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再查询网上资料,史蒂夫·戴维斯1957年8月出生。1981就拿到了斯诺克最高赛事世锦赛冠军,当时人家才不到24岁,很年轻,应该也很帅的。1983年、1984年世界锦标赛夺冠,1984年、1985年、1986年英国锦标赛夺冠,1987年世界锦标赛、英国锦标赛
因年龄原因,我开始关注斯诺克运动已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了,准确地说1992年以后。时至今日,已经有30多年。
这些年来,伴随时间的推移和世界斯诺克运动的发展,我对世界斯诺克大神们的看法也在“与时俱进”。本文跟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史蒂夫·戴维斯,我现在对他最多的印象就是下面这个“形象”了,也就是说人家已经老了。当时我的最大感受是:这个“老头”打球有一套。
那时,实际上史蒂夫·戴维斯巅峰期已过,但是依然活跃在斯诺克赛场,时不时会给一批后起之秀们“上上课”。
现在再查询网上资料,史蒂夫·戴维斯1957年8月出生。1981就拿到了斯诺克最高赛事世锦赛冠军,当时人家才不到24岁,很年轻,应该也很帅的。1983年、1984年世界锦标赛夺冠,1984年、1985年、1986年英国锦标赛夺冠,1987年世界锦标赛、英国锦标赛夺冠,...。当时也是所向披靡啊!
史蒂夫·戴维斯三大赛共获得冠军15个。具体见下表:
实际上,我开始喜欢斯诺克时,也正是亨得利如日中天之时。那时,转播不太多,但似乎看到的比赛都是亨得利一个人的“各种赢”。
现在系统总结一下亨得利的巅峰之作,三大赛拿了18个冠军,而且蝉联次数都在历史上名列前茅。世锦赛第一个冠军是1990年,1992-1996年蝉联5次冠军;英锦赛1989-1990蝉联冠军,1994-1996再次蝉联冠军;大师赛1989年拿了第一个冠军,1989-1993蝉联四次冠军。也就是说,1989-1992几乎囊括了所有三大赛的冠军。
当时亨得利给我的印象:他似乎就为斯诺克而生的,他打球太专注了,赛场上你根本在他脸上看不到情绪波动,击球时绝对是全神贯注,丝毫不受外界干扰。他就像一台机器,按照标准规范,一板一眼地击打、走位、赢球,他就是赢球机器。
看了30多年斯诺克,亨得利可能不是我最喜欢的球员,但是我一直认为,他绝对是打球最合理的球员。从他身上,我感觉到斯诺克就应该像他那样击球、比赛。他绝不是一些前辈们刻意追求“诺一杆”,能进攻绝对不会刻意防守;他开创了斯诺克球桌上的“系统思维”打法,击球方式和走位绝对是要为后面的三步、甚至第四步布局的;他从不盲目,不保守,但也从不一味蛮干,专注力、意志力惊人,赢球的渴望胜过所有人。他讲求精雕细刻,看他打球绝对是“一板一眼”的教科书。
亨得利巅峰过后,以奥沙利文为代表的“75三杰”闪亮登场,他“火箭式”的击球风格和球台上大开大合的比赛方式,给人绝对是眼前一亮的感觉,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要这么太潇洒了吧”。从他身上,让我们体验到:斯诺克原来还可以这样玩。击球速度原来也可以这样“快如风”“码球跟不上节奏”;原来还可以这样妙招频出、尅球精准、防守绝妙;原来还有能在球台上这样思路敏捷、思路异于常人。
看奥沙利文比赛,绝对会给人一种“快意恩仇”的感觉。面对对手的磨磨唧唧、死缠烂打,他上来后“镗镗镗”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结束比赛;面对自己“讨厌”的对手,他有事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诺”的好,我比你更会“诺”,你赖皮我比你更赖皮,加上其丰富的表情动作,人大家往往“忍俊不禁”。
他给人的感觉是要充分享受比赛的过程,而不是单单为了赢球而赢球。所以,我们也许在他比赛中看不到亨得利那种一板一眼的击球风格,他绝不会为了赢球而谨小慎微,乱局之中往往都会是他率先上手。他似乎更愿意给大家展示破解难局、死局的过程,让球迷大呼“痛快、过瘾”。
所以,大家都喜欢他,都热捧他,包括我本人。他目前仍在役,不过即将50周岁了,状态也在眼见的下滑。但他取得的成绩已经足够优秀了。
球风如此洒脱,而且成绩还这么无人匹敌,巅峰期时间这么长(持续近30年),奥沙利文绝对可能是斯诺克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
来源:随言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