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我们的全妹妹,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运动服,操着一口略带广东腔的普通话,偶尔被旁边的队友陈艾森、陈艺文调侃几句,还害羞地笑。
11月12日晚上,在广州二沙训练中心。这地方,对体育迷来说,那可是培养世界冠军的摇篮。
而就在一个寻常的夜晚,18岁的全红婵,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现象级的个人直播。
没预告、没宣传,更没啥专业团队在背后推波助澜,就是她自己,掏出手机,对着镜头,跟大家唠了一个小时。
结果900多万人在线围观!这架势,放到哪个明星身上都招架不住。
可我们的全妹妹,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运动服,操着一口略带广东腔的普通话,偶尔被旁边的队友陈艾森、陈艺文调侃几句,还害羞地笑。
她没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奥运金牌,反而一个劲儿地推荐大家去看全运会的田径、游泳、霹雳舞项目,生怕大家只关注跳水。
等到晚上十点,时间一到,她准时跟网友们说拜拜:差不多到点休息了,明天还要训练。这利落劲儿,跟她在十米跳台上的风范,简直一模一样,都是那么干脆、纯粹。
你以为这就完了?大错特错!这场直播的彩蛋,才是真正让人暖心的。一个小时的直播,全红婵一共收到了4万多块钱的打赏。
按理说,这笔钱对一个18岁的女孩来说,怎么着也算笔巨款了。可她大手一挥,全部捐给了乡村儿童。捐款证明晒出来的时候,网友们都炸锅了。
可她没想着给自己添置什么奢侈品,而是把这份意外之财化作了希望,送给了更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这份骨子里的善良,真不是摆拍能摆出来的。
就在这场直播的前一天,全运会的跳水项目刚刚落下帷幕。广东跳水队豪取6金1银2铜,成为最大赢家。
全红婵作为其中一员,拿到了女子团体金牌。但在女子双人10米台,她得了第五名,更让人意外的是,她主动放弃了单人10米台的角逐。
放弃个人赛的日子里,她没有“神隐”,反而成了赛场边最亮眼的啦啦队队长。穿着队服,手里攥着加油棒,每当广东队的选手完成动作,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鼓掌呐喊。
那份为集体荣誉而战的投入,那份为队友摇旗助威的真诚,比她站在领奖台上还要动人。
还有个小插曲,更是把她的路人缘拉到了满分。跳水比赛结束那天,场馆里的工人师傅们正在撤场。
看到全红婵,他们小心翼翼地凑过去,想求个签名。要知道,那时候其他运动员都陆续离开了,可全红婵她停下了脚步,接过递来的工作牌和笔,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签名。
人越聚越多,她只是加快了手上的速度,额头上都渗出了细汗,也没听她抱怨一句。
记者在旁边忍不住替大家道谢,她只是抬头一笑,继续签。签完最后一个名字,她还环顾四周,轻声问:还有人要签吗?确认没人应答后,才小跑着去追赶队友。
后来,有工人师傅拿着她的签名,感慨地说:有了这个签名,干活都更有劲儿了!
你看,一个18岁的女孩,面对陌生人的请求,能有这样的耐心和尊重,这可不是靠什么情商课能学来的,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全红婵还得从2007年的湛江市麻章区迈合村说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一家七口人挤在三间老屋里,父母靠着两亩甘蔗地和零星打工过日子。
所以说,全红婵的童年,并没有太多优渥的日子。
2014年,7岁的全红婵正在操场上玩跳房子游戏,那股子蹦蹦跳跳的劲头,被湛江市体校的教练陈华明一眼看中。
这孩子弹跳力好,空中姿态轻盈!教练的这句话,成了全红婵命运的转折点。听说练体育不用交学费,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就这样踏上了跳水之路。
体校的日子,远比想象中艰苦。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要从陆上倒立开始练起。每天清晨五点半,天还没亮,她就要起床,300次倒立、200个腰腹训练,是每天的标配。
手掌磨破了,贴个创可贴继续。但这份天赋和韧劲,很快就被省队教练何威仪看在眼里。只有三个月,她就掌握了全套基础动作。
2018年,全红婵进入省队。训练强度再次升级:每天400次起跳、20组动作练习。为了攻克高难度的207C动作,她可以在两周内加练2000次!
膝盖上的淤青,就没消停过。这些数字,听起来都让人心疼,但正是这些量变,最终促成了质变。
2020年,13岁的全红婵,被破格选入国家跳水队的梦之队。国家队的训练日记里,记录着这个少女惊人的付出。
为了提升109C动作的成功率,她主动把训练量加到队友的1.5倍,只用了两个月,就将成功率大大提升。
这份努力,终于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迎来爆发。
14岁的全红婵,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跳出了三次满分动作,以466.20分打破奥运纪录,一举成为中国跳水队最年轻的奥运冠军。
那一刻,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个创造水花消失术的中国女孩。
东京奥运会的成功,让全红婵这个名字火遍全国。但聚光灯下的她,依然是那个朴实的农家女孩。她那句“要赚钱给妈妈治病”的心里话,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她拒绝了所有商业代言,把比赛奖金一分不剩地寄回家里。她的储物柜里,始终放着母亲的CT片,那是她不忘初心的最好证明。
随着她的成名,家里的生活也逐渐改善。
父亲全文茂开了店铺当老板,母亲在店里帮忙,哥哥全进华参加了美食节目,老家迈合村还奖励了宅基地,一栋三层半的别墅正在建造中。
全红婵用自己的努力,不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整个家庭看到了新的希望。
成名后的全红婵,并没有被眼前的光环冲昏头脑。她始终在平衡训练与个人成长。2024年,她以“国际级运动健将”的身份,被保送进暨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
这意味着,在训练之余,她还要补完高中课程,啃下《运动生物力学》这样的专业书籍。
她的书桌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力学公式,让人看到了一个冠军的另一面,一个努力学习的普通学生。
学校也为她定制了弹性教学模式,由5位教授组成导师组,通过“云课堂+集训补课”的方式,帮助她兼顾学业与训练。
在开学典礼上,她的发言朴实而有力:“跳水池教会我,想要压住命运的水花,就要在起跳时用尽全力。”
这句话,不只是对她运动生涯的总结,更是她面对人生的态度。
今年的全运会,是她成长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面对身体发育带来的技术调整挑战,她在团体赛中顶住压力,以413.90分的超高分助力广东队夺冠。
放弃单人赛后,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队友加油和观察学习上。全运会结束后,她在社交平台晒出合影、颁奖照和花絮,配文写道:“没有白走的路,对错都是我的脚印。”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