑楼巷陌间,铺就了一条南音传承的漫漫征途。他就是黄朝晖,从南安市官桥南音文化传承中心会长到新时代政府登记注册最高级别南音专业研究机构——广东省南音研究会会长,用数十年的坚守与践行,让这缕古乐之魂跨越山海,焕发生机,其功昭然,其德可颂。

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泉州市艺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服(左)与广东省南音研究会会长黄朝晖(右)合影▲

南音,古称“弦管”,肇始于唐,成形于宋,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的旋律里,藏着唐诗的平仄,宋词的韵律,元曲的灵动,更有着闽粤先民迁徙途中的乡愁与守望。三弦的深沉、琵琶的圆润、洞箫的悠远、二弦的清亮,搭配上“照管”“指套”“曲牌”的独特结构,构成了南音独树一帜的艺术体系。那些循古制而成的乐器,以梧桐为骨、螺钿为饰,暗合天地数理,在指尖流淌出唐宋宫商的脉搏,这份厚重与雅致,让黄朝晖自幼便为之倾心,而这份倾心,最终沉淀为他毕生的使命。

在闽南故土,黄朝晖是南音传承的“点灯人”。他牵头成立南安市官桥南音文化传承中心,复原传统“祀郎君”仪式,以古礼致敬乐神,让南音传承重回文化根脉。深知人才是传承之基,他捐钱出力推动南音进校园,促成崇文小学等学校开设南音课程,聘请专业老师入校教唱童谣、传授乐器,让非遗种子在孩童心中生根发芽,该校相关课题更成功获得泉州市立项。他坚守馆阁传承的传统,组织弦友定期雅集,让红砖古厝里的弦管声不绝于耳,更将濒临流失的长调曲记录存档,在“薪火相传”专场中代代相传。

执掌广东省南音研究会后,黄朝晖成为跨越闽粤的“架桥人”,让千年雅乐突破地域壁垒。他牵头搭建闽粤南音交流平台,促成南安与深圳弦友“拜馆”互访,两地艺人合奏《出庭前》,共唱《望明月》,让丝竹之音串联起山海情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打破南音“小众传承”的局限,吸引印尼华侨、香港中文大学留学生等海内外爱好者参与交流,让这门古老艺术成为连接中外的文化纽带。在他的推动下,南音不再是藏于巷陌的雅乐,而是走进大众视野的文化瑰宝,既保留琵琶横抱、洞箫直吹的传统技法,又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受众。

数十载春秋流转,黄朝晖从青丝到鬓染霜斑,始终以肝胆系丝弦。他既守正,呵护着南音的核心曲牌与雅韵本色;又创新,支持传统曲牌与现代审美融合,让古调焕发新声。如今,在他与一众传承者的努力下,南音已从濒临断层走向薪火绵延,不仅在校园里滋养童心,在馆阁中凝聚知音,更在海内外舞台上收获共鸣。

浪淘沙·黄朝晖承南音遗韵

弦管振闽南,旧韵生澜。官桥执炬护遗篇。

妙曲穿云连粤土,薪火长延。

雅乐越重川,鬓染霜斑。半生肝胆系丝弦。

古调新声昭四海,功炳尘寰。

从闽南古厝到岭南骑楼,从本土传承到四海传扬,黄朝晖用一生践行着“弦歌不辍”的承诺。他让南音这颗“活化石”在当代土壤中焕发新生,也让这份承载着中华文脉与地域记忆的雅乐,如薪火般长明,照亮九州大地。

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校(院)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邢善萍(左)与中国华夏文化网总编辑、马来西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节联合组委会主席、泉州市艺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家服(右)合影▲

来源:华人文化资讯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