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发现没,现在AI圈里到处都是“全能选手”,但医疗圈真正杀疯的,不是能说会道的ChatGPT,而是一款叫OpenEvidence的工具。
你发现没,现在AI圈里到处都是“全能选手”,但医疗圈真正杀疯的,不是能说会道的ChatGPT,而是一款叫OpenEvidence的工具。
成立还不到三年,估值直接飙到60亿美元,融资总额超4.1亿美元,更牛的是,美国40%的医生每天一上班,电脑第一个点开的就是它。
这玩意儿既不是新研发的特效药,也不是高精尖的医疗设备,说白了就是个给医生量身定做的“专业版AI搜索引擎”。
能让见惯了高科技的医生这么依赖,它到底藏着啥门道?
说句实在话,当医生真不是件容易事,不光要天天跟病魔打交道,还得跟海量的医学文献死磕。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全球的医学文献增长速度快得吓人,平均每73天就翻一倍。
新疗法、新药物、新诊疗指南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医生看病的时候经常犯愁:这么多论文,有的观点还互相矛盾,到底该信哪篇?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有位讲师就直言,市面上多达一半的医学文献可能都有问题,要么是研究方法有缺陷,要么是统计数据出了错,甚至还有作者带着偏见做研究。
传统搜索引擎根本分不清文献好坏,搜出来的结果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医生想找篇有用的得翻半天。
更让人头疼的是通用AI,比如ChatGPT,有时候会“瞎编乱造”,也就是大家说的“幻觉”。
医疗这行可不是闹着玩的,AI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可能就耽误一条人命。
有数据显示,传统文献检索平均要花5分钟以上,漏检率还高达35%,关键信息经常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
就在医生被这些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OpenEvidence横空出世了。
它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对话功能,一门心思专攻“可信”二字,核心使命就是帮医生在几秒钟内,从海量研究里精准揪出最有临床价值、最靠谱的答案。
我跟你讲,OpenEvidence能火遍医疗圈,关键就在于它不“忽悠”,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有实打实的依据。
它的界面设计特别接地气,就像是GoogleScholar和ChatGPT的结合体,医生用着毫无门槛。
不管是遇到罕见病,还是不确定用药方案,只要在搜索框里输入问题,比如“慢性肾病患者能不能用SGLT2抑制剂?”,几秒钟就能拿到完整答案。
更绝的是,这个答案可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里面包含了结论摘要、风险分析,还有具体的研究引用、样本规模和期刊来源,每一句话都能直接点击跳转到对应的权威论文,来源清清楚楚,经得起任何核查。
这背后靠的是它的独门绝技:一个专门针对医疗领域的AI引擎,训练数据全是经过专家评审的医学文献,还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JAMA》这些顶级期刊达成了深度合作。
2025年7月推出的DeepConsult功能更厉害,医生可以直接上传患者病例,或者提出更复杂的诊疗问题,AI几分钟内就能整合数千篇最新研究,生成一份详细的“临床决策备忘录”。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能说明问题:美国有位叫苏珊的医生,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遇到一位突发状况的患者。
患者疑似出水痘,还患有前列腺癌,正在服用抗癌药物。
苏珊医生当时手里没任何参考资料,全靠OpenEvidence快速查询:先确认了水痘潜伏期,又核实了抗癌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最后找到了针对免疫受损患者的处理方案,成功稳住了患者病情,避免了飞机紧急迫降。
最让医生信服的是,2025年6月它的模型在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中拿了满分。
这可不是什么营销噱头,对医生来说,这就相当于AI的专业度通过了权威认证,证明它不是在“表演聪明”,而是真能在临床中派上用场。
现在全美已经有43万医生在使用它,每月新增注册用户就有7.5万人,月度咨询量从7月的35.8万次直接飙升到1650万次,妥妥的“史上增长最快的医生应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OpenEvidence的成功,不光是技术牛,商业模式也玩得特别溜。
它的创始人DanielNadler其实不是医学出身,之前他创立过一家金融数据公司,2018年被标准普尔以5.5亿美元收购了。
他看透了一个道理:不管是金融市场还是医院,做决策最关键的就是要有高质量的信息。
团队里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ZacharyZiegler,来自哈佛机器学习实验室,两人一起组建的团队堪称“豪华配置”,汇集了MIT、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医院的AI工程师和资深医生,既有顶尖的算法技术,又懂专业的医疗知识,这就让OpenEvidence兼具了“算法精度+医疗权威性”。
在商业模式上,它走了两步妙棋。
第一步是免费切入,美国所有经过认证的医生用它都完全免费,这样一来快速占领了医生的心智,拿到了医疗行业最稀缺的两样东西:信任和使用习惯。
第二步是搞生态闭环变现,它不靠广告赚钱,而是跟医院、医学院、制药公司还有医学期刊合作,通过付费数据接入、机构订阅、教育平台授权这些方式盈利。
现在它不光是医生的常用工具,还成了学术和产业数据的分发枢纽,相当于掌握了医学知识的流量入口。
2025年这一年,它的发展速度堪称“狂飙”:2月红杉资本独家投了A轮7500万美元,估值直接冲到10亿;7月B轮融资2.1亿美元,估值翻倍到35亿。
到了10月的C轮融资,更是集齐了红杉资本、谷歌风投、黑石这些行业大佬,估值一下子飙升到60亿。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还把总部从马萨诸塞州剑桥迁到了迈阿密,虽然创始人没明说原因,但不少业内人士猜测,可能是看中了当地的税收优惠和更宽松的科技政策,这波操作也让大家看到了它扩张的野心。
从另一个角度看,OpenEvidence的成功也给行业指了条明路,国内的医疗AI企业也跟着行动起来了。
2025年9月,方舟健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杏石医疗大模型,直接对标OpenEvidence,还被《Nature》杂志专门报道过,这也是《Nature》首次关注中国的医疗AI大模型。
这款模型整合了中华医学会的文献库,专门适配中文语境,还开发了AI用药助手、健康管家、医生助手等一系列应用,针对性解决国内医生的痛点。
数据显示,杏石医疗大模型的AI医生助手已经累计提供了近40万次技术辅助,帮医生节省了超6万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患者的单次问诊时间也缩短了70%以上。
而且为了避免AI“幻觉”,研发团队还专门优化了知识库和模型监督机制,确保输出的信息靠谱可信。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在大力支持临床垂直AI的发展,2025年11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专病垂直模型,这也给国内的医疗AI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医疗AI的核心从来都不是“能说会道”,而是“靠谱可信”。
OpenEvidence的成功就证明了,垂直领域的AI拼的不是参数大小,而是行业深度和可验证性。
不管是美国的OpenEvidence,还是国内的杏石医疗大模型,都抓住了一个关键:医疗行业容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结论都得有实打实的依据。
现在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但不管技术多先进,最终都要回归本质,帮医生提高效率,帮患者解决问题。
那些光追求花哨功能、忽视可靠性的AI,终究走不长远。
毕竟在关乎生命的领域,靠谱永远比花哨重要,能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
