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5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主题论坛与荣誉盛典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活动揭晓了多个奖项。自2022年起,北京国际电影节增设“短视频单元”,旨在发现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亮度的优秀短视频作品,并挖掘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短视频创作者进入主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颁奖典礼
4月25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主题论坛与荣誉盛典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活动揭晓了多个奖项。自2022年起,北京国际电影节增设“短视频单元”,旨在发现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亮度的优秀短视频作品,并挖掘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短视频创作者进入主流国际电影节赛道。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短视频以短小精悍、易于传播、互动性强和内容创新等特点成为独具特色的影像内容,参与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终评评委,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曾祥敏。他表示,有价值、有品质的短视频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与共通的逻辑,即在“术”的层面坚持守正创新,在“道”的层面实现形意合一。
中国新闻发布: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0亿人,网民使用率达93.8%。在您看来,短视频为何能成为当下极具影响力的媒介形态之一?
曾祥敏:当前,媒体正处于深度融合和系统性变革的转型期,传统媒体正着力转型为全面互联网化的新型主流媒体。以视听为核心的场景化传播不断推动社会进入视听交往的媒介时代,基于短视频的视听交往成为网络传播的显著特征。
从物理特征的角度审视,短视频的爆发式增长,与其短小精悍的结构、紧凑的节奏和丰富多样的题材等特点密不可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短视频以“短时长”适应了这一需求,同时通过画面、音乐、文字的多维融合,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递。更重要的是,短视频突破了单向传播的局限,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功能,逐渐成为社会文化交流的意义载体,构建了“传播即交往”的新模式。
短视频《新千里江山图》剧照
从媒介文本的层面审视,短视频为用户带来了鲜明的沉浸体验,这是短视频内容本身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来源。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推出短视频《新千里江山图》,作品整合应用了三维建模、场景CG(Computer Graphics)技术等数字技术,将《千里江山图》转化为三维空间的画卷世界。画卷中巧妙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用户得以在真实、独特的空间体验中,切身感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内核。这种别具一格的沉浸体验,使得短视频的传播更容易突破隔阂,有效触达用户,提升传播影响力。
从视听交往的趋向来看,我们要把短视频点对点交往的视听体验贯穿在策划、提炼、制作的各个环节中,让用户有意愿观看、分享和互动。有很多政务新媒体制作出了很不错的创意交互型短视频,以此来发布政务信息,引导舆论。比如中国警察网的《如果有个男人,有钱又帅又照顾我……》《网友,我照做还不行吗》等,都是媒体放下姿态、转变语态、创新形态去积极与用户进行交互沟通的创新之作。
中国新闻发布: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的获奖作品是从6300多部高质量的参赛作品中选拔而出的。作为评委,您认为一部有价值、有品质的短视频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曾祥敏:作为本届短视频单元的评委,在对不同类型短视频的综合评选过程中,我愈发清晰地感受到,不论是在“新闻类”“知识类”“人文类”还是“文化艺术类”的创优作品中,有价值、有品质的短视频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体现高尚的思想价值、高妙的艺术表达和高超的技术创作的有机协同。
高品质的短视频必然要做到短而有为、短中见长、形短流长。这是从“术”的层面,对创作经验与实践案例的观察。
第一,短而有为,反映时代主题。在全员媒体时代,有价值、有品质的短视频要以短小精悍的形态、视听化的生动表达,提升主流价值的感召力,以主流思想引领多元舆论、以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例如,本届人文类一等创优作品《我是一粒种》聚焦三农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故事,主创团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从“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出发,不仅描绘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也记录了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
第二,短中见长,统合艺术与技术。短视频的“短”,来自于时长精简、体量短小、主题凝练,然而,短视频若想出彩,更应“长”于技术运用、“长”于艺术审美。好的短视频应在“艺术”与“技术”的双维力量驱动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尤其要以传统文化滋养艺术表达、以媒介技术赋能艺术呈现,秉持内容建设为根本、技术运用相匹配的创作理念。
第三,形短流长,激活交往势能。在“传播”趋向于“交往”的媒介时代,短视频深度嵌入人类社会,它的影响力不应止步于优质内容,而应起源于内容、兴盛于传播、壮大于交往。在新媒体传播生态中,把握大小屏、横竖屏等内容呈现端口与传播场景的特质,把握好用户在传播过程中作为最大增量和最大变量的角色,凸显视听交往的媒介力量。
中国新闻发布:方才,您从“术”的层面阐述了短视频的创作经验,那么从“道”的层面分析,优秀的短视频又有哪些特点?
曾祥敏:有价值、有品质的短视频不仅具有共同的特点,也具有共通的逻辑——注重“形”与“意”、叙事与形态的相融相生。在交往的关系实践中重思短视频的潜能,这是从“道”的层面,对媒介与社会关系的递进思考。
高品质的短视频是媒介形式与文化实践的统一。由微观而言,“短时长、视听化”带来了叙事单元短小、信息密度集中、视听感官联觉的媒介特点。由中观而言,碎片化同时生活化的微型叙事形塑着数字空间中的视听交往样态,构筑着社会文化的图景。由宏观而言,有限尺寸的物理屏幕与无限链接的数字主体、多元界面构成了二元拓展的张力,推动着数字视窗背后的世界文明的交融涌动。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短视频是“沟通”的媒介:好的短视频能够传递有趣、有料、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创作者需要用短视频“好好说话”。对于观看主体而言,短视频是“发现”的媒介:短视频能够促进知识的延伸、情感的汇集、文化的交流,用户借助短视频的多元界面发现人间烟火、人生百态。短视频正是在平台构建的对话与交往的循环中,连接着多元主体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
本届北影节短视频单元的主题——“发现美好,传递价值”,正是对发挥短视频交往功能的价值呼唤:以短视频为“媒”,传递真实与真情;以短视频为“媒”,传递善意与善行;以短视频为“媒”,传递美好与美德。
中国新闻发布:在短视频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数字平台依托算法推荐与用户行为分析建构的传播逻辑正影响着短视频内容的生产标准。您认为应如何在算法逻辑与内容价值之间寻求平衡?
曾祥敏:如今在短视频内容生态中,数字平台的传播逻辑在很大程度上颠覆着视听内容创作的逻辑。例如,竖屏的瀑布流界面中,短视频崇尚“黄金三秒”法则,即视频必须在开始极短的时间内“惊艳”用户,才能赢得用户“驻足”。再例如,数字平台的“完播率”导向致使“视频越来越短、字幕越来越快”,让人“目不暇接”,甚至超越了公众信息接收的平均水平。这些“生存焦虑”下迭生的“迷之现象”,需要引起平台与创作者的深刻反思与相应行动。单纯追求流量和完播率的评价标准必然是偏颇的,如果短视频一味追求短、燃,追求一过性的情绪化价值,必然无法促进知识的传承、积累和创新,这并不是人类社会进步所追求的媒介传播和交往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平衡算法推荐和主流价值引导的产品推送取向,积极探索引入有价值引导的算法推荐方法和机制,让“流量和效果”成为短视频评价的综合标准。
中国新闻发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目前不少主流媒体纷纷“借船出海”,利用短视频传播中国声音。您认为主流媒体应如何用好短视频这一视听传播形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曾祥敏:在当下这场视听化发展大潮中,全面崛起的短视频已然成为最具活力与影响力的视听传播形态之一:它既是主流媒体塑造国家形象、扩展对外话语空间的新兴阵地,也是创新表达方式、生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抓手,更是普通用户多元展现国家形象的基本手段。
《穿越时空 记者体验三星堆青铜器铸造》短视频剧照
要发挥短视频在中国形象建构方面的作用,首先应依托技术与艺术的双向驱动,不断提升用户的具身化体验,促进人与所感知环境的融合,从而有效拉近观看主体与表征客体的距离。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三星堆新发现》中,制作团队综合运用实时光学动作捕捉、XR(Extended Reality)棚录等技术推出一系列短视频。在《穿越时空 记者体验三星堆青铜器铸造》中,主讲人穿越时空,游走于三千年前的三星堆青铜器手工作坊之中。在对纵目面具铸造方法进行讲解时,短视频在虚拟空间中拆解出纵目面具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可视、立体、生动的方式演示铸造成形的整体流程。《穿越时光探寻古蜀国祭祀之谜》则创造性地将古蜀国祭祀神庙的内部场景还原出来,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三星堆的祭祀仪式。这种虚实交融的空间打造,使用户通过恢宏的场景走进古蜀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用户对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兴趣。
其次,需进一步推动短视频叙事方式的转化,强化内容叙事的吸引力,使用户能够切身代入到所讲的内容中。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布了国家形象宣传片《PRC》。短视频以“这就是我”的第一人称讲述开场,用拟人化的口吻平静而有力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前世与今生。作品推出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仅微博平台视频播放量就达到2536万次,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6亿次。此外,许多主流媒体亦采用“他塑”的形式,邀请知华、友华的外国人作为中国形象的讲述者。如五洲传播中心发起的“体验中国”项目,面向全球招募对中国感兴趣的志愿者,并邀请他们到中国各地进行探访。体验者通过讲述旅程中的亲身体验,向外国用户分享他们对于中国各领域的直观感受。这种方式有利于破除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壁垒,使国外用户以更易接受与理解的方式深入到叙事之中,在深度沉浸中认识和感悟真正的中国。
最后,在围绕中国形象建构所开展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实践中,应强化短视频的情感打造,以充分的情感动员推动共情力塑造,从而更深层次地形成“传受同构”。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推出短视频《2022,有我们!》,将冬奥赛场上竞争与碰撞以外的各种温暖瞬间混剪成片。在短视频中,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或相互扶持,或鼓掌祝贺,或拥抱庆祝,或激动落泪。虽然作品未着一言一句,制作方式亦简单直接,但这些戏剧性瞬间的积累却汇聚成强大的情感穿透力,激发用户同心共情,有效推动了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核心理念的动人表达。(本刊记者/赵慧颖)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