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体育老师的“逆袭”:把“失控操场”改成孩子的乐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20:48 1

摘要:2019年我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回小城干了三年平面设计——在小美社做图,加班是家常便饭,月底工资条上“1500”那串数字,比客户改了八版的方案还扎心。熬到身心俱疲时,我盯着电脑里的健身视频突然想:与其在PS里调色调,不如去操场教孩子挥拳头?

一、转行特岗:带着“自由搏击证”去教体育课

2019年我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回小城干了三年平面设计——在小美社做图,加班是家常便饭,月底工资条上“1500”那串数字,比客户改了八版的方案还扎心。熬到身心俱疲时,我盯着电脑里的健身视频突然想:与其在PS里调色调,不如去操场教孩子挥拳头?

2022年我闷头考了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证,又啃了半年书,2023年9月揣着证去了哈尔滨下属乡镇当特岗教师。报到那天校长瞅着我填的“自由搏击训练两年”,笑着说:“咱这小学体育课,终于能‘硬核’点了。”

二、第一堂课:五六十个孩子把操场变成“菜市场”

头回进五年级教室,我抱着足球刚喊“集合”,后排男生直接把扑克牌甩在地上,女生凑在角落偷偷拆零食包装袋。等我吹了三分钟口哨,操场上的孩子才慢悠悠往这边晃——有的揣着烟盒,有的揪着女生的马尾辫,站成队能歪出三个方向。

我扯着嗓子喊“稍息”,没人理我。一个男生甚至冲我做鬼脸:“老师你声音跟蚊子似的,不如唱首歌?”

后来我才知道,这学校的体育课之前基本是“自由活动”——老教师说“管不住,不如不管”,孩子们早习惯了没人约束。我晚上躺宿舍翻手机,刷到教育部2025年特岗教师培训新政里写着“精准适配非专业教师成长”,突然有点较劲:我练搏击时能啃下两百个沙袋,教个体育课还能栽这儿?

三、拿“搏击口令”管纪律:把“失控”变成“游戏规则”

我翻出以前练搏击的笔记,把“立正”改成“预备式”,“安静”换成“听哨声出拳”——第一回在操场喊“预备式!”,孩子们愣了两秒,居然真的站直了。

对付爱打闹的男生,我设计了“体能积分赛”:站队快的组能先玩“障碍接力”,上课捣乱的扣积分,攒够分能换我带他们练“防身小招式”。有个总揣烟盒的男生,为了攒积分居然主动帮我维持纪律,后来偷偷跟我说:“老师,你这比我爸揍我管用。”

一年级的“小魔王”更难搞——有回上课一个男孩追着女生打,我没拽他,反而蹲下来喊:“谁能在10秒内跑完五十米,我教他‘躲闪步法’!”那孩子瞬间停手,撒腿就冲。后来我才知道,他爸妈在外打工,爷爷只会用“打”管他,没人教过他“怎么好好玩”。

四、当“操场调解员”:从“怕孩子”到“懂孩子”

有回下雪天,五年级男生拿冰块划了同学的脸,血顺着下巴往下流时,我脑子轰的一声——但我没骂他,而是先带受伤的孩子去校医室,回头把那男生拉到操场角落:“你要是被人拿冰块划脸,疼不疼?”

他攥着拳头不说话,过了半天才嘟囔:“我爸说‘谁惹你就打回去’。”

那天我没讲大道理,只教他用雪堆了个“道歉雪人”,让他把雪人送给受伤的同学。后来这男生再没跟人打过架,反而成了“操场安全员”——看见有人闹矛盾,他会喊:“老师说过,动手不如比谁堆的雪人高!”

我翻手机看到教育部特岗教师案例里写着“教育是接住孩子的情绪”,突然明白:这些孩子不是“坏”,是没人教他们“怎么好好相处”。

五、从“异乡人”到“自己人”:小镇的饭里终于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

刚来时我去镇上饭馆吃饭,老板总往我面里加过量的盐。有回我带孩子们去饭馆门口搞“趣味运动会”,老板家的女儿拿了跳绳第一,后来再去吃饭,碗里的面不仅味道刚好,还多了个煎蛋。

之前总阴阳怪气我的本地班主任,有回看见我带孩子们练“防欺凌招式”,居然凑过来问:“能教我两招不?我家娃在学校也总被挤兑。”

现在我宿舍窗台上总放着家长送的腌菜,有个奶奶说:“我家娃以前放学就玩手机,现在天天盼着上体育课,说你教他的‘拉伸操’能治他的驼背。”

六、特岗不是“过渡”:我在操场种了片“能跑起来的希望”

前阵子新校长找我谈话,说要把我报上去评“乡镇优秀教师”,我笑着摆手:“我就是想让这些孩子知道,体育课不是‘瞎玩’,是能学会‘怎么好好站着,怎么好好和人打交道’。”

前几天翻到2017年专升本时写的日记,那时候我还在吐槽“选错专业”,现在看着操场上追着足球跑的孩子,突然觉得:所谓“选对路”,不是一开始就站在终点,是你走哪条路,都能把它走成“有人等你的路”。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遇到过“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师吗?他们是怎么让你记住“好好长大”这回事的?

来源:小苹果一点号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