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198元的电动蒲扇被嘲“智商税”,是创新之举还是割韭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0:51 1

摘要:在某直播间里,一把装在方形底座上的电动蒲扇,正以匀速摆动的姿态“复刻”着手摇扇风的动作。这款售价198元的基础款产品,在5月18日的直播中卖出122台,却因定价和功能争议被网友贴上“智商税”标签。评论区炸开了锅:“手动蒲扇才几块钱,加个马达就敢卖两百?”“这风

在某直播间里,一把装在方形底座上的电动蒲扇,正以匀速摆动的姿态“复刻”着手摇扇风的动作。这款售价198元的基础款产品,在5月18日的直播中卖出122台,却因定价和功能争议被网友贴上“智商税”标签。评论区炸开了锅:“手动蒲扇才几块钱,加个马达就敢卖两百?”“这风力还不如电风扇!”而商家则称,这是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温柔科技”——自然风更适合老年人。

这款电动蒲扇的设计初衷看似贴心:模拟人工摇扇的节奏,风力轻柔且可定时关闭,号称避免电风扇直吹的“硬风”引发老年人头痛或关节不适。客服强调,产品专为“间歇性通风需求”设计,比如午睡时小风吹拂,既省力又自然。

然而,网友并不买账:“自然风?开窗不就行了?”“手动蒲扇摇两下还能锻炼手臂,这玩意儿除了费电还有啥用?”更有消费者犀利指出,同类手动蒲扇售价不足十元,电动化改造的溢价高达数十倍,性价比存疑。

争议背后,是老年消费市场的微妙困境。一方面,适老化产品常被诟病“价格虚高”“功能鸡肋”,比如带放大镜的指甲剪、智能药盒等,往往因脱离实际需求沦为“孝心税”;另一方面,商家试图用科技包装传统物件,却难逃“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有网友调侃:“下次是不是要出电动痒痒挠?”

对此,有年轻人多持批判态度:“这价格够买台小空调了!”“收割孝心钱上瘾了?”部分网友则认为,产品虽贵但符合特定需求:“给腿脚不便的老人用,总比一直开空调省电”“风力柔和确实适合体质弱的”。还有人搬出“消费自由”理论:“有人买LV,有人买帆布包,市场需要多样性”。

有趣的是,这场争论意外带火了传统蒲扇的“文化价值”。有人翻出历史:蒲扇曾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符号,近年因电商复兴,手工编织款月销数万把,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复古潮品”。相比之下,电动蒲扇的“科技感”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手工蒲扇卖的是情怀,电动的只剩商业算计”。

家电测评人士指出,电动蒲扇的争议本质是产品定位模糊。若主打“自然风”,其风力表现是否优于无叶风扇?若强调“适老”,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是否有保障?现有信息显示,该产品缺乏专业风道设计和空气净化功能,与百元价位的无叶风扇相比并无优势。而市面上的劣质电风扇确实存在风力刺激、噪音大、安全隐患等问题,但这不能成为抬高价格的借口。

真正的适老化创新应基于实际场景:比如防滑设计、大字体界面、一键操作等,而非简单叠加电动功能。有评论犀利总结:“不是所有手动产品都该被电动化,就像不是所有老人都需要智能手表——有时候,保留传统的简单与温度,才是最大的尊重。”

这场争议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消费社会的荒诞与矛盾:人们一边嘲笑“电动蒲扇”的离谱,一边为“怀旧网红款”买单;既渴望科技便利,又警惕过度包装。或许,问题的答案在于如何定义“需求”——当科技成为营销的遮羞布,当情怀变成溢价的理由,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更多选择,而是更清醒的判断力。毕竟,真正的“适老化”,从来不是让产品变得更复杂,而是让生活变得更简单。

来源:科技生活快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