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案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根本——不是源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也不是文化的冲突,而是深植于文明根基的“生存资源争夺”。一位研究文明冲突史的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翻遍二十四史,王朝兴衰、诸侯混战,核心无非两个字:‘争食’。今天的世界,不过是把‘粮食’换成了‘石油’和‘
硝烟再起,局势动荡。当我们刷着手机里全球各地的冲突新闻时,一个古老的问题再次浮现:人类为什么不能停止互相厮杀?
答案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根本——不是源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也不是文化的冲突,而是深植于文明根基的“生存资源争夺”。 一位研究文明冲突史的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翻遍二十四史,王朝兴衰、诸侯混战,核心无非两个字:‘争食’。今天的世界,不过是把‘粮食’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纵观人类历史,所有的战争,无论打着多么崇高的旗号,其最原始的驱动力的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归结为对能源的争夺。
冷兵器时代: 争夺的是肥沃的耕地、丰美的草场。土地是那个时代的“能量电池”,它产出粮食,养活人口,支撑军队。工业革命后: 战争的核心变成了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疯狂掠夺。谁控制了能源,谁就控制了工厂的引擎和军队的坦克飞机。当今世界: 我们看到了为油气资源发起的战争,围绕关键矿产(如锂、钴)的博弈也日趋激烈,因为这些是新能源时代的“命脉”。本质上,当今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就是一张被能量流动所划定的无形地图。 资源分配的高度不均,使得能源匮乏国面临生存危机,而能源富集国则手握巨大的地缘政治权力。这种结构性矛盾,正是战争“根本停不下来”的症结所在。
这位学者提到的“老祖宗的智慧”,正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问题不在于财富(资源)的总量不够,而在于分配的不均衡。今天的世界,正是这句话最真实的写照:
全球能源总量其实是够用的,但少数国家消耗了绝大部分,而更多国家则在能源贫困中挣扎。这种巨大的“能量鸿沟”,滋生了不安全感、嫉妒和仇恨,成为冲突最肥沃的土壤。
因此,要实现持久和平,治标之策是斡旋与调停,而治本之策,是彻底填平这道“能量鸿沟”。让每一个国家,乃至每一个人,都能从能源的焦虑中解放出来。
那么,如何实现“能量均”?答案,或许就藏在人类的未来——可控核聚变。
想象一下这样的图景:
能量的来源不再是地底下的油田,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 可控核聚变以海水中的氘和氚为燃料,一升海水提取的氘,经过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地球海水中的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
这意味着什么?
能源的无限化: 能源将从“稀缺商品”变为像空气一样充足的“公共资源”。电费可能变得微不足道。真正的“能量自由”: 任何国家,无论地处沙漠还是高山,只要靠近海洋,就能获得近乎零成本的终极能源。围绕化石能源的地缘博弈将失去意义。生存危机的消除: 当驱动现代文明的最基本要素——能量——变得极大丰富时,国家间为生存资源而战的根本动机将大幅削弱。而这,恰恰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老智慧完美契合:我们通过创造“无限”的“寡”,来从根本上解决“不均”。
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能源革命中,中国正从追赶者,变为不可或缺的引领者。
“人造太阳”EAST: 多次刷新等离子体运行时间的世界纪录,为实现稳态聚变燃烧提供了关键数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 计划衔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并建设自己的聚变示范堆,旨在验证聚变发电的工程可行性。中国的全力投入,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自身的能源安全问题,更是在为全人类探索一条通往“能量自由”的终极路径。这或许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科技领域最深刻的实践。
结语
战争的枪炮声,源于对能量的渴望与恐惧。而和平的密码,或许就封印在那片蔚蓝的海洋深处。可控核聚变,这枚源自老祖宗“均富”理想的终极钥匙,正在等待我们将其彻底转动。当能量如空气般自由流动之日,或许才是人类真正放下武器,携手望向更遥远星辰之时。
来源:喜庆的画板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