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技巧与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从辨手法到懂人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9:51 1

摘要:很多同学做古诗词鉴赏题时,总陷入 “技巧迷局”:看到 “蝉噪林逾静”,只会说 “用了手法”,却叫不出 “反衬”;分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知道是用典,却讲不清 “为什么用这个典”;即便认出手法,也只会贴标签,说不出 “手法和情感有啥关系”。

很多同学做古诗词鉴赏题时,总陷入 “技巧迷局”:看到 “蝉噪林逾静”,只会说 “用了手法”,却叫不出 “反衬”;分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知道是用典,却讲不清 “为什么用这个典”;即便认出手法,也只会贴标签,说不出 “手法和情感有啥关系”。

其实,古诗词的技巧从来不是 “孤立的套路”—— 表达方式是 “基础写法”,表现手法是 “宏观策略”,修辞手法是 “微观修饰”,三者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情感更动人、主旨更深刻。掌握 “辨手法→析效果→联情感” 的路径,就能从 “看懂技巧” 走到 “读懂诗人”。

搭建 “表达方式 - 表现手法 - 修辞手法” 的完整知识体系,不再混淆 “借景抒情” 与 “托物言志”、“对比” 与 “反衬”。

能精准判断诗词中的核心技巧,结合诗句分析 “手法如何让描写更生动、情感更鲜明”,避免 “只说手法,不析效果”。

突破核心难点:学会 “以技巧为桥,抵达情感彼岸”,明白 “诗人用这个手法,到底想表达什么”,让鉴赏有深度、有温度。

第一部分:技巧全景图 —— 从宏观到微观,理清三类核心技巧

古诗词的技巧就像 “装修房子”:表达方式是 “水电硬装”(基础框架),表现手法是 “空间设计”(整体风格),修辞手法是 “软装装饰”(细节亮点)。三者配合,才能让 “房子”(诗词)既美观又有内涵。

一、表达方式:诗词的 “基础写法”,回答 “怎么写”

这是最底层的写作方式,就像说话时 “叙事、描写、抒情” 的基本区分,诗词中主要用到五种,重点是 “描写” 和 “抒情”。

记叙:简单交代 “发生了什么事”,语言直白,像 “流水账” 但更凝练。

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只用 10 个字,就说清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乡下家里”,没有多余修饰,却把 “朋友相邀的亲切” 藏在字里。这类表达方式在叙事诗中最常见,比如杜甫的 “三吏三别”,多靠记叙展现战乱中的民生疾苦。

描写:最核心的表达方式,专门 “描摹人、景、物的样子”,让读者 “看得见、摸得着”。

按描写对象分两类:

人物描写:写人的动作、神态、外貌,比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牵黄(黄狗)、擎苍(苍鹰)” 两个动作,把 “太守狩猎时的豪迈” 写活了;

景物描写:写自然或人文景观,比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明月照、清泉流” 的细节,让 “山居秋夜的清幽” 仿佛就在眼前。

描写的关键是 “抓细节”—— 不用面面俱到,一个动作、一个画面,就能让形象立起来。

抒情:直接或间接 “抒发情感”,是诗词的 “灵魂”,分 “直接抒情” 和 “间接抒情” 两类,后者是考试重点。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不绕弯子,直接说 “我开心 / 我难过 / 我爱国”,情感强烈。

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喊出 “人生谁能不死?我要留一颗忠心照耀史册”,把 “视死如归的爱国情” 说得掷地有声;再比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拒绝 “弯腰讨好权贵”,满是 “傲岸不羁的骨气”。

2.间接抒情:不直接说 “我怎么样”,而是借 “景、物、事” 来藏情感,更含蓄、更有韵味。

比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不说 “我为战乱伤心”,而是说 “花因感伤时事而落泪,鸟因离别而惊心”—— 花和鸟本无情,是诗人把自己的 “伤心” 藏进了景物里,这就是间接抒情里的 “借景抒情”。

议论:表达 “对事物的看法、道理”,常用来 “点明主旨”,让诗词有哲思。

比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写景,而是直接讲道理 “看不清庐山全貌,是因为自己在山里”,引申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哲理;再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 “要看得远,就得爬得高” 的议论,传递 “积极向上、追求更高目标” 的信念。

说明:解释 “事物是什么、怎么用”,在诗词中极少出现,偶尔在咏物诗里见端倪,比如杜甫《房兵曹胡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前半句简单 “说明” 胡马的耳朵像竹片一样尖锐,后半句才转入描写,所以不用重点关注。

二、表现手法:诗词的 “宏观策略”,回答 “如何艺术地写”

如果说表达方式是 “基础动作”,表现手法就是 “组合套路”—— 诗人为了让情感更突出、意境更深远,特意设计的 “艺术构思”,是技巧鉴赏的核心。按功能可分为四类,每类都有高频考点。

1. 抒情类:让情感 “藏得深、传得远”

这类手法的核心是 “不直白喊情,用媒介传情”,最常见的有四种: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把情感 “泼” 在景物上,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比如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直接说 “我舍不得你”,而是写 “杨柳依依的岸边,清晨的风里挂着残缺的月亮”—— 杨柳是 “离别意象”,晓风残月是 “冷清景象”,组合起来满是 “离别后的孤寂”,情感比直接说 “我难过” 更动人。

关键区别:借景抒情里,“景” 和 “情” 是 “融合” 的,分不清谁主谁次;而后面的 “托物言志”,“物” 是 “载体”,“志” 是 “核心”。

托物言志:借 “某一种事物” 来表达自己的 “志向、品格”,物的特点 = 人的品格。

比如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 “石灰不怕被粉碎,只愿留下清白”,其实是借石灰的 “不怕牺牲、坚守清白”,说自己 “做人要正直、不向恶势力低头”;再比如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墨梅 “不图别人夸颜色,只愿留香气”,表达自己 “不慕虚荣、坚守本心” 的品格。

关键:物和志要有 “相似点”—— 石灰的 “清白” 对应人的 “正直”,墨梅的 “清气” 对应人的 “高洁”,不能随便找个物就言志。

用典:引用 “古代故事、名人名言”,让情感更含蓄、有文化底蕴,常用来 “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用了 5 个典故:“孙权坐镇京口”“刘裕北伐建功”“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拓跋焘祠下歌舞”“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不直接说 “我想北伐却没人重用我”,而是借古人古事:用孙权、刘裕说 “历史上有英雄北伐成功”,用刘义隆说 “北伐不能草率”,用廉颇说 “我虽老仍有能力”,把 “爱国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藏在典故里,厚重又深刻。

用典的好处:一句话能顶千句话,还能体现诗人的学识,让诗词有 “纵深感”。

借古讽今:是 “用典” 的常见目的,借 “评论古代的人 / 事” 来 “讽刺现在的社会 / 朝廷”。

比如杜牧《阿房宫赋》(虽为赋,手法相通)“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借 “秦朝建阿房宫劳民伤财最终灭亡”,讽刺 “唐朝统治者也在大兴土木,不吸取教训”;再比如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 “汉文帝召见贾谊,不问百姓疾苦却问鬼神”,讽刺 “晚唐皇帝不重用贤臣、只关心虚无之事”。

来源:听说风来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