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7日,高市早苗居然在国会会议上当众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日本将把此事认定为“存立危机事态”,进而动用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这番话不只是一次冒进的外交挑衅,更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历史铁盒。
11月7日,高市早苗居然在国会会议上当众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日本将把此事认定为“存立危机事态”,进而动用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这番话不只是一次冒进的外交挑衅,更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历史铁盒。
谁也没想到,这不仅引发中国强烈反制,还让日本陷入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那本被认为早已“作古”的《波茨坦公告》,如今再一次被摆上了桌面。中国真的有权在日本驻军?这项权利还有效吗?高市早苗这番话,究竟为什么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让日本外交部门一度“破防”?
事情的起点,其实就是高市早苗这次的“台海发言”。她明明知道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却依然选择主动踩线。她讲话时声音坚定,态度强硬,仿佛是在向国内右翼表忠心,也是在对美国释放“我已就位”的信号。
“存立危机事态”这个词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日本感到国家生存受到威胁时,可以出兵的法理依据。
这个概念出自2015年安倍政府时期的新安保法案。也就是说,日本通过这一法律,试图打破宪法第九条的束缚,走出“专守防卫”的框架,为未来军事扩张预留了空间。
高市早苗的讲话,等于首次将“台湾有事”直接与“日本有事”挂钩,从而把自卫队出兵的问题摆上了台面。问题是,她的这番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在国会正式场合提出。这就不再是个人言论,而是国家立场的变动信号。
中国方面的回应非常迅速。就在11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连发四问,措辞尖锐。驻大阪总领事薛剑更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发文,指出日本政客是在“选择一条自毁之路”。他形容日本的行为就像把脖子主动伸向刀口,话虽犀利,但背后却是建立在法理基础上的清晰警告。
这一次,中国并没有止步于抗议,而是翻出了那本尘封已久的“老账本”:《波茨坦公告》。这份1945年由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后经苏联加入的公告,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唯一法律依据。日本天皇当年广播“终战诏书”时,引用的正是这份文件的内容。
公告第七条明确说,日本领土将由“盟国指定占领”,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单方面控制。
这其中,“盟国”包括中国。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战后拥有对日本的占领权。而这项权利,并非只是象征意义或历史印记,而是通过补充协议具体化了。
1946年,中美双方签署的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驻日占领的范围。
中国不仅有权驻军四国岛,还可以在爱知县(名古屋)设立一个师级部队的师部,必要时驻军范围可以扩展到三重县和静冈县。这些地区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日本制造业、工业命脉和民族象征所在地。
爱知县的名古屋,是丰田汽车总部所在地,是日本制造的心脏地带;静冈县有富士山,是日本的文化图腾;三重县则有伊势神宫,是日本皇室的精神象征。可以说,中国驻军权的“落脚点”,正好踩在了日本的“神经末梢”。这项权利为什么当年没有真正执行?
原因并不复杂。战后中国很快陷入内战,国民政府无暇顾及驻军事务,原本先遣部队都已抵达日本,还升起了国旗,但后来因为战局变化,部队被紧急调回东北。这项驻军计划因此搁置,并没有彻底废止。
法律条文没有被废除,就意味着权利依然存在,只是“沉睡”而已。
美国当然清楚这一点,因此在1951年绕开中国和苏联,单方面推动了《旧金山和约》,试图重新定义对日关系。但中国从未承认这一和约,法理上并未放弃对日权利。
更关键的是,1972年中日建交时,日本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再次承认《波茨坦公告》,并重申接受其全部条款。
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闭环:战胜国中国拥有驻日权利,协议从未终止,日本自己又在现代条约中再次确认。这不是翻旧账,而是拿出一份依然有效的“房产证”。
高市早苗这次的“台海发言”,就像是点燃了这张“沉睡的王炸”。
她本意是想摆出强硬姿态,迎合美日同盟,争取国内右翼的支持,却没想到一不小心,让中国有了重新激活驻军权的理由。而这张牌一旦被摆上桌,所产生的震慑力绝非普通外交风波所能比拟。
更严重的是,高市的发言还把另一个敏感议题推到了台前:琉球问题。
就在2025年10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一次发言中,点名日本没有认真反思侵略历史,并指出日本在冲绳(琉球)问题上存在对原住民的歧视。这番话立即引发日本右翼媒体的强烈反弹,11月9日,《产经新闻》罕见发社论要求中方“收回言论”。
其实,他们最怕的不是中国说了什么,而是中国可能要“做什么”。
琉球群岛在历史上曾是独立王国,后来被日本吞并。战后,美国将其“托管”,1972年再“转交”给日本的只是“行政权”,不是主权。联合国和中国均未正式承认过这一变更。
如果中国正式提出琉球主权问题,那对日本来说,将是一次地缘政治上的重大打击。
这也是中国在台海问题上反制的一种“非对称博弈”方式。你插手我的内政,我就质疑你的领土归属。你要动用“存亡危机”的法律工具,那我就拿出“战胜国驻军权”对应。这种博弈,是法律的较量,更是历史的回响。
日本国内部分清醒的声音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明确指出,高市早苗的言论是在“煽动危机”,是在为修宪和军事扩张制造借口。他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日本不应插手。
野田佳彦也表达了震惊,直言这类激进行为可能会将日本拖入不可控的军事冲突。日本经济界更是担忧,毕竟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任何外交风险都可能直接冲击经济命脉。
事实上,日本国内已经出现了“恐慌信号”。
有媒体开始回顾当年驻军协议的合法性,甚至提醒政府不要轻易触动台海敏感神经,以免中国亮出“合法底牌”。
这个底牌,不只是纸上谈兵。当年美国在日本驻军,靠的就是类似的战后安排。中国只是不愿高调,不代表没有权利。如今风向变了,这张牌已经不再只是历史的象征。
高市早苗或许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她这一句话,已将日本推向了一个极为危险的法理困境。
她想通过“强硬涉台”来完成右翼政客的使命,想挣脱战后秩序的框架,打造所谓的“正常国家”。但她却忘了,日本之所以“不正常”,正是战后国际社会对其设下的约束。而这个约束中,中国既是参与者,更是核心一方。
中国没有主动挑衅,也没有高调施压,而是选择翻开历史那一页,用最沉稳、最有法理支撑的方式,提醒日本:这场游戏,你不见得玩得起。
现在,日本政坛逐步意识到高市早苗闯下的是一场大祸。她激活的,不只是中国的反制机制,更是战后秩序的历史记忆。而这份记忆,并没有褪色。高市早苗如果继续执意“反中”,不仅可能失去国际支持,也会在国内遭遇更大的阻力。
这场风波,已经远远超出她最初想象的“政治表演”,开始演变成一次法理与现实的正面交锋。她或许没想到,中国的“沉默底牌”,一旦亮出,分量远比她的“口头强硬”来得有力得多。
在这个复杂的博弈时代,历史并没有过去,它只是沉睡。中国有权在日本驻军,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白纸黑字写在国际法上的现实。高市早苗的挑衅,已经唤醒了这份沉睡的权利。日本政坛需要认真思考:再向前一步,会不会踩到红线?
信息来源:
[1]日本内阁大改组,想在台海动真格?别忘了中国在日驻军权! 新民周刊
[2]高市早苗称如“台湾有事”日本可能介入,国台办回应 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知鉴明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