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赋能城市更新?设计创新正在营造未来城市生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21:00 1

摘要:AI数字化如何赋能城市建设更新?城市公共空间又是如何在设计中被“打开”?在沪举办的一场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携手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及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等共同带来了一场AI与数字化的交融展示,丰富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AI数字化如何赋能城市建设更新?城市公共空间又是如何在设计中被“打开”?在沪举办的一场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携手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及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等共同带来了一场AI与数字化的交融展示,丰富的展示让记者看到,设计创新驱动,正在营造出“共享”的未来城市生态。

AI数字化赋能城市建设更新

在“Beyond AI——数字化与AI主题展区”,记者看到,数智技术正在赋能城市未来发展。

同济设计集团副总裁、副总建筑师,上海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赵颖是这一展区的策展人。据介绍,展区以“AI赋能城市未来——量子城市与数智未来”为核心理念,呈现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建设的最新成果、设计产业全链革新的探索应用和数智空间生态的协同创新成果,展现AI技术如何从工具升级为串联建筑全产业链的“生态枢纽”。

记者看到,观众可以在此亲历未来城市现实与虚拟交织的奇妙场景,直观感受科技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数字模型、智慧治理等创新方法与路径,生动勾勒出“量子城市”的鲜活图景。通过沉浸式 VR 展览,实体空间将叠加虚拟维度,观众戴上设备即可“走进”同济设计的未来展厅,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此外,结合 AIGC 技术的建筑设计互动游戏,以及数字技术在设计业务中的实践成果展示,也能在现场体验到。

比如一款“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智能体”,就可以依托智能化技术实现精准的风貌塑造。来自同济设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智能体基于深厚的城市风貌理论研究,深度融合大语言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于一个体系化的“城市风貌知识库”之上。知识库以“城市-街区-建筑”三层级与“基底性-结构性-表征性”三领域为核心框架,形成了通用数据库与多个典型城市如广州、武汉、西安专项数据库,并延展出材料、工法及实施案例等工法专项库,确保了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与地域特色。

遵循“认知一研判一管控一营建〞的技术框架,它可以对于风貌领域的问题进行专业回答与解析,能力显著优于通用模型。还能够借助深度思考框架,辅助完成学术研究级别的信息挖掘,快速构建研究框架并输出专业报告。

设计让公共空间更具品质更有温度

在城市更新中,新的技术正在不断被应用。一款交替步履走行机器人,做到了精确的旋转和悬浮调平功能,可以任意转向,无需反力装置,速度稳定。在桥梁顶升、降落,支座更换等方面都可以应用,上海地铁建设中就已使用到。

在“更新MIX”城市更新主题展区,记者看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全景叙事场景,直观呈现了城市更新过程中涌现的各类新技术手段,更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提升更新品质。

在对和平公园的改造中,设计团队坚持“无界”“焕新”和“互动”。如坚持公园是放松心灵的邻里社区空间,遵循因地制宜、空间整合、生态修复和创新提升来改造公园,同时也可复合功能,做到周边“组团”发展,实现公园“新生”的同时也引领所在区域整体的生活焕新、生态协调。

空间叙事也能激活城市精神,“跨界”在现代城市更新中不再少见。记者看到,在文体建筑主题展区中,全方位呈现地处中国不同地域文化区、城市公园语境下当代文体建筑的独特表达。

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魏都城国家遗址博物馆位于两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白马寺与汉魏洛阳都城遗址之间,为历经五代王朝的千年都城所在地。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团队从探源中华文明出发,根植中原黄土大地,承袭汉魏洛阳“建中立极、持中守正”的“中”之故城形制,以水平舒展的态势谦和地融入周边遗址环境。从台基至屋檐,以夯土、陶瓦、陶砖、玻璃砖、金属等材料组成的外立面传递出“土一木一金”的汉魏千年的建构技艺演化。高台大殿、廊庑院落、拱桥天台等一系列历史性的场所强化着博物馆与遗址公园的时空连接,在演绎传统汉魏神韵的同时创新发展,塑造出寓古于今、古今交融的公共文化场所。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法国让·努维尔事务所共同设计了浦东美术馆,以含蓄平和的姿态展露于陆家嘴建筑群,它的建成为上海再添一座全新的国际性文化地标,成为面向所有人的艺术“领地”。设计团队告诉记者,浦东美术馆的建筑立面和地面主要选材均为山东白麻大理石,通过不同的打磨工艺,构建出不同的质感,营造出建筑与周边地景的和谐统一感。隔江而望,建筑以超大玻璃幕墙面向外滩,使西立面可作为镜子反射外滩建筑群,或作为巨幅展示屏,使美术馆也成为了一件艺术装置。

设计,正在让文体类公共空间,逐渐被打开,成为集合文、体、旅一体化的市民日常性、更具温度的“城市客厅”与沉浸式、体验式的公共空间场所。

来源: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