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肝再次受到关注!医生发现:爱吃猪肝,身体可能会收获这些好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7:52 1

摘要:小时候家里做饭,饭桌上偶尔会有猪肝这道菜。颜色深、味道重,很多孩子嫌弃它“有腥味”,可老一辈人却总说:“多吃点肝,补血!”那时候也不懂,反正不贵,也不是天天吃,就算是“补”,也没太当回事。

小时候家里做饭,饭桌上偶尔会有猪肝这道菜。颜色深、味道重,很多孩子嫌弃它“有腥味”,可老一辈人却总说:“多吃点肝,补血!”那时候也不懂,反正不贵,也不是天天吃,就算是“补”,也没太当回事。

可最近几年,猪肝又重新被端上了不少家庭的餐桌,而且这次,不只是因为“便宜”或“下饭”——医生们发现,这种貌不惊人的食材,竟然藏着不少对身体有益的秘密。

过去十年,大家说起健康饮食,满嘴是“低脂”“高纤”“植物基”。动物内脏常常被一棍子打死,认为胆固醇高、油脂多、不干净。但事实真的这么绝对吗?未必。

猪肝,的确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但它的营养密度也远超很多人想象。每100克猪肝含维生素A超过8000微克,不夸张地说,这个含量几乎是多数蔬菜的数十倍。

而维生素A对维持视力、皮肤黏膜健康、免疫系统正常工作都至关重要。尤其是眼干、夜盲、皮肤反复起皮疹的人,适量吃点猪肝,效果远比擦什么眼药膏来得实在。

猪肝富含铁,特别是“血红素铁”,这是人体最容易吸收的铁形式之一。很多女性因为月经原因容易贫血,吃菠菜、红枣补不上去,反而吃点猪肝,脸色立马见红。这不是玄学,是铁的吸收率在说话。

提起胆固醇,很多人脑子里立刻浮现“堵血管”“高血脂”这种可怕的词。但医学上早就澄清过,胆固醇其实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脂类,参与细胞膜结构、激素合成、维生素D合成等多个过程。

猪肝的胆固醇确实不低,但你得看整体饮食结构。如果平时饮食清淡、运动规律,偶尔吃一顿猪肝,根本不会引起血脂飙升。反而是天天奶茶、甜点、炸鸡的人群,即便不吃猪肝,血脂也照样高。

猪肝含有丰富的胆碱,这是一种对大脑发育、记忆力保持都很有帮助的营养素。中老年人常吃些富含胆碱的食物,对预防记忆力退化、延缓脑功能衰退也有一定帮助。所以说,猪肝不光是“补血”,它补的东西可不止血那么简单。

猪肝虽好,可也不是能天天吃、顿顿吃的东西。维生素A在体内是脂溶性的,过量摄入会在肝脏累积,导致中毒。轻则头晕恶心,重则肝功能紊乱,甚至影响骨密度、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孕妇尤其要注意)。

营养再好,也得有度。每周吃一次、每次控制在50到100克左右,是相对安全又有效的摄入量。尤其是孩子,正在长身体,适量吃点猪肝确实有好处,但多吃反而负担大,还可能抑制其他营养吸收。

猪肝是动物的解毒器官,虽然猪体内的毒素大多被代谢掉,但还是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烹饪时彻底炒熟,避免寄生虫或病毒风险。别贪图口感而吃半熟,那可不是“鲜”,那是冒险。

对一些人来说,猪肝简直是“便宜又有效”的营养补剂。比如慢性贫血、术后恢复期、体力消耗大的人群,适当吃点猪肝确实能加快恢复速度,提升精神状态。

但对高尿酸、肾功能不全的人来说,猪肝的嘌呤含量不低,吃多了容易诱发痛风发作。胆固醇代谢异常的患者,也不宜频繁食用。老年人消化能力减弱,吃太多动物内脏也容易引发胃肠不适。

猪肝有没有营养?有。适不适合所有人?不一定。关键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评估,别盲目跟风。营养的事,从来都不是一刀切。

这几年,“食疗”又火了起来。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食物的价值,尤其是那些被城市生活忽略的老食材。猪肝就是个典型,它不是“网红”,也不是什么超级食物,但它实实在在地养过几代人。

很多时候,营养并不一定来自进口牛油果、奇亚籽、三文鱼,而是来自日常餐桌上那些被遗忘的“旧味道”。猪肝的价格没怎么涨,但它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

医生不是鼓励大家天天吃猪肝,而是想说,营养其实没那么玄。关键在于吃得合理、搭得科学。与其天天担心缺这缺那,不如回归常识,吃点真正对身体有用的东西。既能补身体,又不花冤枉钱,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市场上保健品琳琅满目,价格也越来越离谱。但很多人吃了一堆东西,效果却不如一顿热乎的家常饭。猪肝虽然不是灵丹妙药,但它的养分扎实,身体能识别、能吸收,效果也更直接。

比起吃几百块一瓶的铁剂、维A胶囊,一盘热腾腾的猪肝炒韭菜,也许才是最实在的“保养”。

食物不是万能的,健康的关键还是整体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情绪稳定,再配合科学饮食,才是长久之道。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丽娜.猪肝的营养价值与合理食用探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2):212-215.

[2]刘俊.动物内脏营养成分分析及其膳食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2,28(3):45-48.

[3]李雪梅.营养科医生谈猪肝的利与弊[J].家庭医学,2021(6):33-35.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