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平凡也伟大 伟大寓平凡——记张治中秘书余湛邦毛泽东的接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35 1

摘要:1958年8、9月间,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各省市,邀请张治中同行。我由于工作关系,有幸随行。8月10日由北京飞抵武汉,张治中高兴地对我说:“周恩来你见的次数不少了,毛泽东却未见过,我要找机会为你介绍。”

(一)平易近人

毛泽东有许多特点,平易近人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1958年8、9月间,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各省市,邀请张治中同行。我由于工作关系,有幸随行。8月10日由北京飞抵武汉,张治中高兴地对我说:“周恩来你见的次数不少了,毛泽东却未见过,我要找机会为你介绍。”

8月11日,在长江江峡轮上,毛泽东正面江而立,注视江水,若有所思。张治中走近毛的身旁,特为我向他介绍说:“这是我的秘书余湛邦同志。”毛泽东回过头来,温和的眼光落在我的脸上,“噢!”跟着伸手向我。

我迈前两步,双手紧紧握着他肥大温暖的手。心突突地跳,行动既紧张又拘谨。

当时船上机声隆隆,人声嘈杂,我考虑到他老人家没听清我的名字,就补充说:“叫余湛邦。”

毛泽东听了微微抬起头,似在沉吟。

我又想到我的名字不好念,不好写,常易被人弄错,同时我的广东腔咬字不准,因而补充说:“是湛江市的湛,联邦的邦。”

毛泽东跟着问:“是干钩于吗?”

我马上心里责备自己:“多疏忽,怎只提名而不道姓?”就赶快答:“是人禾余。”

大概是我的紧张和拘谨让他老人家看出来了,他温和而带点幽默和我说:“yu姓很多,有干钩于,有人禾余,有人削俞,有口人削喻,有虞姬的虞。”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着江水说:“还有江里的鱼。”

最后,他补充一句:“其鱼甚多咧!”

毛泽东风趣的言语,特别是平易近人的态度,马上解除了我的紧张和拘谨。我想,他这一特点,使得他很容易接近群众,也很容易使得群众在他面前能够畅所欲言,因而他能够经常听到群众的声音。这故事,是可以提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高度来认识的。

武汉有家“老通成”小吃店,以制作豆皮而驰名。店在小胡同里,很小,一楼一底,每层也只能摆上十张八张小木桌。4月间毛泽东来吃过一次,觉得味道挺不错。9月14日,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又请毛主席再吃一次。由于街道狭窄,一下子来了七、八部轿车,引起了群众的注意,逐渐麋集围观。毛主席一进店,店里的大师傅、服务员,管理员都出来了,纷纷和毛主席握手问好。毛逐一招呼,问长问短,态度十分亲切和蔼。

主席刚坐下,就给王书记打招呼:“你们不要传出去,说我又到‘老通成’吃豆皮,不然别的馆子会说我偏心了!”陪去的张治中说:“这不会吧!”毛说:“人家会说,为什么这馆子吃了一次又再吃一次呢?”王书记说:“不要紧,我们会说是吃熟了的。”

一会儿,服务员端上一盘子馒头。毛主席说:“告诉你们一个故事。有一位国内知名的法学家,是南方人,习惯了吃大米饭。他到延安后入了党,陕北不产大米,我们只好请他吃馒头和小米。他不高兴地说:‘我入了党,连饭都没得吃了!’”大家听了为之哈哈大笑。

毛主席在武汉停留七天,无论到工厂、矿山、学校、农村、部队都深入群众中。工人学生、农民都以能见到毛主席和毛主席握手为无上光荣。他们常常忘了自己手上的油污泥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把手伸向毛主席,主席来者不拒。人太多了,以至陪同视察的地方负责同志不得不连声说:“好了,好了,不用一一握手了!”在视察武汉大学一个小型工厂时,一位同学正在炉前操作,看到毛主席进来,忙去迎接,但一看自己手上满是油污,一时又找不到擦手的东西,感到有点窘迫。正犹豫间,毛主席已经走到他面前把手伸向他来。他用双手紧紧地握着主席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常常出自对人的尊重和平等待人。那怕是服务员递给他一杯茶、一块手帕,他也说声“谢谢。”每次离开临时住处,都一定给服务人员打招呼:“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服务。”工作人员如果请求他合影留念,他有求必应。在黄石市委吃过中饭,本来就要上船赶路,但听说大家请求合影,马上停下脚步。到达安徽安庆江面,毛主席在武汉时轮流乘坐的江峡轮和航川轮正好汇在一起,毛主席就高兴地接受请求,同两轮的全体职工,连同安徽省上派来的游泳运动员在甲板上照下巨幅照片。

视察到了芜湖,住在专区交际处宾馆。芜湖是个丘陵地带的城市,交际处却在小山上,宾馆房舍很分散,又多是平房。毛泽东住在山项。我们住在山下,饭厅都在山腰。那两天碰巧阴雨,山路泥泞,走路不便,还要手里打伞。开饭时,我心里想应该把饭菜端到山上主席住处才好。那知道,我们刚坐下,毛主席却从山上下来了,要和我们一道吃,吃一样的饭菜。

饭厅不小,摆满了方桌、椅子、条凳,能容纳几百人。饭厅中间,摆上一排好几个木制大饭桶。每桌八个座位,桌上每个位置搁上一个碗一双筷,一个小碟。毛主席坐下后还请来三、四位职工同吃,边吃边聊,了解一些情况。

开饭时,服务员跑过来要为毛主席盛饭,毛婉谢,却自己端起碗走到大饭桶去装。张治中、曾希圣和陪吃的同志也都端着碗一起装。毛盛了大半碗,张治中却盛了个满碗,还加得圆鼓鼓的、高高的。毛对大家笑着说:“你们看他装的,看来胃口很好。”曾希圣边装边说:“文白先生装的像个窝窝头。”饭菜很平常,青菜多而肉类少,更不是大鱼大肉。大吃大喝,不备酒。大家边吃边说,自然随和,毫不拘束。毛对请来的职工问起工作、生活、籍贯等,也问到芜湖的情况。添饭时,毛还是自己动手。服务员送来一小碟子盐腌辣子,毛尝了尝向大家介绍说:“好味道,大家不妨尝尝。”张治中说:“我怕辣,可不敢领教。”毛说:“我看见辣子就想吃,成了习惯了。”

(二)谦虚踏实

谦虚踏实是毛泽东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他那虚怀若谷、踏踏实实的态度作风,随时随地都感染着、教育着我们。

我过去听到过一个故事。在延安搞大生产时,毛主席曾在自己住处不远开了一块荒地,亲自开荒种菜。警卫同志都来帮他。地翻得差不多了,毛主席问:“种什么?”有说土豆,有说茄子,有说西红柿,有说辣椒。主席说:“种些青菜也好,你们谁会种菜?”大家指着其中一人说:“他会,他在家里就是种菜的。”主席谦逊地说:“好,从今天起,我就拜你做老师。”

在武汉,毛主席参观武汉大学校办工厂,他看到大门口的一个牌子写满了三十多个工厂的名字,就逐一念下去,念到一个叫“活性氧化铝厂”,就问站在身旁的一个学生:“什么叫活性?”那学生作了解释。他老人家听后笑笑说:“你讲了这些,我还是不懂。”

又念到一个叫“硅胶厂”,有防潮硅胶,吸附硅胶,就问:“什么是防潮和吸附?”一位同学也作了解释。毛主席说:“你们的化学,反正我搞不清楚。”这不是客气,是谦虚踏实。

在武汉的一天,毛主席对张治中讲了一个故事。湖南湘潭有个东山中学,他们要求毛主席给题校名,他老人家搁下好久没题。后来同县的韶山中学也要求题名,而且是派人来“坐索”。主席没有办法,题了。东山中学的同学知道了,在整风中给主席贴了好些大字报,并且集中起来寄到中南海,附信说:韶山中学要求题名,你题了;我们东山中学要求题名,您不题,这是“偏心”。主席说到这里笑笑说:“他们给我提出了批评,我没有办法,正好湖南另一个学校派人来请求题名,我就一并题了,请来人一起带回去,并且复了东山中学同学的信,表示接受批评。

9月12日,武钢一号高炉建成,要出第一炉铁,请毛主席亲临视察。武钢是我国现代化的最大钢铁基地之一,而一号高炉又是该基地第一个自动化、现代化的高炉,年产75万吨。像这样的高炉,预定建七个,一个比一个大,加上以后续建的平炉、转炉、电炉,年产量在600万吨以上。

毛主席下车步入现场时,工人群众从四面八方蜂涌而至,主席走到那里,那里就响起暴风雨般掌声,欢呼声。主席和站在路旁的群众一一握手问好。群众越来越多,路都被堵塞了,许多干部在前面开路,好容易才进了厂房。

这是一个巨大的厂房,高炉屹立在厂房的中间偏后。这是个72公尺高,12公斤粗的黑黢黢的怪物,从今天起,奔腾的铁流将如长江大河般滔滔不绝地倾泻而出。一进厂房,厂长周传典,总机械师李凤思,炉长王洪顺等热列出迎,苏联专家组长巴杜洛夫率领专家组,陪同毛主席健步走上高炉正对面的平台。正谈话间,有人高呼:“出铁了!”顿时一条火龙沿槽蜿蜒狂奔,钢花四浅,炉火映得全厂通红,热浪袭人面颊。群众中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鼓掌声。毛主席满面喜悦,不断鼓掌。

苏联专家组长向毛主席道贺说:“武钢的建成是中国人民巨大的胜利!”毛主席马上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胜利!”组长指出武钢的现代设备是世界一流的,以后一号、二号、三号高炉一个比一个大,如材料供应顺利,工期还可以大大缩短。将来修建的平炉也是世界一流的,这样大的平炉美国也只有两个。毛主席听了说:“这是得力于你们帮助。”专家组又盛赞中国干部和工人的高度智慧和冲天干劲,表示十分钦佩说:“我从事冶炼工作35年了,当总工程师也25年了,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干部和工人。”毛主席说:“这是由于得到你们的教育和帮助。”专家组长最后表示:“我们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贡献出来。”主席诚恳地说:“谢谢你们,那太好了!”

毛泽东无论到何地视察向来都轻车简从,迎送的也只限于少数领导人,但是这次到安徽视察则例外,由于张治中的恳切请求和合肥广大群从的要求,临离合肥时同广大群众见面。

那一天,合肥市人民事前通知的和闻风而至的共约20多万人,站在马路两旁,长达十里。从交际处大路口一直排到火车站。群众扶老携幼,大多全家倾巢而出,穿的红红绿绿的新衣,像过春节一样。毛主席站在敞蓬车上,车子蠕行前进,让群众看个清清楚楚。所经之处,群从欢呼跳跃,鼓掌,人流如海,掌声如雷。那种狂热的情景,笔墨无法形容。由于人流多,车行慢,这十里地竟走了一个多小时,好容易才到达车站,群众依依不舍,把车站围个水泄不通。

上火车后,张治中对毛主席说:“今天广大群众对自己领袖的热烈情绪,实在使人万分感动。”毛主席谦逊地说:“这是他们感到自己已经当家作主了,是国家的主人了。”张说:“您这话不错,不过要是没有共产党和您的英明伟大的领导,国家就不会这样快繁荣强大,人民生活就不能这么快改善,他们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热烈的表示。在解放前,人民天天愁眉苦脸,如处水深火热之中,如今人民喜逐颜开,欢天喜地,这是巨大的转变。”毛说:“是的,他们都已经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看到自己美好的前景了。”

在毛主席心目中,人民的热烈欢迎是他们当家作主的体现,是看到国家和自己美好前途的结果,即丝毫不牵涉到他个人,这是多么谦逊踏实,是多么伟大的襟怀!

(三)厉精图治

宵旰(gàn,晚)忧劳、厉精图治是毛泽东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许多人都知道毛泽东有个习惯,彻夜工作,极少睡眠。经过二十天的观察,我才知道他老人家每晚工作到第二天凌晨4、5时才上床,睡三、四小时,最多四、五小时便起来,能睡到六小时是很特殊的了。遇到工作紧张,一两天不睡是常事。

8月10日由北京飞到武汉,一下飞机,张治中就问毛主席:“您昨晚到底睡了没有?”主席笑笑说:“没有,昨天接连开了五个会,今天上午九时又会见了新疆代表团,没有来得及睡。”

张治中很关心毛主席的身体。8月底在北戴河毛主席邀他同行时,张就建议:“您长年活动太紧张了,太辛苦了,这次出去好好地休整休整吧。”毛主席笑笑说:“好,我们这次出去好好地休息几天,什么事也不做,什么文件也不看,就是游泳。”可是一到武汉,他就向王任重书记问起粮食和钢铁的生产情况况来了。谈话之后,就对坐在一旁的张治中说:“嗯,我们到杭州再休息吧,到那里好好的多休息几天。”

在旅途中,毛主席每天工作、学习、会客、参观、访问、开会、锻炼、文娱等许多活动,一个接一个,几乎每分每秒的时间都在利用着。以我们要离开武汉的那一天——9月15日为例,他老人家清晨七时吃早饭,利用时间和主管工业的省委书记张平化谈话;紧接着和张治中谈话。饭后约八时,接见了在东湖养病的徐海东大将,然后到武汉重型机床厂,和广大职工见面。参观后约九时半上车向黄石港进发,检阅了二百公里一组接连一组的小高炉群。路过农业下官一社的棉田,对播种面积,计划指标、争取指标、具体措施等逐一细阅,并和田间农民谈话。中午十时许坐车到大冶铁山山项,听汇报,看现场,和工人见面。参观后驱车到中共黄石市委,听汇报,吃中饭。饭后视察大冶钢厂,听汇报,看厂房,到下午二时半左右上停泊在长江的江峡轮。在大雨滂沱,波浪滔天中下长江游泳。游完上船向聚集江岸的成千群众见面。开船后并不休息,还和张治中长谈视察计划,为张介绍船上唯一的女领导三副石若仪谈话……

视察到合肥,9月18日深夜,我正在呼呼大睡深入梦乡,忽然,砰!砰!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惊醒,来人说是要我亲收文件。开灯一看,原来是毛主席送给张治中的文件,封面亲书凌晨四时字样。我不敢迟延,立刻把张叫醒,让他亲拆。象这类事,我在北京已经碰到过多次了。

夜,是万物苏息的宝贵时刻,睡眠,是人们紧张劳动的必要休整。当夜幕低垂、万籁俱寂的时候,人们正在酣睡,但是毛主席却在紧张地工作。每当我在凌晨收到他老人家给张治中的信件文件时,常常禁不住心潮起伏,热泪盈眶。他老人家是为了全国人民睡得更好,自己才彻夜不眠的呀!

建国以后,毛泽东风尘仆仆,全国奔跑,真是废寝忘食,席不暇暖。以1958年为例,就我所知,这一年,他老人家先后离开北京到地方、到基层去了六次。二、三、四月都在外地,先后召集了成都会议、南宁会议、武昌会议。八月到河北、河南、山东打了个转,举行了有名的北戴河会议。九月份巡视了大江南北鄂、皖、苏、浙、汉、宁、沪、杭各省市。月底回京参加了国庆九周年纪念后又再出去,十一月召开了第一次郑州会议,然后再到武汉,召集政治局武昌会议活动一个接连一个,马不停蹄,人不离鞍,为什么?为的是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具体地说,是寻找一条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四)关怀与批评

毛泽东在人际关系中,常常表露出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在已出版的回忆录中,随处都能找到这种例子。在我的亲身经历中,毛主席对张治中的关怀策勉是个突出的典型。

大革命时期,毛、张都在广州,但无缘相识。他们的交情是从张治中三到延安开始的,是在谈判桌上建立的。通过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停战谈判,军事三人小组东北停战谈判,以至北平和谈,毛对张的认识,步步加深。就在“双十协定”签订,毛在张治中送他到机场返延安的车上就坦率地说:“我在重庆经过调查,知道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张问:“何以见得?”毛说:“有事实为证:《扫荡报》是围剿江西苏区时国民党特务办的报纸,专司反共,你现在把它改名为《和平日报》,一定会受到顽固派的剧烈反对,很不容易。康泽在四川綦江办的集中营(按指战时干部训练一团),残杀民主进步的革命青年,你把它撤销了,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1949年北平和谈失败,张治中留居北平,心情十分矛盾苦闷。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多次和张谈心,诚恳疏导,张终于在6月2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张治中对时局声明》。毛正式邀请张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张说:“我过去是国民党负责人之一,现在国民党失败了,成为过去了,我这个人也应成为过去了。”毛笑笑说:“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声明》起,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大年初一做起!”这话既是评价,也是期望和策勉。

五十年代,张治中常是毛泽东的座上客,毛常常请张,有时还有邵韧子、李济深、程潜等同桌吃饭,谈问题。有时还有中共好些领导人。毛为张介绍时总爱亲切地说:“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这使张内心感到暖烘烘的。

毛泽东对张治中不止政治上关心,对生活上也一样。张刚决定留居北平,毛和周恩来,就指示主管部门为张安排住处,把当时北京最豪华、宽敞、舒适的住宅——东城北总布14号给张全家使用。最有意思的是,1952年,山东某合作社专程给毛泽东送来四棵特大的大白菜,毛立刻使人给张分送一棵。我用秤一称,足有27.8斤,壮硕青翠,十分可爱。张治中夫妇舍不得吃,用大花盆种下,摆在客厅中间,不时浇水,白菜抽苗开花,花足有二、三尺高,亭亭玉立,生机勃勃,来客都很欣赏。

张治中在北京安定下来,对毕生经历作了一个全面的回顾,翻出过去保存的大量资料,授意我为他写了一个长篇文章,取名《六十岁总结》。文中对毕生历史、思想变迁、主要政历、政治主张、优劣得失各方面作了详细的叙述。到1958年他特意送请毛泽东审阅,请求指示。毛主席亲笔复张一信:

“一口气读完了《六十岁总结》,感到高兴。我的高兴,不是在你的世界观方面,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距离的。高兴的是在作品的气氛方面,是在能使人看到作者的心的若干点方面,是在你还有向前进取的意愿方面。我猜想,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害苦了你,一个老人遇到这样大的风浪。这种心情,我是能理解的。觅暇当约大驾一谈,这几天尚不可能。

祝安好,问候你的夫人和孩子们。

毛泽东

1958、5、27上午七时

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亲切、关怀、友好,使人万分感动。

毛泽东对张治中的关怀,常常还通过批评表达出来。上信提出“在世界观方面,我们是有距离的。”就是一种委婉的批评。到1958年8、9月视察途中更坦率地指出:“你在《六十岁总结》中说自己阶级观点模糊,到了最近写的《自我检查书》,就回避了阶级观点,我们的世界观是有距离的。”

我所知道的内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著名文献中对七种错误观点的批判,其中“你们一边倒”、“你们太刺激了”、“我们要做生意”和“我们需要英美政府的援助”这四点,主要是针对张治中的谈话而发的。

建国后毛泽东不断到各省观察,唯独没到安徽,张治中为了怂恿毛到安徽去,多次为毛介绍,安徽长,安徽短,说个不停。毛幽默地对张说:“看来,你这人乡土观念相当重!”张当时不太理解,后来写回忆录时冷静地分析,不得不承认“此话不为无因。”

(五)微言大义

毛泽东具有很高的洞察力,观察分析问题常常一语中的,发生无比巨大的推动力。

他视察大江南北时,由于同行的是读破十年线装书的儒将张治中,所以路上毛的谈话常常偏重文史方面。由南京去上海途中,张治中、江渭清、罗瑞卿在座,毛谈起陈寿的《三国志》,谈到当时东吴的统帅陆逊说:“陆的孙子陆机、陆云都是晋代有名的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是很有名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只是写得冗长些,能压缩一半就好。陆机写《文赋》时年纪很轻,才二十岁,是了不起的。”这话一经外传,《文赋》的研究马上在全国许多刊物中形成一股热浪,热烈讨论延续多年。

毛泽东最后谈到周瑜、鲁肃,特别指出:“《三国志》中鲁肃、吕蒙合传写得很好,军中不可不看。吕原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以后孙权劝他读书,做了东吴的统帅。我们的高级军官中许多是行伍出身的,他们不可不看吕蒙传。吕是很好的学习榜样。”这话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学习吕蒙传成为全军的运动。

毛主席的话是有根据的。原来吕蒙自小参军,虽然饶勇善战,但没文化,当了将领后禀报军情,全凭心记口述,感到十分苦恼。孙权劝他念书,吕说军务倥偬没闲功夫。孙以自己为例,说明只要有决心,时间不是主要问题。吕听从了,刻苦自学,数年之间,前后判若两人。鲁肃和他谈作战策略,吕条分缕析,深中肯繁,鲁大为惊叹,因拊吕背曰:“子明非复当年吴下阿蒙矣!”关羽进攻曹操的樊城,吕蒙用计骗关羽把全军开到前方,然后轻骑突袭荆州,守将投降。吕进城后对关羽将士家属特加照顾。对老年者慰问,对疾病者送药,对饥寒者送衣食,对关羽财产丝毫不动,关羽将士知道了,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使得关羽不得不改走麦城。吕蒙如不折节好学,怎能那样善用兵,能攻心?

在视察途中,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向毛主席详细汇报工农业生产,说到去年遇到特大台风,给全省带来巨大灾害,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可望。毛主席笑笑说:“台风又可以一分为二呢。楚汉相争时,刘邦从汉中出兵,攻占洛阳,一直打到徐州,正在洋洋得意,和文武百官置酒高会。项羽率领三万精兵来袭,使刘邦措手不及,打得刘大败而逃,溃不成军。项羽衔尾直追,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忽然天上刮起一阵台风,顿时飞沙走石,天地昏黑,刘邦才得侥幸保全性命,逃回洛阳。刘邦被袭击受挫折是不好的一面,但由于领教了项羽的厉害,以后懂得如何对付项羽:“吾与若斗智,不与若角力”,为以后战胜项羽、统一天下积累了经验,就把坏事变成好事了。江苏去年遭受台风袭击,公私损失都大,但有了这项经验,为今后加强措施,作亡羊补牢之计,也就把坏事变成好事了。”

在合肥时,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为毛主席举行晚会,看庐剧《牛郎织女笑开颜》。它描写1958年全省人民抗旱自救的伟大场面,生动活泼,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智慧和力量。他们要把天河的水车干来灌溉干旱的田地,正在齐声高唱:“万条金龙接上天,牛郎织女笑开颜,如今车尽天河水,不等七七就团圆。”这种冲天的干劲,使深坐龙宫的龙王感到不安,出面干涉无效,就找到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率领龙王等一干人气势汹汹地来和群众作斗争。王母说:“你们是人间,我们是天上,你们怎能管到我们?”群众豪迈地唱:“如今天地都归社,管天管地管神仙!”王母和龙王没有办法,在群众一顿痛骂之后就退却了。毛主席马上就指出:“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加上一场武斗,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是不会这样善罢干休的!”

9月底,毛主席准备离开杭州回北京,请大家座谈吃便饭。在座有张治中、罗瑞卿,还有谭震林、江华以及省上一些领导同志。大家集中讨论权力下放和财经体制改革问题,一致肯定权力下放的重要性。毛主席说:“中国历史从秦始皇开始大一统后,地方上就没有什么权力,影响到地方的发展,这种趋势必须扭转。现在一个省面积这样大,中国有这许多省,每省人口又这样多,情况那样复杂,一个中央那能管得这么多?同时,买酱油的钱就不能打醋,那怎么行?”

毛泽东的谈话中常常流露出微言大义,而且往往一言九鼎,义重如山。

来源:音乐唱歌技巧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