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深圳团队突破水下微米级浮游生物原位监测技术瓶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20:12 1

摘要:如何实现用手机、电脑实时观测海洋中直径不足头发丝1/10的微小生物?如何穿透浑浊水域,对微米级目标进行监测并捕捉其生态特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蔡中华研究员、程雪岷副研究员团队“十年磨一剑”,将前沿光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研制出水下生态监测创新系统,提

如何实现用手机、电脑实时观测海洋中直径不足头发丝1/10的微小生物?如何穿透浑浊水域,对微米级目标进行监测并捕捉其生态特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蔡中华研究员、程雪岷副研究员团队“十年磨一剑”,将前沿光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研制出水下生态监测创新系统,提供了一套“光与智能”的技术解决方案。

央视强国智造系列纪录片《慧视深蓝》

监测水下的微米级目标

破解全球行业难题

水中的浮游生物暴发,可能导致水质变差、鱼类死亡等连锁负面效应。对微小生物实现原位监测——即从传统的采样化验转变为设备实时连续观测,有助于完整获取海洋生物数据并制定量化标准,这对海洋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监测水下的微米级目标,相当于看清一根头发丝直径1/10大小的微小生物,这是一道全球行业难题。面对这一难题,蔡中华团队决定迎难而上,“清华雄厚全面的工科基础是开展海洋前沿探索的重要优势,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交叉学科特色也为开展研究提供了宝贵土壤。”

蔡中华团队联合海洋生态、先进制造、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专家,以及其课题组博士后应轲臻等人共同开展跨领域技术攻关。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能实现浮游生物原位高频连续监测的浮游生物成像仪(PlanktonScope)问世。2019年,团队通过技术转化,孵化了深圳市绿洲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将研究技术成果推向市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PlanktonScope系列设备(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定点版、浮标版、水渠版、船载版、拖曳版)

十年磨一剑

从采样化验到“实时直播”

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背后,是历经十年的潜心磨砺。2011年,团队开始构思设备设计、选择技术路线,历时三年,原理系统方案初具雏形。2015年,开展样机研发。2017年,样机完成,取名为PlanktonScope,同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支持立项。2019年,完成PlanktonScope工业机的研制。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孵化项目,2021年,PlanktonScope商用机问世。其具备高速成像、超高浊度成像等功能,实现全面批量生产。

PlanktonScope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如今,PlanktonScope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深海领域,而是有效应用于多样化水体监测场景,在水务、海洋、环保、核电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可用于开展核电站冷源致灾生物监测预警、海洋生态监测及灾害生物预警,也成为水库藻华现象、异味、毒素等问题的有效“监督员”……团队目前拥有知识产权超过30项,并获得深圳市技术发明奖。

PlanktonScope在大亚湾海域投入使用,针对爆发的尖笔帽螺进行原位监测,成功获取了该生物在大亚湾海域的时空分布信息

全球领先

为浮游生物监测领域树立新标杆

2022年3月,依托PlanktonScope申报的“海洋浮游生物监测传感器的研制及系统优化”项目通过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综合绩效评价。该设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用于多样化应用场景,有效解决了海洋生态监测中大面积走航监测、长时序定点监测等多类关键难题。

海洋生态监测平台界面

PlanktonScope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其技术适用浊度范围扩大20倍、观测量提升30倍、识别效率提升40倍,可识别最小尺寸达20微米。这既是技术突破,也为全球浮游生物监测领域树立了新标杆。

面对每一次科研挑战,团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蔡中华说,“因为学院交叉学科多,老师们平时的互相交流也多,彼此清楚谁擅长什么,一旦有需要,大家随时就能撸起袖子一起干,这种协作氛围难能可贵。”

看见更多“看不见”

将海洋生态“显微镜”越做越精

面向未来,团队将以“更小”和“更准”为目标——监测到的生物尺度越来越小,数据越来越精准,团队表示,将进一步强化生态成像技术,拓展观测的时空范围。

蔡中华接受央视采访

蔡中华说,显微镜的发明让人类第一次看见了“看不见”的东西,并由此衍生了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生态成像技术也是一样,就像在森林中既能看到树木和枝叶,还能看到树枝和树叶的纹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我们的技术,能看到更多微小的浮游动物和微藻,甚至其他更细小的生命,将海洋生态的‘显微镜’越做越精,就是这项研究的意义。”

蔡中华团队通过一次次突破,将“看见”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到人类的未知边界。他说,每一次突破都不是研究的终点,而是探索水下世界的新起点,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入探索,推动人类与生命之源的永恒“对话”。

来源:深圳特区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