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明吹哪些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35 1

摘要:首先,崇祯皇帝一开始就想跑去南京。《明季北略》载,李明睿等奏请南迁,崇祯单独召见李明睿曰:“朕有此志久矣,无从襄赞,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崇祯的本意是自己迁往南京,留内阁等一班官员留守京师,但未能如愿。二月初一,大顺传檄到达御前,檄文有

首先,崇祯皇帝一开始就想跑去南京。《明季北略》载,李明睿等奏请南迁,崇祯单独召见李明睿曰:“朕有此志久矣,无从襄赞,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崇祯的本意是自己迁往南京,留内阁等一班官员留守京师,但未能如愿。二月初一,大顺传檄到达御前,檄文有“将于三月十五日到达京师”之语,君臣上下甚为恐慌。二月中旬,大顺军刘芳亮等部已出河北,基本完成了对京师的包围,京师形势急剧恶化,朱由检安全南迁已困难重重。《明史·李邦华传》载,此时“邦华密疏,请帝固守,而太子监国南京。帝得疏,意动,绕殿而行,将行其议。中允李明睿,亦疏言南迁便。”但是这次南迁之议没有成功。原因无非三点: 1,有明一朝,北京曾多次被包围,但是每一次最终都化险为夷,所以皇帝和朝臣并没有太过恐慌。2,南京在明朝地位与众不同,有与北京相仿的一套班子和政治体系。北京的朝臣到了南京结果将万分尴尬,为了自身的利益,大臣纷纷反对南迁。3,此时大顺军已经完成了对北京地区的包围,南下之路有阻。皇帝大臣出于安全考虑,对南下无法下定决心。

最后,其实北京城破后崇祯也想到跑路,只是没有跑出去而已。《崇祯实录》《明季北略》均载:“昧爽,上微服出自中南门,杂内侍数十人,皆骑而持斧,欲出东华门;内监守城,施矢石相向。时成国公朱纯臣守齐化门,趋其第,阍人辞焉;上太息去。趋安定门,门坚不可启。天且曙,仍回南宫,散遣内员;携王承恩入内苑,登万岁山之寿皇亭。”

明朝军服

1 关于不和亲

对中原王朝而言,和亲一般是为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更好的控制少数民族,但是随着贸易的发展,通过“勘合贸易”“朝贡体系”即可。没有和亲的必要。对少数民族而言,与中央王朝和亲,意味着与中央王朝攀上了亲戚,从此以后可以得到中央朝廷更多的赏赐,当与其他部族产生矛盾时,也可以得到中央王朝的支持或帮助。因此,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和亲,意味着物质上或政治上的利益。因此,对少数民族而言,和亲只是手段,和亲的背后是利益。可是明朝对外族外国是怎么做的?朝贡贸易、赏赐土地,外族外国不需要和亲就可以得到比和亲更大的利益。

另外明朝其实也想和亲。永乐帝朱棣就向朝鲜王朝提出了和亲的建议。当时的朝鲜国王是李芳远,他当即召集重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帝(指朱棣)有结婚于我之意,此非予愿”。为了拒绝明朝的和亲,李芳远甚至编造谎言,他对大臣们说:“世子未婚,而予汲汲于使臣言已婚者,正恐联姻上国也”。也就是说李芳远的儿子明明没有结婚,但他为了不与明朝联姻,就欺骗明朝的使者。之后李芳远还说出了自己不愿意与明朝和亲的原因:“倘若许婚,或非帝之亲女,虽或亲女,语言不通,非我族类,而恃势骄恣,压视舅姑,或因妒忌,片言支词,私通上国,不无构衅。且诸闵必将席世子伉俪之势,益难制矣。”最终朝鲜王朝婉言谢绝了明朝和亲的要求。

2 不割地

这一点简直称得上可笑了。明朝也许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割地”,但是明朝会弃地。明朝从开国到亡国,土地是一点点变小。努尔干都司,永乐九年也就是1411建立卫所。仅仅25年后,宣德直接废止了努尔干都司,东北区域则转由女真部落管理。还有交趾布政使司、河套、云南宁远州、广西西平州、广西禄州、广东分茅岭以北,这可是实打实的领土,既不是羁糜,也不是前朝失地,更不是争议地区。是明缅战争就丢掉了了孟养、木邦、兴威三个土司近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明朝在这领土上还不如清朝,清朝起码是确确实实打不过才丢失的,而明朝有些情况甚至打都没打就自动放弃了。

明缅战争丢失的领土

后金火器是比明朝强大的。就拿大炮来说,红夷大炮的技术改进,无论是从生产方面还是设计方面,明朝从未有过。并且产量与购买量都极少。

而后金军队对火器的态度则完全相反,1621年(天命5年)满军攻打沈阳还没可攻城的火器,同年攻打辽阳就用了炮(缴获的明炮),1622年(天命7年)已经开始自制火炮,火炮装备有了具体规定:管四千人的汉官准备大炮十门,长炮八十门,管三千人的准备大炮八门,长炮五十四门;管二千人的准备大炮五门,长炮四十门。1623年(天命8年)出征蒙古昂阿贝勒,炮队已经完备,可以随队出征,可见炮架问题已经解决。

自辽阳战后,明军火炮优势已经全无,明军能造的所有类型火器,后金已经全部可以掌握自制。并且成功的把以前用于制作小铜器的失蜡法转用于红衣大炮的制造,并且通过对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处理,制出的火炮是钢炮,比当时的铜炮铁炮优越的多,而明朝仿制火炮与欧洲仍有差距。佛朗机红夷大炮可以打8-9里,明朝仿制的大炮却只能打3-4里。

在清兵入关后,顺治时期清朝军队灭南明收新疆,因此火炮技术继续发展,此时期清朝军队的火炮装备数量有增无减。康熙时期的初期太平了一段时间,清朝的火炮制造生产速度放缓,但随着三藩叛乱,清朝战事再起,火炮生产数量再度大增,清朝军队平三藩,平噶尔丹,并西藏,并青海需要轻炮,而驱逐沙俄,灭台湾则是需要重炮,此一时期清朝的火炮种类迅速增多,在重炮方面,制出了当时最好的铸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轻炮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以上并不是在吹清朝,而是事实。在取得以上成就后,清朝就渐渐故步自封,自尊自大。自以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再发展科技寻求进步也是事实。

“明朝不是被满清灭的,而是被李自成灭的。就满清那样也能灭了我大明?要不是天灾我大明怎么会亡”

如果排除南明,打下首都就算灭国的话明朝确实亡于李自成。然而李自成并没有坐天下,大顺却是亡于清。这么来算显得明朝战斗力更低。关于明朝亡于谁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看的是下一个朝代是谁。毕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是因为单单一个因素灭亡的。比如:就明朝那样能打下元?大元亡于内斗。就元朝那样能打下宋?宋朝亡于奸臣。就唐朝那样能打下隋?隋朝亡于皇帝昏庸。这样的话谁不会说?每一个王朝的灭亡与兴起都是因为许多因素的结合。

首先,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与英军装备差距并不大,清军并不是大刀长矛对抗火枪队,其实双方都是火枪对射,清军的火枪与英军差距也不是很大。但是英军一冲锋拼刺刀,清军立马土崩瓦解。装备不是距离,只是战斗意志和训练差太多。明军的农户兵的士气训练并不比腐化的八旗兵绿营兵更强,装备更是差得远。所以只能说如果明朝对抗八国联军会输的更惨。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明朝没有清朝这么大的土地。所以打了败仗割地割的恐怕就是甘肃陕西之类的核心地区了。

明朝领土问题

其实明朝领土就是传统的汉地(两京十三道)加上有驻军的东北一部,对于西藏地区所谓的“控制”其实就是在前藏地区册封了几个世袭的法王。除此之外明朝对西藏既无一兵一卒也无一官一吏,朵甘(青海)和乌斯藏(地区)也只是少部分宗教首领接受了明朝的册封。

日本版地图

西方版清朝地图

西方版明朝地图

实际控制图

还有就是当时的西藏局势。当时的西藏主要分为前藏、后藏和阿里三部分,前藏是拉萨和山南地区,后藏是日喀则地区,阿里在藏北高原上。在前藏地区,从元朝到清朝初期出现了萨迦、帕竹、仁蚌巴、藏巴汗四个小王朝交替。在阿里地区,有拉达克和古格两个王国,1633年,拉达克王国吞并了古格王国。 这些王朝互相攻伐,甚至拉达克苏丹从来没有接受过明朝册封,并且羞辱明朝使者,帕木竹巴也并没有理会明朝。明朝在西藏青海,既无一兵一卒,也无官吏治民。有的是口头册封的当地的世袭“指挥使”和朝贡贸易,甚至对西藏的影响力还不如对朝鲜。因为日本侵朝明朝出兵相助,而蒙古人入侵西藏并且吞并西藏建立和硕特汗国,明朝对此居然毫无反应。

甚至就连明朝官方修的【大明一统志】中「外夷」包括朝鲜国、日本国、琉球国、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真腊国、满剌加国、古麻剌国、拂菻国、三佛齐国、浡泥国、苏门答剌国、苏禄国、彭亨国、西洋古里国、琐里国、榜葛剌国、天方国、默德那国、古里班卒国、锡兰山国、白葛达国、百花国、婆罗国、吕宋国、合猫里国、碟里国、打回国、日落夏治国、阿鲁国、甘巴里国、忽鲁谟斯国、忽鲁母恩国、柯枝国、麻林国、沼纳朴兒国、加异勒国、祖法兒、溜山国、阿哇国、女直、西蕃。这里女直就是东北的女真,西蕃就是西藏地区。

明制大明一统志

明制万国图

明朝只不过是中国历史朝代中普通的一个,它有它的辉煌,也有它的没落。请正确的看待中国古代历史。喜欢某个朝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每个中国历史视频都发表X朝多么强大,稍有反驳就扣帽子那就太过分了。理性看待历史,没有一个朝代是完美无缺的,过分的吹只能招来更多的黑。

来源:兴弘智能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