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作为适应视觉时代的一种愈发凸显的趋势,搭建了更具想象力的叙事空间,以强化情感共鸣和文学作品传播。因此,借助视觉艺术和图像叙事的功能与优势,助力当代文学作品实现破圈传播的同时守好文学底色,打造融视觉美学与文学内涵于一体的传播格局,应成为影视改编工
□ 冯劲桦
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作为适应视觉时代的一种愈发凸显的趋势,搭建了更具想象力的叙事空间,以强化情感共鸣和文学作品传播。因此,借助视觉艺术和图像叙事的功能与优势,助力当代文学作品实现破圈传播的同时守好文学底色,打造融视觉美学与文学内涵于一体的传播格局,应成为影视改编工作的重要方向。
利弊权衡,在改编热中保持冷思考
伴随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成为近年来的“爆款”。文学与影视的协同融合和双向赋能,对拓宽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让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实现文学作品市场推广的重要手段。改编热浪潮中涌现了很多优质作品,如《白鹿原》等,其市场与口碑双丰收的背后体现的是改编者对原著作品文化内核的坚守和对其当代价值的思考。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爆火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现实问题,包括商业化严重、文化底色被遮蔽、粗制滥造等问题。因此,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既需要“热”,也需要“冷”,改编者和文化市场均应冷静下来思考如何实现商业化与文化性、娱乐化与教育性、内核坚守与形式创新等的统筹兼顾。
破圈传播,基于内在逻辑的创新演绎
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不能一味照搬,应遵循相似性和适度性的原则。基于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同时基于对媒介传播特性、叙事风格和篇幅时长等差异的考量,用可视化的镜头语言来代替文学作品中的场景细节、人物形象、肢体动作等。以《人世间》为例,该剧改编自梁晓声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作品,在延续原著精神内核、故事主题和叙事手法的基础上对叙事节奏、矛盾冲突等进行适当调整,既保留了原著对现实主义的关注,又通过强化矛盾冲突、增强视觉呈现的再创作手段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不能一味坚持小众化,应体现通俗化、大众化的原则。文学作品通常会有较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心理描写、专业术语和文化隐喻,影视化改编能否在保留原著精神实质的同时,将深奥、抽象的文本叙事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是判断作品改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以《三体》为例,原著中含有大量的物理学专业名词和理论解释,改编者用“古筝行动”和“面壁计划”等视觉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其含义,同时对原著中的大量复杂专业名词进行了拆解和生活化比喻。
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不能一味迎合市场,应注重凸显艺术色彩和翻译魅力。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需要改编者对原著深层次文化底蕴及抽象语言符号所隐喻的人间百态有精准、全面的把握与理解,同时融入一定的生活反思和时代思考,用创新性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呈现。
来源:场景SkZ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