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经常遭灾的古人,是怎么战胜瘟疫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4:55 1

摘要:大水淹过田地,淹过房屋,淹过那些来不及掩埋的尸体。水退了,可病来了。

2681年里,669次疫灾。平均每4年,死神就要敲一次门。

可他们硬是从尸山血海里,摸索出一套活命的办法。

洪水退去的第三天,村里开始有人发烧,这是东汉末年最常见的景象。

大水淹过田地,淹过房屋,淹过那些来不及掩埋的尸体。水退了,可病来了。

井水变浑,粮食发霉,连空气都透着股腐臭味。

当时的人不懂细菌,不知道病毒。可他们知道规律。

旱灾过后,瘟疫必到。洪水过后,疫病横行。地震之后,死亡成倍。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一次次刻进历史的骨头里

张仲景家族原本有二百多人,建安年间那场大疫,十年不到,三分之二的人没了。其中死于伤寒的,占了十分之七。

他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个倒下,医术再高,也救不回来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情况更惨。

史书记载,江南某地一条巷子里住着一百多户人家。瘟疫来了,一户都没剩

另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全军覆没。不是一家死几口人,是整村整巷地死绝。

为什么灾后必有疫?

洪水泡烂了尸体,污染了水源。旱灾饿瘦了百姓,削弱了抵抗力。

饥民四处逃荒,把病带到各地。地震毁了茅厕,粪便横流街巷。

古人把这些现象总结成一句话: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这不是迷信,是用命换来的经验。从公元前770年到清朝灭亡,有明确记载的疫灾年份达到669年

算下来,每隔四年就得经历一次。

清朝最惨,82%的年份都在闹疫。明朝是61%。就算国力强盛的盛唐,疫病也没少过。

古人没法阻止灾害,只能想办法对付随之而来的瘟疫。

活下来的人,开始琢磨怎么断开这条死亡锁链

秦朝的乡长叫典甲。他有个职责写在竹简上:发现疫情,立刻上报。

《睡虎地秦墓竹简》记得清楚。村里要是有人染了疫,典甲得马上调查,向官府报告

官府派医生来检查,一旦确诊,病人立刻被带走,关进一个叫"疠迁所"的地方。

这是中国最早的隔离制度。

到了汉朝,办法更细了。公元2年夏天,青州大疫。

朝廷下令:把空房子腾出来,专门安置病人

政府出钱买药,免费治疗,这是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医院。

病人和健康人分开,传染源就被切断了

唐朝国力强,隔离机构遍地开花。长安城里,官府办的叫"养疾坊",老百姓办的叫"病坊",寺庙办的叫"悲田坊"。

有钱的去官办,没钱的去民办,实在穷的去寺庙

南宋把隔离做得更精细。

朝廷在各地建"安济坊"。病情轻的和病情重的分开关,防止交叉感染

医生每天记录病情,什么时候发烧,烧到几分,吃了什么药,都得写清楚。

这些记录后来成了研究疫病的宝贵资料。

到了明清,天花成了最大的杀手。

康熙自己出过痘,脸上留了一辈子的麻子。他深知天花的厉害

登基后,在广宁门外设立"避痘所",专门隔离天花患者。

后来又在京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选一个村子,集中收治病人。

清朝的隔离规定很严格。宫里人家要是有三个以上染了天花,就算没病的,一百天内也不准进宫

有大臣觉得太绝情,当面讥讽。康熙不管,照样执行。

1911年,东北爆发鼠疫。这次朝廷动了真格。

民政部拨款十万金,成立临时防疫总局。医生必须有毕业文凭,不合格的一律不要

在永定门和右安门外,设立防疫病室、隔离室、出诊所。

伍连德带队深入疫区,采取铁路检疫、控制交通、火化尸体等措施。

伍连德

四个月,疫情被扑灭

从秦朝的"疠迁所"到清末的防疫总局,两千多年的隔离史,其实就是一部认知升级史。

古人用最笨的办法,把病人和健康人隔开,硬生生挡住了死神的脚步

建安二十二年,军营里又死人了,司马朗是征东将军,跟夏侯惇一起征吴。

到了居巢,军士大疫。司马朗不躲,亲自巡营,给士兵送药,结果自己染了病,四十七岁就没了。

那个年代,当医生是要命的。

张仲景看着家族里的人一个个死去,关起门来写书。

他把能找到的医书全翻了一遍,《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一本本啃。

民间有什么偏方,他都收集

十几年后,《伤寒杂病论》写成了,这本书把外感病分成六类: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每一类病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写得明明白白

后来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流传下来。

到了晋朝,葛洪写了本《肘后备急方》,里面记着最早的防疫方,有"辟瘟疫"的,有"辟天行疫病"的。

还记了狂犬病的治法:把咬人的疯狗杀了,取脑浆敷在伤口上。

这办法现在看来很原始,其实相当于最早的疫苗。

唐朝的孙思邈收治了六百多个麻风病人,那时候麻风病人被社会抛弃,没人敢碰

孙思邈不在乎,照样治,在《备急千金要方》里写了近二十首辟疫方。

药怎么用?有佩戴在胸前的,有口服的,有烟熏的,有粉在身上的,有挂在身上的,有塞鼻子的,还有洗澡用的。

明末崇祯年间,江南疫病肆虐。

吴有性是个医生。他看着成片成片的人死去,心里憋着一股气

伤寒的治法用在瘟疫上不管用,得另找办法。他花了好几年,写出《瘟疫论》。

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瘟疫的书,书里把瘟疫和伤寒分得清清楚楚。

到了清朝中期,温病学派形成了。

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温热病篇》、吴瑭的《温病条辨》、王士雄的《温热经纬》,这些书构成了完整的温病理论体系

从张仲景到吴有性,从经验方剂到专著理论,古代医生用一千多年的时间,把对抗瘟疫的办法写成了书,传给后人

天花杀人不眨眼。得了天花,十个里能活下来三四个就不错了。活下来的,脸上也会留一辈子的麻子

古人发现一个规律:出过痘的人,一辈子不会再得天花。

于是有人想,能不能让健康人故意染上轻微的天花,以后就不怕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催生了人痘接种法。

最早的办法叫痘衣法。把天花患者的内衣给健康小孩穿,让他染上病

这办法太粗糙,成功率低,死亡率高。

后来改进成痘浆法。用棉花蘸患者痘疮的浆液,塞进健康人的鼻孔。

让病毒从鼻腔进入,比穿衣服靠谱些

再后来是旱苗法。把痘痂阴干,研成细末,用银管吹进鼻孔。

最安全的是水苗法。痘痂研末后用水调匀,用棉花蘸了塞进鼻孔,十二小时后取出

七天左右发热出痘,就算成功了。

早期的疫苗都是直接从患者身上取的,古人叫"时苗",时苗毒性太大,经常出事

后来医生想出熟苗法:把痘痂连续接种七次以上,每次都选出痘最好的,毒性一次比一次低。

这办法和现代疫苗制备原理完全一致。

康熙是个麻脸皇帝。他1682年下令全国推广人痘接种法,太医院专门设立痘诊科。

他晚年说,自己的子女和孙辈都种了痘,边疆四十九旗和喀尔喀各部也都种了,救了千万人的命

人痘接种法很快传到国外,连俄罗斯都派人来学;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把这技术带到日本。

1790年,朝鲜使者从京城带回《御纂医宗金鉴》,书里写着种痘的详细方法。

人痘接种法经阿拉伯传到土耳其,1721年被英国公使夫人蒙太古带回英国,然后传遍欧洲和美洲。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评价说:

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有这样的习惯,这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民族的伟大榜样。

古人没有实验室,没有科研经费,只有一条条人命换来的经验。

他们用最朴素的办法,为人类打开了疫苗这扇门

参考信息:

千年防疫话"隔离"·首都之窗·2020年2月24日

古代如何防控疫情?隔离,消毒,封水井,速赈济·北京日报·2020年

我国古代的疫病防治·江苏智库网·2020年12月

古代的防疫与疫苗·中新网·2020年2月10日

古代中国治疫 隔离为先·科学人才网·2020年

人痘接种法:对抗天花第一炮·科普中国网·2016年4月19日

中国古代防疫制度的演变·红星网·2020年3月27日

古代也有"方舱医院"?来看古人如何战"疫"·荆楚网·2020年3月13日

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医著篇:《伤寒杂病论》·华夏经纬网·2022年4月28日

来源:小喵侃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