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将开展“三抓两改”工作,关系到所有农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9:20 1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一项关乎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三抓两改”工作正在全国农村逐步铺开。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回应农民迫切期盼的系统性工程,涵盖生产生活、环境治理、基层治理等多个维度,旨在破解乡村发展痛点、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农业更

深耕乡村振兴沃土 “三抓两改”绘就农民幸福新图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一项关乎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三抓两改”工作正在全国农村逐步铺开。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回应农民迫切期盼的系统性工程,涵盖生产生活、环境治理、基层治理等多个维度,旨在破解乡村发展痛点、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从田间地头的基础设施升级到房前屋后的环境蝶变,从产业发展的活力迸发到底层治理的效能提升,“三抓两改”正以精准有力的举措,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成为连接民心与发展的坚实桥梁。

一、“三抓”强根基:筑牢乡村发展的支撑体系

“三抓”作为“三抓两改”工作的核心抓手,聚焦“聚合力、破难题、保长效”三大目标,通过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为乡村发展搭建起稳固的“四梁八柱”,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地生根。

抓宣传动员,凝聚全民参与共识

乡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政策落地的关键在民心。“三抓两改”工作始终把宣传动员放在首位,打破“干部干、群众看”的僵局,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各地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矩阵,让政策红利家喻户晓:乡村大喇叭循环播报倡议书,微信群实时推送整治前后对比视频,宣传栏张贴通俗易懂的政策图解,流动宣传车深入村组田间地头。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解读进院坝”“案例分享到田间”“敲门服务问难事”等活动,用方言土话讲清政策好处,算好环境账、健康账、发展账,让农民真切感受到“三抓两改”与自身利益的 紧密关联 。

为激发内生动力,多地还推行示范引领机制。修文县六桶镇选取木林村、坪山村等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示范点先行先试,组织镇村干部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开展“红黑榜”评比活动,让农民直观看到环境改善、生活提质的真实成效,在“比学赶超”中主动参与到建设中来。安底镇通过评选“最美村组”与“后进村组”,强化典型引领与鞭策激励,形成“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的全域提升格局,让参与整治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截至目前,多地累计开展政策宣讲5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数千份,政策知晓率和参与意愿率实现“双提升”,为工作推进筑牢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抓重点攻坚,破解乡村发展痛点

聚焦农村长期存在的环境顽疾、基础设施短板、产业发展薄弱等突出问题,“三抓两改”以重点攻坚为突破口,逐项破解制约乡村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在环境整治方面,各地集中力量开展“清脏、治乱、增绿”行动,发动党员群众、志愿者1600余人次,清理房前屋后、公共区域垃圾堆、柴草堆等点位300余处,拆除影响村容村貌、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农房、断壁残垣15栋,让村庄颜值实现“逆龄生长”。针对农村污水横流、垃圾乱堆等问题,推进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新建污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推行垃圾分类收运,新投入垃圾箱、清运车辆等设施,累计清运垃圾超600吨,村庄 环境更加整洁宜居 。

在基础设施升级上,重点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拓宽,实现“村村通”向“组组通”“户户通”延伸,解决农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扰;大力实施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新建标准化三格化粪池厕所,整治旱厕,推行“人畜分离”模式,从源头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产业发展方面,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种养业培育、乡村旅游开发等重点,推动零散小田合并成大田,实现“一户一田”规模种植,让种地更省心、更高产;支持利用抛荒及闲置地发展养殖、种植,相关设施不轻易认定为违建,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这些靶向攻坚的举措,精准回应了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乡村发展更有质感。

抓机制长效,保障发展持续向好

“一阵风”式的整治难以实现乡村长久发展,“三抓两改”始终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通过健全制度机制,让乡村建设成果得以持续巩固。各地建立健全“镇干部包村制、村干部包片制、公益岗包段制”,将清扫保洁、设施维护等责任细化到人,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治理模式。推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闭环管理机制,开展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转办、限期整改,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修文县六桶镇累计开展巡查21次,发现的299个问题全部整改完� ��,用严格的督导推动工作落实 。

同时,注重制度约束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将环境整治、设施管护、文明新风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全面收集垃圾卫生费、全面开展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等制度,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意识。安底镇通过“线上晒成果、线下比变化”的方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这些长效机制的建立,让“三抓两改”工作摆脱了“运动式”治理的局限,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为乡村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两改”提质效:解锁农民幸福生活新密码

如果说“三抓”是乡村发展的“硬支撑”,那么“两改”就是提升生活品质的“软实力”。“两改”聚焦人居环境改善与生产条件优化两大核心,用实打实的变化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乡村既有“体面”又有“内涵”。

改人居环境,让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品质的直接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底色。“两改”工作以“宜居”为目标,从农民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让“脏乱差”成为历史,让“洁净美”成为常态。在住房环境整治上,精准推进废弃农房、断壁残垣、违规彩钢瓦房拆除工作,既消除安全隐患,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用于建设口袋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让村庄布局更合理、颜值更靓丽。同时明确“不搞一刀切”原则,农民的合法住房绝不随意拆除,无证房可补办手续的一律补办,最大限度保障农民住房权益。

在卫生条件改善上,农村旱厕改造成为重中之重。各地因地制宜推广标准化三格化粪池厕所、集中式公厕等多种模式,解决传统旱厕“脏、乱、臭”的问题,有效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守护农民身体健康。修文县六桶镇新建标准化三格化粪池厕所21户、整治旱厕26户,让农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生活舒适度显著提升 。此外,同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新配垃圾箱、垃圾桶等设施,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垃圾不落地、污水不横流”,让乡村既有“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又有“整洁有序”的宜居之乐。

改生产条件,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双丰收

生产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两改”工作聚焦农业生产的痛点难点,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生产模式优化,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在农田改造方面,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零散小田合并成大田,配套建设灌溉水渠、机耕道路等设施,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让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向“靠技吃饭”转变。这种改造不仅降低了耕作难度,方便大型农机具作业,还能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让农民种地更省心、更高效,同时国家给予专项补贴,农民无需自掏腰包就能享受政策红利。

在生产设施优化上,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拓宽改造,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解决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新鲜果蔬能及时运出乡村、走进市场;支持农民对圈舍进行改造,推行“人畜分离”模式,既改善人居环境,又提升养殖效益;鼓励利用荒地、闲置地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为农民开辟多元增收渠道 。这些生产条件的改善,不仅让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让农民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广,从“单一种地”向“多元增收”转变,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全民共建共享,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三抓两改”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农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这项工作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农民成为政策的受益者、建设的参与者、成果的共享者。从政策宣传时的“上门问需”,到项目推进中的“民主协商”,再到成效评估时的“群众打分”,农民的声音贯穿始终,确保每项举措都符合实际、贴合民心。

在修文县六桶镇,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环境整治,老党员、退休干部现身说法讲政策好处,带动1600余名群众、志愿者主动参与集中整治行动150余次;在安底镇,镇村干部蹲点帮扶后进村组,与农民一起分析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氛围 。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不仅让“三抓两改”工作推进更顺利,更让大家在共建中增强了归属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乡村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展望未来,随着“三抓两改”工作的深入推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田间地头,高标准农田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村庄内外,洁净优美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农民脸上,洋溢着增收致富的幸福笑容。这项关乎所有农民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让农民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久久为功;“三抓两改”,惠及民生。在政策的指引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下,“三抓两改”必将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让农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来源:欢快暖阳V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