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7款无糖饮料4款测出糖度?网上流行的糖度计靠谱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7:55 1

摘要:“喝无糖饮料还怕胖?用糖度计一测便知真假!”在短视频平台上,博主手持数显糖度计测评无糖饮料的视频播放。镜头前,仪器显示的“糖度值”让不少标注“0糖”的饮品陷入争议,也让消费者心生困惑:这些博主的测评到底靠谱吗?无糖饮料真的“名不副实”?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复刻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张志恒

“喝无糖饮料还怕胖?用糖度计一测便知真假!”在短视频平台上,博主手持数显糖度计测评无糖饮料的视频播放。镜头前,仪器显示的“糖度值”让不少标注“0糖”的饮品陷入争议,也让消费者心生困惑:这些博主的测评到底靠谱吗?无糖饮料真的“名不副实”?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复刻了博主们的测评流程。

7款“无糖”饮料4款测出“糖度”?

为还原测评场景,记者首先购买了短视频博主测评时最常用的一款数显糖度计。该仪器标注量程为0%—35%Brix,误差仅0.2%Brix,与博主们宣称的“高精度检测”一致。随后,记者在济南某大型连锁超市随机挑选了7款热门饮品,涵盖冰红茶、气泡水、电解质水、养生水等几大品类,所有产品均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无糖”或“不添加蔗糖”,涉及康师傅、元气森林、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知名品牌。

按照糖度计操作规范,记者对每款饮品进行三次平行检测并取平均值,结果却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7款产品中4款测出“含糖量”,其中山楂树下(不添加蔗糖版)的糖度测试结果高达9.6%,远超消费者对“无糖”产品的预期;康师傅0糖冰红茶(黑瓶膳食纤维版)的检测数据尤为不稳定,反复出现3.5%和9.9%两个差异巨大的数值;元气森林气泡水(蜜桃味)和0糖脉动分别测出1.7%和1.0%的“糖度”;仅红枣枸杞水(检测值0.4%,未达国标“0糖”界限值上限)、百事可乐无糖版和可口可乐无糖版的检测值显示为0。

“明明标着无糖,怎么会测出这么高的糖度?”这一结果与普通消费者的认知形成强烈反差。为弄清数据异常的原因,记者首先咨询了该糖度计商家的客服人员。对方解释,测糖仪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测量溶液的折光率计算“糖度”,蔗糖浓度越高,折射率越大,但这一逻辑存在明显局限。“对于透光性不高、淀粉含量高或者无糖饮品,数值很容易波动。我们测过无数次无糖产品,有些数值就是不稳定,具体原因也无法完全解释。”客服人员举例称,牛奶、豆浆、猕猴桃汁、玉米汁等含复杂成分的饮品,用该仪器检测都会出现类似问题。

“博主们只展示检测结果,却不说明仪器的适用范围,很容易误导观众。”一位长期关注食品行业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短视频平台的测评内容往往追求“冲突感”,却忽视了科学检测的严谨性。

Brix值≠添加糖含量

为何“无糖”饮料会被糖度计测出“糖度”?记者带着实测结果咨询了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程媛媛,她的解读直指问题核心:博主测评的核心误区,在于混淆了“Brix值”与“添加糖含量”的概念,同时忽视了仪器本身的测量局限。

“Brix值(白利度)衡量的是液体中所有可溶性固形物的总浓度,并非特指蔗糖含量。”程媛媛解释,除了蔗糖,食品中的代糖、天然果酸、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成分,都会改变溶液的折射率,从而被糖度计计入“糖度”数值。以记者检测的康师傅0糖冰红茶黑瓶为例,其配料表中含有的膳食纤维、色素等成分会降低饮品透光率,与甜味剂共同作用,导致仪器检测时折射率不稳定,进而影响检测结果。“膳食纤维作为可溶性固形物,必然会影响折射率,正常检测不可能出现0值”。

程媛媛表示,知名品牌的无糖饮品都会经过严格的出厂检测,只要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和瓶身标识一致标注“无糖”,基本不会出现问题,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甜味剂的选择和配比是企业的核心技术

随着健康观念的深入,“控糖”成为全民共识,无糖饮料、无糖零食等产品迅速成为市场热点。欧睿国际指出,中国是全球无糖饮料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2018-2023年复合增速超30%,预计2025年核心品类规模将突破千亿级。

市场的快速扩张,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从传统饮料巨头到新兴品牌,纷纷布局无糖赛道,产品涵盖饮料、糕点、乳制品、调味品等多个品类。记者在超市走访发现,仅无糖饮料货架就陈列着数十种产品,“无糖”“0糖0卡0脂”“0蔗糖”等标签成为最显眼的营销卖点。

企业的配方逻辑也在不断升级。为了模拟传统含糖食品的口感,不少企业采用“多种代糖复配”的方案,例如山楂树下(不添加蔗糖版)就同时添加了结晶果糖、木糖醇、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等甜味剂。“单一代糖的口感可能存在缺陷,复配后能实现更接近蔗糖的风味。”程媛媛透露,甜味剂的选择和配比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但市场繁荣的背后,信任挑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部分企业存在“概念炒作”嫌疑,将“0蔗糖”等同于“0糖”,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非专业解读”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混乱。“消费者对‘无糖’的认知还停留在‘完全不含糖’的层面,对代糖、可溶性固形物等概念缺乏了解。”程媛媛表示,行业需要加强消费者教育,同时规范企业的标签标注和营销宣传。

代糖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新的讨论。随着赤藓糖醇、木糖醇等代糖的广泛使用,部分消费者出现了腹泻、腹胀等不适症状。今年中秋节期间,就有媒体报道部分无糖月饼因糖醇添加量较高,导致消费者食用后腹泻。“这并非代糖本身有问题,而是个体耐受度差异导致的。”程媛媛解释,不同人对代糖的耐受量不同,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肠道不适,但饮料类产品的代糖添加量通常较低,出现不适的概率远低于糕点类产品。

学会看标签,理性选择无糖产品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无糖产品和纷繁复杂的测评信息,消费者该如何理性选择?程媛媛结合专业知识建议消费者学会通过产品标签、营养成分表、配料表等官方信息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一看产品标签,快速初筛。优先选择明确标注“0糖”的产品,其合规性更有保障;警惕“0蔗糖”标签,它仅代表不添加蔗糖,可能含其他添加糖或代糖;“0卡”可作为加分项,但不能替代“0糖”判断,核心仍需以含糖量为依据。同时,优先选择大厂家产品,其配方和标注的规范性更可靠。

二看营养成分表,精准验证。重点核对“碳水化合物”项下的“糖”含量,若标注“0克”,可印证“0糖”标签的真实性;若有数值,需结合食用量计算实际摄入糖量。注意营养成分表的计量单位(每100克/每100毫升),避免因计量差异误判。未来,营养成分表强制标识将从4项增至6项,消费者可关注新增指标,但“糖”含量仍是核心判断依据。

三看配料表,深挖细节。配料按添加量从多到少排列,若白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游离糖排在前3位,直接避开;若产品标注“0糖”但口感甜,配料表中大概率含代糖,常见的有“糖醇类”(赤藓糖醇、木糖醇、甘露糖醇等)、甜菊糖苷、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添加量≤0.2%的配料无排序要求,但仍需警惕隐形添加的糖或代糖,若此类成分过多,需谨慎选择。

此外,她建议消费者关注甜味剂耐受度,规避不适风险。耐受存在个体差异,敏感人群需减少食用含糖醇类甜味剂的产品,尤其是糕点、糖果等添加量较高的品类;苯丙酮尿症患者需严格避开含阿斯巴甜的产品,购买时需留意配料表标注。

“科学合理使用甜味剂都是安全的。”程媛媛表示,想要保持健康,就要做到适糖,而不嗜糖。日常膳食中不必过分拒绝糖分和甜味,盲目追求无糖食品。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